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农村机耕道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涌现了大批新的经营主体__种粮大户,同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和标准提高,促使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机逐步走进田间地头。但由于机耕道少、养护机制不健全,“有机无路”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全面掌握我县机耕道建设情况,双峰县农机局联合各乡镇农机站对16个乡镇机耕道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双峰机耕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双峰县地处湖南中部,下辖15个乡镇、1个经开新区,486个建制村,3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92万,基中农业人中78万,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75.3万亩,其中水田59.6万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目前全县乡村机耕道仅1000余公里,其中有50%为“一路多用”的通村通组公路。其中田间机耕道不足200公里,坡度大,路面窄,且为沙路,加之年久失修,坑洼不平,车辆机具道路通行性差,导致农机具运行安全系数低,运输周期加长,油料、轮胎等原材料消耗大,严重制约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效能的提高。加之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机耕道建设、养护和规划均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几十年的风雨侵蚀,损毁、破坏现象也相当严重,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又无力承担其必要修复、养护。目前农村机耕道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机械“无路可走”已成为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 据初步测算,若要实现16个乡镇52万亩水田全部机械化作业,还需新建机耕道1680 km。
二、实施机耕道建设的现实意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机耕道。特别是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来看,“四个需要”彰显了我县机耕道建设已刻不容缓。
1、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田土收入占比例逐步下降,人工成本也逐年升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正在下降,不能机械化耕作的田土渐见荒芜。虽然我县在积极推进合作社建设,实行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能较好的解决这个矛盾,使得大部分田地得到了耕耘,粮食生产取得了成功,但是机械作业进入不了的田土,却只能荒弃,因此建设田间机耕道,能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增收;也能提高农机化普及率,提高生产率,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和标准提高,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机逐步走进田间地头,确保我县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先进。
2、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自我省全面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村购机数量呈显著上升态势,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业机械45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城118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2017年达到87.8%,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发展。如我县专业合作社达79个,拥有各类农机1万余台,粮食种植面积达33万亩,今年通过科技推广活动,向全县推广农机具3000多台。但由于机耕道建设滞后,很多田块作业机械无从下手,农民和农机手只能望“机”兴叹,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和粮食的增收。
3、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必须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机械化作业,建设机耕道是前提。以往牛耕人种的传统模式,生产效率远不能和机械化作业比拟。以收割一亩稻谷为例,实行机械化收割只要半个小时100元,而聘请人工收割约需10个小时、150元的工资(包括谷穗脱粒),由此可见,实行机械化收割,仅这一项就能为农民每亩增收50元,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生产成本。若从机耕、机插、机收整个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亩产可以为农民增收200-300元。当前由于机耕道不完善,农民往往搭建临时桥板,以解决农机下田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70%水田农机不能下田或者直接下田作业。机耕道建设已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
4、解决劳动力缺失的需要。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基本上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60岁以下种田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已不足10%。现在,农村留守人员既不想多种田,也没有能力种更多的田。尤其是农忙季节种田劳动强度大,因机耕道问题农机不能下田作业,严重挫伤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甚至有相当部分农民预言,这种现象如果持续蔓延,将很有可能出现新一轮土地抛荒的局面,甚至危机粮食安全。当前,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缺失的问题、推进粮食产能稳步增长,必须加快机耕道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机耕道建设亟需完善
农村机耕道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也是农村路网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村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我县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相关措施亟待跟进。
1、必须明确主管单位,由农机部门(发改)牵头财政、国土、农业、农机、水利、交通、扶贫等有关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农机示范村建设等项目统筹规划,把机耕道整治与集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相配套,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
2、应把机耕道建设维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应制订出台机耕道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机耕道建设纳入到财政扶持内容,确定机耕道建设的必建区域,做好调查摸底,制定详细规划,做到“一乡一图”、“一村一图”,再逐步推进。要优先解决农业合作组织与大户的机耕道建设,尤其是对那些要求迫切的、具有示范意义的要重点推进建设,做到示范一处辐射一片。同时要巩固建设成果,未建的机耕道要科学选址;在建的机耕道要将质量摆在首位,确保机耕道能优化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质量过硬,适度超前,建养并重的原则,促进机耕道建设健康发展;建好的机耕道要建立管养机制,纳入乡村公路管护之中,与乡村公路管理一同纳入当地政府考核范畴,从根本上解决机耕道无人管、无钱养的问题。要将建设好的区域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畴,严禁侵占和他用,确保建成一片就巩固好一片,步步为营守稳每一片田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3、其次是理顺利益关系,凝聚建设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和机耕道建设的重要性,统一各方思想,破解机耕道土地占补难题。同时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主要依靠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在自愿基础上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和维护,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机耕道建设落到实处。
4、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各级政府、部门、乡村干部要高度重视,把农村田间机耕道路规划建设作为一项脱贫项目抓好规划落实,切实解决好农村田间机耕道路规划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各地应将机耕道建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同时本着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建好机耕道,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让农机进田下地作业不再难。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农机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双峰机耕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双峰县地处湖南中部,下辖15个乡镇、1个经开新区,486个建制村,3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92万,基中农业人中78万,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75.3万亩,其中水田59.6万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目前全县乡村机耕道仅1000余公里,其中有50%为“一路多用”的通村通组公路。其中田间机耕道不足200公里,坡度大,路面窄,且为沙路,加之年久失修,坑洼不平,车辆机具道路通行性差,导致农机具运行安全系数低,运输周期加长,油料、轮胎等原材料消耗大,严重制约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效能的提高。加之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机耕道建设、养护和规划均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几十年的风雨侵蚀,损毁、破坏现象也相当严重,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又无力承担其必要修复、养护。目前农村机耕道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机械“无路可走”已成为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 据初步测算,若要实现16个乡镇52万亩水田全部机械化作业,还需新建机耕道1680 km。
二、实施机耕道建设的现实意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机耕道。特别是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来看,“四个需要”彰显了我县机耕道建设已刻不容缓。
1、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田土收入占比例逐步下降,人工成本也逐年升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正在下降,不能机械化耕作的田土渐见荒芜。虽然我县在积极推进合作社建设,实行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能较好的解决这个矛盾,使得大部分田地得到了耕耘,粮食生产取得了成功,但是机械作业进入不了的田土,却只能荒弃,因此建设田间机耕道,能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增收;也能提高农机化普及率,提高生产率,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和标准提高,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机逐步走进田间地头,确保我县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先进。
2、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自我省全面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村购机数量呈显著上升态势,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业机械45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城118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2017年达到87.8%,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发展。如我县专业合作社达79个,拥有各类农机1万余台,粮食种植面积达33万亩,今年通过科技推广活动,向全县推广农机具3000多台。但由于机耕道建设滞后,很多田块作业机械无从下手,农民和农机手只能望“机”兴叹,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和粮食的增收。
3、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必须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机械化作业,建设机耕道是前提。以往牛耕人种的传统模式,生产效率远不能和机械化作业比拟。以收割一亩稻谷为例,实行机械化收割只要半个小时100元,而聘请人工收割约需10个小时、150元的工资(包括谷穗脱粒),由此可见,实行机械化收割,仅这一项就能为农民每亩增收50元,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生产成本。若从机耕、机插、机收整个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亩产可以为农民增收200-300元。当前由于机耕道不完善,农民往往搭建临时桥板,以解决农机下田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70%水田农机不能下田或者直接下田作业。机耕道建设已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
4、解决劳动力缺失的需要。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基本上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60岁以下种田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已不足10%。现在,农村留守人员既不想多种田,也没有能力种更多的田。尤其是农忙季节种田劳动强度大,因机耕道问题农机不能下田作业,严重挫伤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甚至有相当部分农民预言,这种现象如果持续蔓延,将很有可能出现新一轮土地抛荒的局面,甚至危机粮食安全。当前,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缺失的问题、推进粮食产能稳步增长,必须加快机耕道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机耕道建设亟需完善
农村机耕道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也是农村路网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村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我县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相关措施亟待跟进。
1、必须明确主管单位,由农机部门(发改)牵头财政、国土、农业、农机、水利、交通、扶贫等有关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农机示范村建设等项目统筹规划,把机耕道整治与集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相配套,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
2、应把机耕道建设维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应制订出台机耕道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机耕道建设纳入到财政扶持内容,确定机耕道建设的必建区域,做好调查摸底,制定详细规划,做到“一乡一图”、“一村一图”,再逐步推进。要优先解决农业合作组织与大户的机耕道建设,尤其是对那些要求迫切的、具有示范意义的要重点推进建设,做到示范一处辐射一片。同时要巩固建设成果,未建的机耕道要科学选址;在建的机耕道要将质量摆在首位,确保机耕道能优化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质量过硬,适度超前,建养并重的原则,促进机耕道建设健康发展;建好的机耕道要建立管养机制,纳入乡村公路管护之中,与乡村公路管理一同纳入当地政府考核范畴,从根本上解决机耕道无人管、无钱养的问题。要将建设好的区域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畴,严禁侵占和他用,确保建成一片就巩固好一片,步步为营守稳每一片田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3、其次是理顺利益关系,凝聚建设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和机耕道建设的重要性,统一各方思想,破解机耕道土地占补难题。同时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主要依靠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在自愿基础上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和维护,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机耕道建设落到实处。
4、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各级政府、部门、乡村干部要高度重视,把农村田间机耕道路规划建设作为一项脱贫项目抓好规划落实,切实解决好农村田间机耕道路规划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各地应将机耕道建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同时本着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建好机耕道,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让农机进田下地作业不再难。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农机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