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农业机耕道路现状及专项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8年3月—6月
调研地区:湖南省平江县
调研内容:县域机耕道路建设情况
调研方法:1、24个乡镇表格式调查;
2、分类别实地抽样调研。
调研人员:1、张廉波、向荣、张敏、胡志坚、邱英;
2、24个乡镇农业分管领导、农机专干。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三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地位。
2018年,平江县农机局采取表格式普查和实地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农田机耕道路现状及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实地抽样调查三类乡镇:田块成片集中乡镇,如:长寿、安定、伍市等乡镇;田块较为集中乡镇,如:梅仙、南江、三市等乡镇;和田块较为分散乡镇,如:虹桥、向家、岑川等乡镇。现对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平江县基本情况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区域面积4125平方千米,人口约110万,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总耕地面积84.45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花生、油菜为主。2016年,粮食总产量42.72万吨;油菜播种面积20.6万亩,总产量2.1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35万亩,总产量1206.9吨;花生播种面积2.88万亩,总产量8640吨。截止2017年底,全县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9.38万台93.66万千瓦,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农机大县。
二、我县机耕道路现状
我县属偏远贫困山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偏远乡镇尤其突出,严重制约我县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推进,我县农村青壮劳动力纷纷弃农务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普遍存在。这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县已建机耕道路4700公里,尚需建设机耕道路2800公里,亟需维修机耕道路3760公里,适用机耕道路约1000公里。我县可用的农业机耕道路主要是近年的“村村通”工程、“农综开发”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以上项目实施解决了一部分特大田块对机耕道路的需求。全县机耕道路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机耕道路建设规划不到位。这些年来,随着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实施持续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年均增加机具5000台套以上,综合机械化率年均增长2%,达到6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机耕道路建设却相对滞后,全县没有修建机耕道路或因建设标准低机耕道路已无法使用的田块约25万亩。大部分乡镇中、小型田块存在没有机耕道路的情况。处于成片中间的田块,即使产物已经成熟,但农业机械无法下田,农民也只能望粮兴叹;有的边角田块,机具要绕几圈才能下田,下田作业也只能通过“搭桥”等方式进行。农田物资还只能通过人工挑担的方式进行运输,即浪费劳动力、又耽误农忙时收割时间。虽然,近年来我县依靠项目建设了部分机耕道路,但全县没有整体建设规划,农田机耕道路专项建设急需引起重视。
(二)机耕道路建设发展不均衡。调研结果显示,我县共实施农综、高标准农田建设约32.5万亩,主要集中在东片乡镇临路两侧。在西片及非主要公路旁较为偏远的地区,田间机耕道路等项目建设缺乏。西片乡镇机耕道路待建设里程1260公里,占全县待建总里程45%。因机耕道路建设滞后,该地区乡镇农业机械化率也明显偏低,部分地区仍是依靠人工传统耕作方式,也严重影响了耕种的积极性,抛荒现象也更为突出。
(三)机耕道路建设质量不达标。2016年至2017年,省农机局每年下拔10万元,总计20万元,机耕道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推进我县机耕道路建设项目,但经费较少、作用也非常有限。截止目前,我县没有再实施一起针对机耕道路专项建设的项目。从主要实施的农综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来看,该类项目主要集中于土地平整、田块改造、新修水利设施等,机耕道路规划虽在其中,但建设标准不高、投入不大,普遍标准以路面3-3.5米宽、泥土护坡、田土堆积平整而成。通过调研发现,在全县已修建机耕道路4700公里中,有80%以上已处于杂草丛生、路面凹凸不平,存在安全隐患。全县的村级组织大部分经济薄弱,机耕道路又无常态化专业队伍维护,路面情况逐步恶化,经过一定时间、此类机耕道路则极易出现损毁,对农机安全、农用物资运输都造成威胁。
三、机耕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我县机耕道路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加强机耕道路建设不单是为了解决农机具、物资运输田间运行的需要,更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的前提和关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机耕道路建设,能有助减轻农民负担。在农机作业转移时,因机耕道路不通畅,使农机田间作业时间每亩增加0.3小时,农机具非作业油耗增加0.7-0.8元每公里,一台农机具每年增加无效油耗费用约800元,全县农机具全年直接浪费约420万元,耗费财力的同时还增大了农业机械的磨损,减少了机具使用寿命,我县常用的农机具中,平均寿命仅3-5年。
(二)加强机耕道路建设,能有效减少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在农忙季节,因机耕道路建设滞后,农机具转场时在主干公路、村组公路上行使现象普遍,严重损坏公路路面的同时,因农业机械行使速度慢、无转向灯等在公路行使的必要设备,农机具上路行使严重影响其它车辆、行人通行安全,增加诱发交通事故率,交通安全隐患大。
(三)加强机耕道路建设,能有力推进脱贫攻坚。随着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偏远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引入了更多新型、高效、高收益适合新农村发展的产业,如葡萄、火龙果、吊瓜、西瓜、梨和小龙虾、稻田养鱼、菏花、茭白等种养殖产业,新项目的引进,农田不再只局限于水稻、油菜等传统作物,田间机耕道路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更能直接有效的助力新型农村产业发展,同样也有助于贫困地区人员依靠自身能力摆脱贫困、提振农民发展农业致富的信心。加强对田间机耕道路建设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内在动力。
(四)加强机耕道路建设,能有益推动农村人才引进。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投入对回乡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更是一种强大的政策支持。未来的从事农业劳作人员不再和传统务农人员一样,他们将会是更年轻、高学历、更具创新思想的技术型人才。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政策是切合实际的惠农政策,农业离不开田间地头,尽早的加快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能让已经回乡发展人才,极早享受政策红利、增添创业信心,也能吸引那些还在外观望了解现今农村发展的人员,让他们能更踏实的积极回乡发展。发展农业重点是人才,要引得回来、留得下来,加强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对“三农”人员来说是一颗定心丸。
(五)加强机耕道路建设,能有效推进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收益不高都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已经明显加强了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对农业也加大了政策倾斜,乡村振兴发展,贫富差距缩小,提振农业发展信心,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状况,建设新型智能化、数字化、模块规范化新农业,将会是未来农业的新动向。建设模块化田块管理,田间机耕道路、田块平整将是重要步骤,加强机耕道路建设,对未来农业发展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六)加强机耕道路建设,能有利改善传统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竞争力。2017年,平江有政协委员即提出“关于加强农业机械涉路行驶管理的提案”,要求加强农业机械在路面上的行驶监管,减轻对乡村环境的破坏,这就对机耕道路建设提出了要求。加强机耕道路建设在改善传统农村面貌的基础上,更能有效的加强农业机械生产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土壤污染。
现在城市的发展远远优于农村,竞争力也明显大于农村,但通过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未来的农村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发展后的现代农村与传统农村将出现巨大变化,犹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先期发展的沿海城市,具有蓬勃气象,未来的农村也将更具发展前景。
四、机耕道路建设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规范建设标准。通过调研统计显示,全县需建设机耕道路2800公里。按照因地制宜,精准建设的实施要求,建设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标准化道路。一是适应成片、集中田块,适合大中型农机具田间作业要求的机耕道路1950公里,每公里平均造价约8万元(主路3.5—4米宽,包括砌坎、水沟硬化、涵管安装、路基硬化、护坡、路面压实、石子铺平等,对经济条件好,机械保有量大的地区,建设标准还要适当提高)。二是针对山区、偏远地区,建设适应田块面积较小、较为分散,适合小型农机具田间作业要求的机耕道路850公里,每公里平均造价约4万元(主路3—3.5米宽,包括砌坎、开沟、路基硬化、护块、路面压实等)。三是全县已有的机耕道路需维修加固共约3760公里,其中适应成片、集中田块,适合大中型农机具田间作业要求的机耕道路约2500公里,每公里平均维修费用约8000元;针对山区、偏远地区,建设适应田块面积较小、较为分散,适合小型农机具田间作业要求的机耕道路1260公里,每公里平均造价约5000元。主要维修项目为路面加宽、砌坎、水沟硬化、路面平整、护坡加固、加装涵管等。
(二)提高站位,健全组织机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县级主导、乡镇牵头、村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成立专项建设领导小组,指定党政负责干部专人负责落实,对资金去向、项目建设、项目验收负总责,切实做到:专人牵头、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各村(居)应安排主要负责人负责管理,跟进落实,成立农田机耕道路(田间管理)专业维护队伍。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将机耕道路建设纳入全县乡村振兴战略五年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地方规章制度和验收标准,更大程度上予以政策支持,各乡镇应将机耕道路纳入乡镇年度建设计划专项,合理计划、统筹部署、逐年落实。三是细化机耕道路建设标准。组建专门责任班子、对所辖村(居)合理分配,在重点粮食主产区创建示范区域,并逐步向所有村(居)全覆盖,做到日常管理到位、经费保障到位。
(三)统筹谋划,整合资金渠道。一是向中央、省市申请建设项目,部署机耕道路建设;二是向省、市申请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按比例安排相应经费对机耕道路建设实施奖补措施,引导专项建设;三是县、乡(镇)将机耕道路建设列入全年政府“项目建设”数据库中,安排专项资金,推进专项建设;四是在已有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机耕道路建设经费适当提高,并单列出来,支持专项建设;五是县、乡级应整合部门资金,争取、筹措建设资金,合力完成管辖区域机耕道路建设;六是村(居)组织应组织发动群众,筹工筹劳,积极主动的投入惠民利民项目建设,完善健全日常维修队伍。
(四)科学安排,做实民生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各级政府应统筹、合理安排辖区机耕道路建设:从大、中型田块成片地区至中、小型田块集中地区、从农业机械程度高至机械程度偏低地区、从粮食主产地区至偏远山区,分急重、分批次、逐年逐步落实完善。上下一心、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切实维护农村机耕道路(田间管理)健康有序的发展。推动田间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把农田机耕道路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