衡南县:明天,谁来种田?---农机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思考
清明时节,去了趟农村的老家,离开城市的喧哗,农村的感觉是格外的清新而又宁静,有一种久违的心旷神怡。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乡村是诗和远方,是淡淡的,幽幽的乡愁,那么的富有诗情画意,难怪乎陶渊明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于山水田地间。走在田间小道上,声声布谷鸣唱,熟悉而悠远,感觉回到了十多岁小时候的从前。那时候,青壮年劳力在垄中地里吆喝着牛梨耙耕作,妇女儿童在扯秧、插田,水声潺潺,笑声朗朗,黛山远景的屋脊下炊烟袅袅升起,大人、小孩都来去匆匆,忙着春的播撒,惦着夏秋的收获。我们当地有句俗语“莳田没太婆,收禾没烂箩”,说的就是人人都要去耕作。而今,我所处的乡村,老人在屋前晒着太阳,偶尔几个小孩子在花间逐蝶,却很少看到有中青壮年的踪影。他们都去哪了?思绪跟着时间的脚步由近及远……
一、乡村的现状
1、逐渐稀落的人口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乡这个村庄,曾经是人口繁盛(1980年),劳动力记10分的有56人,记8分的有42人,8~14岁的学龄儿童有34人,27户家庭簇拥着居住在一块。一天中最繁忙的是早晨,大人在田间劳作,村小学教室书声朗朗,虽然物质生活还很清苦,但因为实行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是满满的。而今的乡村虽然变得更加美丽,但是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是缺乏年青人的朝气,有点暮气沉沉。曾经红红火火的村小学关停撤并了,曾经生龙活虎的精壮劳力只剩下拄棍扶杖的老人呆在农村,中年劳动力被吸引到炙热的房地产工地,年轻的新生代被海风吹到东南沿海城市成了候鸟族。乡村只偶见节日边的短暂繁荣。对于曾经老幼相守的村庄,人们也不再谈寄多大希望,老一辈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既无可奈何,又有一种落叶归根的牵挂情怀。幼的一辈,只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待到十八九岁,羽翼渐丰,也就开始了孔雀东南飞。曾经的80后、90后一代,已经连回家养老的念头都没有了,他们利用两代人的积蓄,或在市区,或在县城,或在小镇买房居家,城镇是他神往的梦乡。他们游离于城乡,乡下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地方,稍有小资在乡村囤地置产,也只是闲情逸致,多一栋空房。近年来,我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80年、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
2、即将荒芜的土地
现在的农村犁田、插禾、收割没有足够的劳力是难以完成的。以前的力气活,都是互帮互助,相互换工。而今,即使还有这个精神层面,无耐在空心的农村你花钱雇工都找不到合适的人,所以大多数在家务农的都只种一点口粮田,保证一家能够有一年吃的粮食就可以了,稍有不足的到镇上买点补充。垄里田水势好的只种一季稻,其他少水田、高岸田全都荒芜,蒿草、灌木高过墙头、野草、野树逼退农民,挤占农业的活动空间。在耕作方式上,也是短视行为。过去的“三犁、三耙”,人工锄草,沤农家肥,现在都不用了,已经全靠除草剂、农药、化肥。这样连续种植下去,田地锐化,土壤板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农作物产量大减。甚至连自己都无法食用,他们也深知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但没有劳力,又有什么办法呢?
目前尚有60后村民在苦苦支撑,往后的发展,基本可以断定。年轻人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了,自然和人争夺田地的较量,将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村庄的衰落,将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3、即将“老去”的乡村
每逢有事回老家农村,村子里难以看到几个中青年人,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俗称“386199部队”。甚至有些村庄只有几户人家,整个村庄显得那么的空荡苍凉。老人和妇女是种田的主力,70后只有少部分在兼顾种粮,炙热暴利的房地产收括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建筑工地干一天小工,能甩过种田的几天收入,换作谁,谁都会去做出选择。80后提都不愿提种地,一门心思飞向东南沿海城市打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全然不理会外面世界的无奈,他们走的是那么的果敢,决绝。90后根本就不会种地,以为一日三餐吃的大米都产自粮店,他们除了逢年过节偶尔回家乡一趟以外,一年到头基本上是看不到人。如今50岁以上的老人支撑了现在的农业,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终归有一天会凋零。当大量适龄劳动力离开乡村,而且想着如何不再回来,我们的农业将后继无人。我们是否该想想农业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中国社会的根该怎么萌发新的活力?明天,我们的农业该何去何从?
二、明天,谁来种粮
从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中国进口大豆8391万吨,进口稻米353.39万吨,进口小麦341.05万吨,进口玉米316.91万吨。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9553万吨,较2016年增加13.8%,进口小麦442万吨,较2016年增加29.6%,进口稻米403万吨,较2016年增加13.2%,进口玉米283万吨,较2016年下降10.7%。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超越埃及,拿到一个“第一”。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201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止步于十二连增。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产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对于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于他人,没有谁能养活中国,中国人必须牢牢的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为保障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生存之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层高瞻远瞩,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提出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要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因此,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要从推进农业供给则结构性改革入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动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机械化。在当今人口老化,劳动力缺乏的前提下,让农业机械释放出更大的动能显得尤为重要。
1、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手
近几年来,农机化装备水平迅速发展,以衡南县为例,至2017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96.35万kw,农机总动力较2013年增加了8.76%,平均每年有1.74%的增长率,现大、中型农田作业拖拉机保有量达1665台,耕整机34157台,联合收割机2115台,插秧机508台,植保无人飞机30台,水稻烘干设备68台(套)。水稻种植已能从机耕、机育、机插、植保机防、机收、烘干、仓储等多个环节实行全面机械化。
衡南县农机装备水平发展对照表 |
||||||||
单位:千瓦、台、套 |
||||||||
|
总动力(kw) |
大型拖拉机 |
收割机 |
插秧机 |
植保飞机 |
耕整机 |
烘干设备 |
其他 |
2017 |
963533 |
1665 |
2115 |
508 |
30 |
34157 |
68 |
3540 |
2016 |
942465 |
1429 |
2005 |
482 |
17 |
32802 |
42 |
3127 |
2015 |
919268 |
1192 |
1788 |
473 |
3 |
31511 |
33 |
2417 |
2014 |
899630 |
936 |
1594 |
439 |
0 |
29328 |
21 |
1031 |
2013 |
880650 |
725 |
1388 |
336 |
0 |
26403 |
6 |
274 |
机械化作业替代手工劳动,颠覆了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以前的散户购买农机到后来的农机大户,到现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前是满足自用,到现在跨区作业、规模化经营。截止目前,衡南县共有农机户8079户,农机大户1603户,农机专业合作社425家。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总量达464.31万亩,其中机耕面积达196.10万亩,机播机插面积达52.43万亩,机械化植保面积达53.19万亩,机收面积达142.60万亩。全县规模上百万的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33家,流转土地达3.75万亩,合作社种植早稻达6827亩,中稻达30070亩,晚稻达7077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6%。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的一个重要载体,农机化工作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2、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是农业、农村工作解决“谁来种粮”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当前面临着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低下的矛盾,土地抛荒日益加剧,粮食生产安全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装备、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先进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使用载体。它的诞生和发展必将助推农业发展升级。合作组织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等特点,有效破解了当前“三农”工作的难题。农机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既为政府分担了粮食生产的忧,又为农民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愁。大力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做好新时期农机工作的迫切需要。
3、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是解决劳动力短缺、推动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首先,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各种先进农机装备的引领和示范主体。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合作组织生产效率高,服务区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群众参与度高,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以衡南县为例,33家百万农机合作社的大力发展,带动了衡南县农机化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在调研中,我们对其中10家百万农机合作社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表:
衡南县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能力情况表 |
||||||||||
合作社名称 |
农业机械总资产数(万元) |
农业机械拥有量(台) |
种植规模(亩) |
流转土地(亩) |
社会化服务 |
|||||
早稻 |
中稻 |
晚稻 |
机耕 |
机插 |
统防统治 |
机收 |
||||
衡南县引兴农机合作社 |
320 |
31 |
300 |
1200 |
300 |
1500 |
4320 |
1500 |
1800 |
3600 |
衡南县汇泉合作社 |
250 |
33 |
500 |
1800 |
700 |
2500 |
7200 |
2300 |
3000 |
6000 |
衡南县古泉农机合作社 |
250 |
32 |
200 |
1100 |
300 |
1400 |
3840 |
1300 |
1600 |
3200 |
衡南县天佑农机合作社 |
247 |
34 |
180 |
2200 |
200 |
2400 |
6190 |
2380 |
2580 |
5160 |
衡南县长耕农机合作社 |
260 |
56 |
200 |
1800 |
230 |
2000 |
3430 |
1200 |
1430 |
2860 |
衡南县泉湖农机合作社 |
285 |
33 |
300 |
1400 |
400 |
1800 |
5040 |
1700 |
2100 |
4200 |
衡南县立民农机合作社 |
285 |
34 |
800 |
1100 |
800 |
1890 |
6400 |
1800 |
2700 |
5400 |
衡南县庆丰农机合作社 |
220 |
31 |
100 |
1300 |
100 |
1400 |
3600 |
1400 |
1500 |
3000 |
衡南县大广农机合作社 |
389 |
55 |
1400 |
800 |
1400 |
2200 |
8640 |
2200 |
3600 |
6200 |
衡南县福祥农机合作社 |
220 |
29 |
100 |
900 |
100 |
1000 |
2640 |
1000 |
1100 |
2200 |
其次,农机合作组织是技术、人才、土地、资金和政策的整合体,又是各种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试验田。近几年衡南县已发展了384家“1+2”模式的农机合作组织,就是由一个能人,加上农机农技两项技术开展承租稻田,有偿作业和代管服务。目前,全县已有22个乡镇创办了这种模式的合作组织,对全县的农机化水平贡献率达34%。
再次,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新兴经济主体。实行合作经营,技术共享,市场运作,可以将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强有机户与无机户的联系,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有效解决了成百上千户小农户生产缺劳力的矛盾,也切实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宝盖镇双河口村的稻油种植示范片里 ,7、8台高速插秧机在来回穿梭插秧,而流转了这上千亩稻田的种田大户李春生则显得很轻闲,只是在做一些栽插的辅助工作。早在年初,李春生就和几个种粮户一起跟当地的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双起农机农技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服务合同,由对方全程提供机械化翻耕,集中育秧,机插,统防统治机收等服务项目。而李春生他们则重点做好精细化管理和对未来的规划,有更多的时间去流转土地,思考如何创造更高的收效。发展起来的农机合作组织,让每个农业生产者实现了双赢,解决了缺劳动力而大量抛荒耕地的难题。
4、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选择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强农、惠农政策出台,近几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大力发展的农机合作组织,建立了一大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片。不但促进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实现了增收于民、增粮于技、丰粮于策、存粮于民。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减轻种粮农民的劳动强度,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英、美发达国家的庄园农场,只不过是我们现代的农业经营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更高一级水平,是机械化、智能化的更高应用。如我国的农业也摒弃传统的耕种方式,全面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则更能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及高端制造业,目前衡南县农机合作组织作业服务面积达164.31万亩,流转土地3.745万亩,每年带动“单改双”面积0.71万亩,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60元。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明天,怎么种粮
农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幔、抗灾害能力弱、风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又特别强,而且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加速,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日益严重,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切实解决好粮食“怎样种”,我们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对农机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一是政策扶持。利用好国家、省、市的农业相关项目,支持农机合作组织参加,多渠道争取农机合作组织建设资金。要将农机合作组织作为实施各类农业、农机、财政专项和农田建设、科研推广等项目的重要主体。粮食生产、农机化示范、农业耕作等方面项目要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组织承担和实施。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农民补贴制度,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新增补贴应向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不种粮者不得补贴。在高层政策的层面上,以工业现代化的红利,来促进农业的稳定和发展。二是资金扶持。要有效解决制约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优先为农机合作组织提供小额贷款或优惠利率贷款,简化放贷程序,延长还款期限,放宽贷款担保限制,并允许农机设备抵押贷款。三是引导土地集中成方进行流转。政府应加大农田水利,土地流转后成方连片,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于长远、未来打造标准化农田,对70年代实施过田园化改造的稻田提质扩能,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投资成本。土地成方流转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机工作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规范农机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一是要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不断规范和完善组织章程,对组织成员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保护好参与的各方农民利益。二是要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要以“真合作、真分红、真分享”为标准,高质量培育农机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社内成员在生产资料、先进技术、盈利机会、扶持资金等方面真正公平享受、合作共赢,实现真分享。三是要健全农机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如作业现场管理、机具维护管理、财务核算管理等方面制度,以制度保障生产经营正常有序进行。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具有能创业、规模经营、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等特点,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我们要一方面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机教育培训事业。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有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有丰富的现代农业知识,能驾驭现代化的农业装备。从衡南县的425户农机合作组织中发展起来的 33家百万规模省级农机合作社即是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队伍。例如:衡南县长耕农机农技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海波,这是一位回乡创业的85后新型职业农民。长耕合作社历经从农机操作手,到农机大户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壮大,现资产已达650万元。经营服务项目涵盖水稻种植、油菜种植、粮食烘干仓储及社会化服务等各个农事环节。合作社共有成员88人,生产骨干30人,科技管理人员6人,农机操作手20人,农业机械设备56台(套),储仓2000平米。合作社流转稻田2000余亩,农机作业面覆盖周边乡镇8000余亩,带领农户500余户,年产值达千万元。长耕农机农技种养专业合作社是衡南县具有明星产业特色的省级农机合作社,2016年被县人民政府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进单位。像长耕农机合作社这样的农机合作组织衡南县还有32家。他们是该县现代农业风向标,引领衡南农业的发展,为破解种田难的困境,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4、要多形式、多方式推动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一是要多形式组建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在已有“政策搭台型,公司创办型,站所领办型,村委牵头型和大户带动型”的“1+2”模式基础上,继续探索新的组织形式。以示范镇、村、组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连片区域为单位建立合作组织。二是要开展多种类服务:①承租经营。引导农民将承包田流转给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签订承包合同,收取租金;②是全程托管。农户将承包田委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作业,实行“五统一”服务。农户按服务协议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支付全程机械化作业合约服务费。衡南县三升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的探索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宝盖镇双河口村稻油示范区的丰产,丰收得益于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支助;③有偿特约作业。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向服务组织选择所需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按照服务价格支付服务费;④提供机具出租。根据农户需求,合作组织向农户提供所需的机械,由农户自行作业,并支付所需的相关费用;⑤合作式、订单式、保姆式等基地形式的服务模式。三是多部门推动农机合作社发展。农业、农机、经管、水利、国土、财政等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农业、农机部门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指导,技术培训等,同时还要多渠道为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帮助合作组织适应市场形势发展壮大。经管部门做好土地流转的协调和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指导服务,促进合作组织规模不断壮大。国土、水利、财政要加大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机械化通行能力,创造大力发展合作组织的外部基础条件。合作组织加强“民主管理,规范管理,合作管理”,促进合作组织健康有序运行。让农机合作组织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是破解“谁来种粮”难题的重要手段,是打通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路程的重大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