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推荐材料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13-12-02 00:00  【字体:  

衡阳市农业局先进事迹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衡阳市农业局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大三农,争当排头兵”的目标,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通过建一流的班子,带一流的队伍,抓一流的服务,创一流的业绩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科学发展谋划新思路,农业工作亮点纷呈

衡阳市农业局坚持学习与思考、突破与创新、调查研究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破解难题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在发展粮食生产方面,积极为当地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在实践中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高产示范,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严格落实粮补政策,实施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措施,成功创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衡阳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针对城区蔬菜基地受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日益减少的现状,先后拟定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蔬菜生产的政策措施,作出了整合部门资金重点用于蔬菜基地建设的重大决策,2011-2013年共整合部门资金2.1亿元,圆满完成城区蔬菜基地“一年一万亩,三年三万亩”的扩建目标,创造了整合部门资金发展蔬菜生产的“衡阳经验”,迎来了省政府蔬菜工作现场会的召开。在农业行政执法方面,先后组织执法人员对28部农业法律和400余部涉农法律法规进行学习研讨,制定了《衡阳市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种植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近五年来,共收缴、没收高毒、禁限用农药310余吨,联合公安跨境捣毁制售假劣农药的黑作坊、黑工厂3个,移送司法案13起,刑拘35人,判刑11人,农业行政执法与司法执法衔接工作的经验在全省推介,并得到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2011-2012年度全省依法办事先进集体”。

二、一流管理打造新形象,服务基层有口皆碑

衡阳市农业局连年深入开展“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精心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处理实际问题,增进群众感情。三年来,通过“一对一”对口帮扶活动,共为驻点村和服务对象筹集慰问金和帮扶物资等300余万元,专题培训8000余人次,办实事100余件,破解发展难题50多个,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40余篇。每年还精心组织高层次科技人才60余人到新农村建设点、作风建设点、高产创建点、产业开发点、蔬菜生产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担任科技特派员,实行项目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对接,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服务。同时,局党委坚持以创建“四型”机关为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努力打造政治先进、理念科学、知识全面、道德高尚的机关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近五年没有发生一件违法违纪事件。

三、农业工作迈上新台阶,主要业绩争创一流

一是农业生产在攻坚克难中连获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粮食实现“九连增”;经济作物提质增效,蔬菜、棉花、水果、茶叶产值和效益明显提升;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72家,两年新增89家;农民收入实现了“九连增”,连续四年增长幅度超过了城镇居民的增长幅度。二是农业工作在高起点上再创佳绩。2012年,粮食生产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考核获湖南省人民政府表彰,“城区蔬菜基地建设”被衡阳市委、市政府授予“重大贡献奖”;农业工作目标管理综合考核连续两年获省农业厅一等奖;农业执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李波波假肥案”为全国农业执法六大案例之一,有一个案例入选全国农业行政处罚十大优秀案卷;项目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争取到位农业项目资金居全省前列,市财政专项安排农业部门的项目预算资金由2011年的54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增长2.7倍。三是农业系统在奋发有为中找回了自信。通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争创一流,近二年,衡阳市农业局先后获得衡阳市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十佳学习型单位、市级文明单位、项目建设先进单位、质量安全监管先进单位、为民办实事先进单位、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作风建设先进单位、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单位等多项殊荣,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三次在衡阳召开全省农业方面的现场会议,省级以上媒体宣传衡阳农业的信息量年突破1000条,全市农业系统的地位在提升,形象在改善,影响在扩大,信心在增强。

 

浏阳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先进事迹

湖南省浏阳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现有办公室、政工人事、计审财务、法规科技、质量安全5个内设科室,下设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副科级单位,畜牧工作站、水产渔政管理站、基层兽医管理办公室3个事业单位,37个乡镇(街道)动物防疫检疫站(畜牧水产站),共有干部职工298人(其中局机关及二级机构93人,乡镇站205人)。负责浏阳市37个乡镇(街道)401个村(社区)的养殖业发展、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职能工作。

近三年来,该局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养殖业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全局系统干部职工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扎实抓好畜牧生产、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监管,养殖业工作保持稳定发展,养殖业转型提质步伐加快,呈现出班子团结、干部齐心、廉洁高效、成效显著的新局面。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被浏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绩效目标考核“红旗单位”,2012年被评为“四好领导班子”, 2012年出栏生猪197.5万头、黑山羊71.5万只、家禽1467.4万羽、水产品总量2.72万吨,养殖业总产值(当年价)达34.89亿元。

三年来,在养殖科技推广、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草食牧业发展、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综合信息管理等工作被上级部门评为先进,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管理、湘东黑山羊地方品种保护和养殖项目管理等工作连续3年评为省、市先进。

一、注重科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组织编印《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湘东黑山羊养殖技术》等技术资料15万份,免费发放给养殖户。组建养殖技术讲师团开展培训与指导,近2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5期、培训人数达1.4万人次。组织拍摄《湘东黑山羊饲养技术》科技教育宣传片,2012年12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节目向全国推广。开发应用了畜牧业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向广大养殖户提供养殖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养殖科技等服务,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业交流,有力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组织成立了市养猪协会、畜禽流通协会等养殖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湖南百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发展“联保”信贷业务,有效缓解了养殖发展资金不足的困境。全市共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62家,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达到80%以上,逐步形成 “产、供、销”全链条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推进标准化养殖,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深入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广泛宣传,总结推广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模式,组织集中培训、观摩学习和现场指导,加强示范场养殖环节的监管,逐步实现由“创建”向“辐射带动”转变,放大示范效应。近来年,共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家、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8家、市(县)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0家,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标准化养殖生产体系。

制定《浏阳市十二五养殖业发展规划》,科学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生态发展”的原则促进养殖业规范、有序发展。组建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大队,争取本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万元用于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实施免疫和检疫,强化养殖、饲料加工和畜禽流通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了良种猪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以及供精站“三场一站”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建有原种猪场1个,原种猪一级扩繁场5个,良种猪二级扩繁场5个,大型标准化供精站5个,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市30个生猪养殖基地获得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1个生态养鸡基地获得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

三、综合治理污染,改善养殖生态环境

2012年以来,该局牵头组织环保、国土等部门全面开展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建立了例会、专项督查考核、责任追究和奖惩等一系列工作制度,采取“深入宣传、分类指导、综合防控、挂牌整治、联合执法、严格追责”等多项措施,推动建立了镇、村二级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基层治理,引导制定落实养殖生态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强化与环保、国土等部门的协调、协作,组织开展养殖场建设前置审批和联合执法行动,督促养殖场建设和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同步,落实健康养殖、清洁生产措施。

经过实地调查、实践对比和咨询专家意见,总结引导推广经济实用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大型养殖场沼气发电工程+有机肥的工业化治理模式和沼气处理+多级沉淀+农牧循环模式,中型养殖场的生物垫料生态养殖模式和沼气处理+多级沉淀+人工湿地净化模式,散养户“干清粪”的清洁生产模式。分区域建立若干养殖污染治理典型,做到治理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片。

自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42亿,已建设干粪堆积发酵池4000m³、沼气池10万m³、沉淀池20万m³,购置干湿分离机等污水处理设施40套、粪污专用运输车辆16台、沼液沼渣运输罐100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已基本建成工业化污水处理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完成治理生猪养殖场(户)3268户、栏舍面积达94.1万㎡,标准化生态养殖已深入人心,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现标准化生态养殖,散养户实现清洁养殖。2013年11月18日至19日,湖南省畜牧业环保工作现场会在浏阳市召开,浏阳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和监管机制在全省推广。

四、保护遗传资源,开发地方品种

设立湘东黑山羊地方品种保护区,登记保护种母羊4000只,种公羊100只,每年互位种公羊300多只,常年与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湖南生物机电学院开展湘东黑山羊同期发情、羔羊早期断奶、牧草种植等舍饲圈养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种用价值和生产性能,湘东黑山羊在第五届湖南畜牧渔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五、规范项目管理,创新管理机制

规范养殖政策项目管理,增强政策导向,重点引导扶植养殖标准化、生态化和产业化建设,所有扶持项目均按场(户)申报、基层站初审、局党委集体会审、实地考察、集中审批、媒体公示、签订项目建设目标责任状、组织监督验收、拨付资金等9个程序进行实施,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长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先进事迹

 

长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是隶属于长沙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的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近年来,该所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大决策部署,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瘦肉精”等违法添加物连续8年控制在1%以下,未发生重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连续12年获评“湖南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红旗市”称号。由该所创新推行的“三位一体”免疫管理和申报免疫模式、乡镇动物防疫站标准化建设以及动物防疫检疫远程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等工作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多次在全省交流推广,单位连续7年保持“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并先后荣获“省三八红旗集体”、“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直机关雷锋号示范窗口”等 110余项表彰,获评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农业丰收奖6项。

一、依法严格监管,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着力抓好产地、屠宰、流通等关键环节监管,确保上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一)抓防疫监管。对基础免疫工作实行“三位一体”管理,在乡镇建立免疫台账、农户建立免疫档案、牲畜加挂免疫标识,全市统一台账、档案、标识的式样和规格,专人负责落实登记管理。推行“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散养农户春秋季集中免疫和平时申报免疫相结合”的动物免疫申报制度,强化养殖户动物免疫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同时,实施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综合评价公示制度,将养殖场基本信息、联场官方兽医、动物卫生监督内容、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在公示牌上予以公示,综合评价结果与项目扶持资金挂钩,有力促进了养殖场改善动物防疫条件,规范动物防疫活动,全市畜禽重大疫病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

(二)抓产地检疫监管。实施“监管体系网络化、责任区域网格化”管理,开展出栏生猪与“瘦肉精”同步检测,快速检测卡实行凭旧领新。与此同时,将检疫申报与无害化处理补助挂钩,对不主动申报的场户不纳入补助的范畴,全市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率100%。

(三)抓屠宰检疫监管。创新推行无“瘦肉精”等违法添加物承诺制,要求经销商、屠宰户收购生猪时与养殖户签定《无“瘦肉精”等违法添加物承诺书》,凭承诺书申报屠宰检疫,并由驻场官方兽医核对承诺书的真实性,确保屠宰生猪的检疫率、病害生猪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率、出厂生猪产品持证率三个100%。

(四)抓城区流通环节监管。实行动物及动物产品市场风险分级管理,对家禽批发交易市场等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无缝化监管,严把入场查验关和出场检疫关。

二、夯实基础设施,健全动物卫生监督长效机制

以病害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体系、动物检疫申报点、乡镇动物防疫站建设等项目为载体,不断夯实行业管理基础。

(一)狠抓乡镇动物防疫站建设。2004年以来,组织实施乡镇动物防疫站标准化建设,共新改扩建县级站和乡镇站118个,全市已验收的标准化乡镇站占乡镇总数的93.2%。

(二)推进检疫申报点建设。争取市政府将建设经费纳入财政公共预算,扶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检疫申报点。目前,全市检疫申报点105个,其中标准化动物检疫申报点8个,检疫覆盖率95.5%。

(三)探索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以乡镇和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为单位,因地制宜指导建设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窖1368个,让长沙病害畜禽有了“安身地”,在全省发挥了“标杆”作用。

(四)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发建成长沙动物防疫检疫远程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包括行政区域、兽医队伍、养殖场户三大基础数据模块和防疫管理、检疫管理、视频监控等六大业务管理模块,所有模块均实现了基础数据快速采集、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有力提升了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强化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围绕监督零距离、管理零空档、案件零差错和执法零投诉的“四零”目标,不断硬化工作措施,着力大案要案攻坚,严厉打击动物卫生违法犯罪行为,为构建平安和谐养殖业创造了优良环境。

(一)规范执法行为。出台《长沙市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管理制度》、《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制度》等,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主体合法、程序合法、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凿充分、适用法律准确、执法程序严谨、文书制作规范等。

(二)健全工作机制。设立“动检110”,纳入全市“110”联动系统,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年均接到群众举报线索上百起,形成了群防群治格局。加强与公安部门和人民法院联合办案,对复杂重大案件邀请公安部门参与侦办,对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强化立体宣传攻势,在向养殖户印发《典型案件通报》的同时,组织宣传车辆在全市重点部位巡回宣传。

(三)严厉查处违法行为。2009年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400余起,判刑6人,沉重打击了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单位每年在全市执法案卷评查中屡获高分,成为农口系统的一面“旗帜”,抽调的“彭某违法经营死因不明动物产品案”原始案卷,是全市农口系统中唯一被市法制收录的指导案卷。

四、深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发展能力

按照“政治过硬、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业绩一流”的要求,始终注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单位从未发生过一起职务犯罪行为。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体班子成员讲党性、顾大局,自觉落实“五坚持、五带头”要求,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队伍建设。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全市乡镇站站长、检疫员、防疫员年培训率100%,极大提升了防检疫队伍和执法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乡镇站站长培训班已经成为长沙动监工作的一张“名片”。参加全国和全省技能比武活动,获得全国观摩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先进个人以及全省团体一等奖等荣誉。制定《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鼓励职工提高学历水平,单位本科学历以上人数达92%。

(三)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工作人员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健全了奖惩机制、服务承诺、廉政措施和文明创建办法,为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常德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先进事迹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临洞庭,西接黔川,南通长沙,北连荆襄。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21.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9万人。全市有耕地面积700多万亩,林地面积1200万亩,可养水面150万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是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常德市以发展现代养殖业为主线,突出标准化规模养殖、安全健康养殖和资源保护,现代养殖业进程不断加快。2012年实现渔业产值40.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4%,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4月22日,农业部在常德举办洞庭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牛盾副部长参加了活动,并对常德渔业资源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3年7月9日,湖南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常德召开,常德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一、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

为做大做强常德市渔业产业,该局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是发展规模化养殖。到2012年底,全市水产养殖大户超过5000户,鼎城区、汉寿县、安乡县、澧县等区县市成为全省的重点渔业生产县。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产)12个,其中省级以上5个,湖南大湖水殖股份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中国淡水养殖第一股。二是发展标准化示范区。全市水产标准化示范区300多个,其中,省级以上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30个,全省休闲渔业示范场8家。先后制定了甲鱼养殖、泥鳅养殖等12个养殖技术操作规程,黄颡鱼养殖等5个养殖规范作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三是发展加工流通。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23家,产品加工涉及冷鲜鱼、河虾、甲鱼、珍珠等20多个品种,2013年,加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在抓加工的同时,突出市场流通建设,先后组织了全国珍珠产业论坛、汉寿甲鱼产业高峰论坛、常德水产品广州推介会等活动,培育了常德水产大市场和澧县八百里水产批发市场两大水产经营市场,2个市场年水产品交易量达到25万吨。全市各类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71家,会员2万多户,带动农户12万多户。涌现出了常德渔业协会、汉寿甲鱼产业协会、常德珍珠养殖协会等一批组织完善、机制灵活、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四是发展品牌渔业。以打造常德淡水鱼品牌为重点,加强品牌渔业建设。全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126万亩,63个水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大湖生态鱼等1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汉寿为中国甲鱼之乡,汉寿甲鱼于2010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临澧黄花鱼、安乡珊瑚鱼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目前,已通过省里评审。

二、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抓手,大力发展安全健康养殖

多年来,该局坚持依靠常态性监管,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了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没有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一是加强水质环境监管。主要是实行水库禁投和压减珍珠养殖面积。从2008年开始先后对全市543座小Ⅱ型以上水库实施禁止投肥养殖,全市大中型水库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2009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压减珍珠养殖面积,三年共压减18万亩,有效控制了水体污染。二是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于2012年底通过了检测机构“双认证”,9个区县市均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全市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建立了产品质量检测室或者委托检验制度。常年开展水产品质量抽样检测,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三是加强安全监管责任制。主要是推行“四有一可”和“三包四保”制度。“四有一可”,就是操作有规程、过程有记录、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管、质量可追溯。“三包四保”就是主管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对养殖企业包思想工作、包管理规范、包技术监控,保证养殖生产无害投入、保证问题产品不上市、保证不发生重大疫病流行、保证不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四是实施质量安全举报奖励惩戒制度。市政府出台了《常德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对举报有功人员实行奖励。行政问责、责任追究、举报奖励“三管”齐下,杜绝安全隐患。

三、以强化行政执法为抓手,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方面,该局主要做了五件事:一是加强《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每年利用印发宣传资料、领导电视讲话、专家报纸释疑、执法车流动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渔业法律宣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渔业资源、渔民合法经营的法律意识。二是实施渔民解困。为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减少渔民违法捕捞行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市从2008年冬季开始实施渔民解困,通过近3年努力,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包括省级财政投入),解决871户无房户专业渔民3000多人全部上岸定居,825户危房户渔民的住房全部进行改造。三是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捕捞行为。重点是在每年4月1日-6月30日全面实施春季禁渔,同时在每年的秋冬季依法开展以打击电鱼、炸鱼、毒鱼为重点的非法捕捞行为。通过春季禁渔和打击非法捕捞,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渔业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四是积极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从2003年起,每年在春禁期间组织鱼苗鱼种增殖放流活动,11年期间全市共向沅澧两水流域投放各类优质鱼苗鱼种2.2亿尾。五是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2009年9月,常德市政府发布《常德市2009年-2020年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规划设立6个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到目前为止,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的有4个,即石门壶瓶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属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沅水鼎城段褶纹冠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乡境内的松虎洪道杨家河段长吻鮠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澧水洪道熊家渡段大口鲶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祁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先进事迹

 

在平坦的湘水河畔,一台台收割机引吭高歌,解除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收割之苦;在秀丽的祁山脚下,一部部插秧机吞青吐绿,织出了锦秀田园……在这片热土上,到处都留下了祁阳县农机局兴机富民足迹。近年来,该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整体优势,释放农机化工作的正能量,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现了农机下田、上山、入水、进林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祁阳特色的农机化发展之路。连续3年被评为省、市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被评为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全国水稻跨区机收先进集体和农机化信息宣传先进集体。

一、唱响推广戏

祁阳县位于湘江以南,是一个丘陵农业大县,拥有耕地面积73.6万余亩,其中稻田60.4万亩,旱地13.2万亩。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绝大部分主要劳力外出打工或经商,农民耕地难、插秧难、收获难,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该局以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主攻目标,唱响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戏。重点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为突破口,在示范推广上,做到层层办点示范,人人示范推广。局领导分片包干,将任务细化到镇到点到人,签订单项责任制,分别在大忠桥、八宝和白水等镇办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点6个,完成示范推广面积7000多亩。镇站每个农机员创建机插示范点1个,联系机插示范大户1户,完成示范面积300亩以上。还建立了示范推广押金机制,每人每月拿出40%的津贴与示范推广任务挂钩,年终考核兑现。

在技术培训上,做到实地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农机阳光工程培训为契机,将水稻育插秧技术与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结合起来,请机插大户现身说法,使培训进入“本土化”教学,从浸种、做秧板、播种、炼苗、取苗、操作机械到插秧,教师与学员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零距离地实践。今年3月7日,该局在大忠桥镇大塘村鑫穗水稻种植合作社举办机插秧技术培训班,组织了各镇农机站站长和50多名机械化种粮大户参加。培训现场分育秧流水线播种、整地和硬软盘手工播种、插秧机操作等3个现场,学员巡回观摩、听讲、作笔记,看着资料学,摸着机械试,不懂就问, 90%以上的学员学会了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在作业服务上,做到机械化作业,全程技术指导。积极引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播种流水线机械,帮助示范点和大户使用机械化播种流水线作业,不定期地对水稻育插秧示范点和大户进行田间指导,帮助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对机插大户做到发展一户,扶持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近两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00万元,用于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累加补贴。同时,每年另安排资金100万元,购买高速及手扶式插秧机奖励种粮大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宣传到户、培训到人、指导到家、服务到田”等有效措施,共推广水稻插秧机325台,播种流水线132台套,育秧硬软盘50万张,今年完成机插面积17万亩。

近年来,该局共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收获、机械植保、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油菜机械化种植等农机化新技术12项,与之相适应的新机具2.5万台套。到目前止,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4.6万套,85.6万千瓦,稻田亩均1.4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381台,水稻联合收割机665台,插秧机453台,其他农业动力机械14万多台套,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9%,农机安全事故连续3年实现四零目标。

二、打好服务牌

打好农机服务牌是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该局坚持以节本增效为目的,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在春耕、双抢和冬种大忙之际,组织农机修理服务队46个,100多名农机技术人员深入村组田间、农舍、机埠,开展诊断、修理、零配件供应一条龙服务,年均为农民检修农机具2.5万台次,解决技术疑难问题300多起。为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县农机推广站、大忠桥、白水、黎家坪等镇站积极组织跨区跨镇机收服务队,在双抢和秋收期间,分别开赴到毗邻的区镇收割水稻,年机收面积达10多亩,既拓展了机收市场,又增加了农机户的收入。入冬后,积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机埠办点示范,开展农机冬修服务,做到吃住在农户,指导到现场,维修到机埠。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政策促动、上下联动等有效措施,加快了农机冬修的进度,年均冬修农机具5万多台套、机埠110多处;冬耕板田18万多亩,农机具完好率达90%以上。为加快农机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发展,对农机合作组织和大户购置的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坚持定期为大户排忧解难制度,帮助大户解决资金和技术等难题,及时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和大户带头应用新装备新技术,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当好农民致富的引路人。目前,该县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20多个,规模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500余户。唐忻成,邓东胜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种粮大户。   

优化农机服务后,该县年农机作业面积达250多万亩,农产品初加工达158万吨,农用物资机械化运输量达2.15亿吨/公里,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9亿多元。

三、走活项目棋

项目兴机已成为农机人的共识。为精心组织实施好农机化项目,该局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项目,班子成员分工管项目,全员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特别是实施“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户”政策后,突出抓好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每年项目实施前,举办技术和操作培训班,并签订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书,还将直补政策分门别类地编写成宣传资料,发送到村、组、农户、机埠、种植场、林场、养殖场、加工厂、工程基地,让广大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全面了解补贴政策。每年出动宣传车60多台次,发送宣传资料1.5万余份,发送手机短信5万余条,张贴各种宣传图片和资料360多处,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在操作中,切实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完善资金管理、投诉处理、廉政风险防控等有关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公开,与县财政、纠风、减负等部门衔接沟通,协同推进。每季定期组织核查小组,集中精力和时间,深入全县23个镇(办、乡)场、村组和农户,对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进行专项核查和清理,对补贴的大、中型农机具现场(见人见机见发票)直接核查率达到100%。对虚假购机者和违规经销商,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从严处理。同时,组织农机购机补贴经销商认真学习了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近几年来农机购置补贴市场的实际,以责任制的形式制订和落实了经销商的行为准则,规范了经销商的经营范围、操作程序、售后服务等职能,明确了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强了对经销商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近年来,该局共组织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新增粮食产能”、“水稻全程机械化区域服务中心建设”和“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6个国家级农机化项目,年均争取和落实国家补贴资金2000万元,极大地拉动了农民的投入,通过项目实施和成果辐射,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要想奔小康,农机来帮忙。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该局将进一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不辱使命,不误时光,为实现兴机富民的农机梦而不懈努力。

 

 

怀化市农业产业化局先进事迹

 

近年来,怀化市农业产业化局坚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促进“三农” 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不断深化认识,强化措施,大力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幅22.12%,2012年达到166.59亿元,增长25.2%。2011、2012年,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在怀化召开,怀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乡镇企业局的肯定。该局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发挥部门职能,理清发展思路。怀化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过来,我们坚持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力源,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不断强化引导和扶持力度。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在大力推进“一流转五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的同时,高质量编制了《全市九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怀化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二是助推出台政策。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拟定政策文件草案,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三是争取领导重视和扶持。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市、县两级财政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市、县、乡三级领导联系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制度,市人大定期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坚持龙头带动,提升发展水平。我们坚持扭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催生壮大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全市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4家、市级121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4家,拥有上市企业1家。二是引进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近五年,全市引进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53家,泰格林纸、娃哈哈、汇源果汁、康师傅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怀化。三是形成了一县一品基本格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使每个县(市、区)都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四是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化扶贫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安置农民就业人数达到5.2万人,联结基地353.8万亩,带动农户58.7万户,其中贫困农户在30%以上,农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加快资本对接,加大对外合作。借力资本市场,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积极抓好上市引导。出台了《关于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的意见》,建立了龙头企业上市申报绿色通道,通过举办龙头企业资本运营专题培训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报告会,邀请国内、省内资深专家进行授课等手段,致力推进龙头企业上市工作。2010年11月,我市本土龙头企业大康牧业在深交所正式上市。二是积极搭建上市平台。鼓励拟上市龙头企业与创投、风投和外资机构对接,积极探索搭建拟上市企业与国内外投资者战略合作平台。近年来,吸引了山东富丰、澳大利亚向导投资等多家国内知名投资集团加盟怀化,引进战略投资达7.2亿元。三是积极培植上市后备资源。按照“培育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培植、贴身服务。目前有4家龙头企业被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全市11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8家。

四、执行标准化建设,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我们着眼于促进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从推动土地流转求突破,从2009年起全面启动了超级稻、工业原料林、柑桔、茶叶、油茶、中药材、生猪、肉牛等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市里专门成立了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办公室,近年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4亿元扶持基地建设及其加工项目建设。同时,通过部门创办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投入资金1.5亿元建基地,形成了一批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

五、加快农产品园区建设,推动集群发展。我们着力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聚。目前,全市已有怀化工业园、靖州工业园2个“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怀化工业园还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146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的达47家。引进了娃哈哈、汇源果汁、康师傅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目前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入园企业总量的80%,去年来又有大康牧业4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正清集团异地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入驻园区,成为我市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中心,被评为湖南省最具投资潜力的园区。

六、促进提质增效,加快休闲农业发展。近年来,我们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大了我市休闲农业的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成立了怀化市休闲农业协会,重点推进了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加强了与台湾、重庆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市有休闲农业实体332家,上规模的农庄55家,星级以上农庄28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3家,2012年共接待游客38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21.7%。2012年我市通道县获批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七、完善服务体系,创优发展环境。一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三年来,全市共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26个,完成投资29.2亿元。二是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专门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怀化农业产业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三是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着眼于构筑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致力建设五省(市、区)周边一流的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引导企业投资2200万元,建成占地5700平方米的武陵山特色农产品电子交易(展示)中心。四是建立完善服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建立了市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制度,市级龙头企业公示制度,实行动态监测。五是建立了农业产业化考核激励机制。市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奖励资金,对企业上规模、税收有贡献、基地建设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给予奖励。

 

 益阳市大通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进事迹

 

益阳市大通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定编12人,负责人吴承和,男,高级农艺师,中心主任;单位主要从事农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及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保植检、经济作物生产、粮油生产等工作;争取相关财政支持和项目投资并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落实好区委、区管委、局党组的各项政策和交办的各项农技推广任务。通过近年的发展,大通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建立健全了农科教研推广体系,尽管条件简陋,但发挥了农垦人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多次获得过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该中心在搞好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还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益阳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结成了技术合作单位。该中心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

一、服务三农,成果丰硕

1996年,湘蔗三号选育获湖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1998年,湘棉17号选育获益阳市科学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全省棉花区试先进单位;2010年,农村清洁工程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获益阳市科学进步一等奖;2011年,棉花50万亩高产高效创建工程获益阳市科学进步二等奖;2012年,早稻集中育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特等奖;2012年,益阳市150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获益阳市科学进步一等奖;2012年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研究推广” 获益阳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集体一等奖。

二、棉花区试持续60年

该单位承担的国家及湖南省棉花区试,从1954年起作为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区试、1959年湖南省棉花区试的代表洞庭湖腹地气候的棉花区试点,至今从未间断。试验点丘块标准,过程规范,领导重视,数据准确,多次被有关部门评为优秀区试点。

三、农垦超级稻示范效果突出

该中心一直承担着国家农垦超级稻技术试验和推广示范工作,收集和报送了上大量试验数据,筛选出了一批如株两优819、两优培九、H优518、金优299等适合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湘北地区种植的品种,积累了丰富的超级稻栽培技术经验,10多年来仅在该区就累计推广超级稻130万多亩,增产粮食近26万吨,为农民增收5亿多元。

四、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2008年以来,该中心把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该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迅猛增加,机耕、机收率达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达到80%。2013年该区被省、市确立为机插秧生产整建制推进区,强力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取得可观成效,其中机插秧面积达到21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3%以上。全区现拥有高速插秧机542台4200kw,有温室育秧大棚311座15万平米,居全省第一。通过机插秧示范推广,该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分别从2008年19.63万亩8.45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39.97万亩,15.49万吨。

五、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效果好

从2006年起,该中心先后进行了棉花水浮育苗移栽技术,基质育苗移栽技术,机械化播种、移栽、收获等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现已累计推广面积达15万亩,亩平节本增收100元以上,并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生产的劳动强度。

六、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从2008年起,该中心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着力规范专业化组织的服务,确保技术服务跟踪到位、防治效果和农民满意到位,促进了该区专业化防治工作的快速发展。2013年,全区各专业化服务组织实际完成全程承包防治面积20万亩,无一例防治事故和农商纠纷。该区先后有“金雁子”、“万家丰”等2家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十佳统防统治先进合作社”;2012年5月,该中心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研究推广”成果,获益阳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农业科技

2012年,该中心印发病虫情报3万余份,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班7次,培训人员0.5万人(次);通过电视预报及电视讲座,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短信、网络等信息化形式进行,创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减轻了环境污染,减缓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提高了农民科学防治水平,加速了植保技术与新成果的转化率,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2013年,区农技中心建设了手机短信平台及大通湖区现代农业信息网,将全区1.8万户农户的手机信息全部录入,所有的农业技术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到全区农户手中,现已发送短信21次,累计40余万条,并及时在区现代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大大缩短了科技人员与村组干部、农民朋友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办事效率,被群众赞誉为“科技直补”。特别是大通湖现代农业信息网成为面向农民、连接国内外农业市场的多功能、大容量、综合性农业信息网站。栏目设置科学、合理,近距离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系统地宣传、展示大通湖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该网站成为宣传国家惠农各项政策、指导全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平台。

八、抗旱救灾助农忙

2013年夏秋,该区遭遇罕见持续高温干旱,农业生产损失惨重。区农技中心及时应对,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村组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做好技术服务工作。该中心组织农技人员编写了《高温热害补救措施》等资料,及时向该区农民发放5000余份,并无偿提供磷酸二氢钾、喷施宝等叶面肥440件,为抗旱保丰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湖南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先进事迹

 

近年来,湖南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全处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协调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等中心工作,开拓创新,克难攻坚,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了农业部和厅党组交给的工作任务。

一、2012年“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延伸绩效管理试点工作考核排名全国第一

2012年,农业部对湖南等6省农业部门开展了“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延伸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分管厅长的直接指导下,该处协调蔬菜、畜牧水产部门将工程建设和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将行业考核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经过农业部综合评审,2012年度湖南省“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结果排名全国第一。

二、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湖南省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形成了“年初有方案、年中有推进、年底有考核”的工作机制。近年来,围绕稻谷、油菜籽、柑桔、蔬菜、生猪和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加强市场监测,特别是在大宗农产品上市的关键时节,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全省或区域性会商会议,撰写分析报告,编印《湖南农业市场热点快报》,及时报送农业部、省委省政府和厅领导参阅。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通报,该处报送的信息质量高,采编率居全国首位。为规范管理,研制了《湖南省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管理考核办法》、《稻谷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等制度。今年3月5日,《农民日报》第6版以《健全监测网点,提升服务功能》为题,推介了湖南省开展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天津、海南、浙江、四川、河南等省同行来湖南考察学习。

三、产品市场调研工作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肯定

2012年,对全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认真分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产地市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向农业部提交了题为《湖南省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报告。去年7月3日,农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这篇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为国家制定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得到了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的肯定。

四、产品营销促销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9年以来,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连续举办了4届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每届有来自中部六省及国际国内的20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先后获得“中国品牌展会金鼎奖”、“中国农业5大品牌展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中国十大创新特色展会”等殊荣,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四星级农业品牌会展(综合展),已成为全国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展会。此外,还协调举办了一系列产销对接活动。如2011湘穗产销对接活动、2012“农校对接和农超对接”洽谈会等。

五、全国率先编制规划,出台文件,优化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2011年,专门组织专家队伍,编制了《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湖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六大任务,编制了农业预警应急等五大工程。该规划为我省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的重要依据。2012年,我处积极推动湖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为全面实施《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保驾护航,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升级了12316热线,建设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提升了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近2年来,该处牵头全面升级12316热线,打造了湖南省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目前,12316语音咨询日渐增加,已成为广大涉农用户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信息咨询以及农业投诉举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的重要渠道。另外,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启动了湖南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建起1个省级主会场、5个系统分会场、14个市级和95个重点县市区分会场。视频会议系统将成为全省农业系统信息化一个高科技平台,实现农业远程会议、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业系统工作和管理效率。

七、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

以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为契机,选取农业信息基础较好的浏阳市作为突破口,通过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建立和完善“三电合一”服务体系,开展特色信息服务等信息化示范县建设。与湖南省经信委共同选择了17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探索“数字农业”和物联网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和发展的科学方式。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被农业部列为2013年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先进事迹

 

近5年来,我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在农业部、湖南省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在确保大宗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环境监控、保护、治理与建设,强化农业资源管理,依法推进外来物种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初见成效。2002年《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2011年全国首部地方法规《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出台实施,从法制上为做好我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特别是农业部部长令《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经省法制办批准公布,该单位已具有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办理事项9项。近5年来,依法加强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执法管理,全省共调查处理农业环境污染事故2500多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稳步推进。近年来,共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认定面积4000多万亩,创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8个,省级重点示范基地75个,全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800多万亩,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品牌700多个。2008年,组织完成了全省农产品产地基本情况现状调查。2011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对全省5000多万亩耕地的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监测,并探索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划分试点、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示范。《水稻镉污染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经过湖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处于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取得初步成效。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展顺利。2008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了我省农业污染源现状。2011年,与省财政厅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见(代拟稿)》和《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12年,由省政府主持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农业面源污染专门性会议。组建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了联席工作会议。扎实开展农业环境质量长期定位监控工作,至今已在全省范围内设置定位监控网点99个,每年编制《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质量情况》内参,为农业部门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提供了话语权。

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成效显著。我省从2005年启动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至今共建成659个示范村。从示范效果看,农村清洁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单适用。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继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示范村大都取得了“2215”的效果。即每亩可节省化肥20公斤、农药200克,节支增收100元,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50%,各示范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村庄庭院面貌焕然一新。各地政府对农村清洁工程赞誉有加。农村清洁工程已成当前示范村农民群众的兴奋点、“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强农惠农政策的结合点。

五、外来物种管理依法推进。2005年,经省编办批准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外来入侵生物摸底调查,初步掌握了27种危害较为严重的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和危害情况。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颁布了《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名录》(第一批),名录共列出外来物种229种。组建了“湖南省外来物种鉴定和风险评估中心”,建立了由农业、林业、环保等11个部门组成的外来物种管理联席制度。连续8年我省被农业部作为全国“十省百县”灭毒除害行动重点省份。

六、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组织开展了全省野生稻、野大豆、兰科、茶叶、金荞麦等珍稀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农业湿地调查,建立了数据库。近5年来,全省共建立了茶陵野生稻和野生莼菜、江永野生稻、安化野大豆、衡山野大豆、凤凰野生猕猴桃、汝城野生兰等10个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和10个省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指导实施了汉寿、赫山、茶陵、华容、望城、桃源、津市、贺家山等10个农业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项目建设。

七、农业清洁生产提上议事议程。全省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4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6个,村、乡、县、地(市)四级试点数1200多个。2008年,我省常德市被国家农业部列位全国首批10个试点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市之一。组织编制《湖南农业清洁生产典型技术与模式》。2012年,生猪清洁生产项目启动,在浏阳、桃源等7个县56个猪场推广生物发酵床技术,建立发酵床11.9万平方米,投资2380万元,减排粪水35万吨。

该单位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宣传贯彻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文明、农村生活文明和农村生态文明,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四个湖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农村主战场中大显身手,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服务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该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纪律严明,执行力强;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思想解放、勇于进取,廉政勤政、公道正派,执行力强。近2年内先后有2人提拔为调研员,一人提拔为副站长。该单位干部职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干部队伍素质好,单位风气正,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较强。近5年内没有发生重大违法违纪事件。

 

 

湖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先进事迹

 

湖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近年不断创新思路,完善制度机制,依法履行职责,取得显著成效。

一、监管体系全面覆盖。为探索关口前移的监管模式,2009年开始,先后选择25个县开展乡镇综合监管试点,对乡镇监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条件手段、制度机制、工作推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2010年底,提请政府出台政策文件,按照“机构、人员、培训、职责、工作”五到位的要求,全面推进乡镇监管机构建设,全省2164个乡镇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大部分乡镇在村组分别设立监督员、协管员,全省形成省市县乡四级并向村组延伸的监管网络。农业部2011年在我省召开座谈会,总结我省经验;2012年在常德市召开全国乡镇监管机构建设现场会议,高度肯定我省做法。

二、农业标准化跨越发展。创新农业标准制修订。印发农业技术规程制定与发布管理规范,明确全省农业技术规程、规范由省农业厅制定发布或批准实施;紧密切合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标准制修订方向由单一技术要求向注重质量控制技术、构建产业和品牌标准体系、规范公共管理服务调整。创新标准化推进方式。致力探索创建南方从湖区到山区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管控机制模式,2011年,省农业厅与常德市政府签署“厅市共建”协议,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常德市打造成全省农业标准化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区;2012年“厅市共建”扩大到怀化市。近三年常德、怀化两市共整合各类资金17亿多元集中投入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生重大示范效应,带动全省农业标准化跨越发展,目前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规模达到4200万亩,占农业产业总规模的40%以上。创新标准化推进机制。提升建设水平,形成“一个产业、规划、项目、实施计划、标准体系、品牌载体、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八个一”建设模式;加大推进力度,按“核心区、推动区、引导区、启动区”“四区”滚动发展、整体推进;确保质量安全,全面落实“标准推广、清洁生产、农兽药规范使用、生产档案、质量安全承诺、标识追溯”六项基本制度;加强建设管理,建立“组织保障、整合投入、责任分工、统一调度、跟踪督办、考评奖励”六项工作机制。我省“厅市联动机制”2011年获中国法学会“首届全国食品安全制度创新优秀事例”奖,常德市被农业部列入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地市。

三、诚信建设创新推进。为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在7个县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建设试点,以蔬菜为重点,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主要实施对象,严格产地检测准出、推行诚信承诺与评价,建立自律机制,打造诚信主体和诚信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签定质量安全承诺书、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生产档案、积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强化自律检测,并通过严格诚信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强化和落实主体责任,诚信守法意识显著增强。

四、监管行为逐步规范。规范农产品质检机构管理,印发农产品检测机构管理办法、考核细则、考核程序;规范农业技术规程制定发布,印发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制定与发布管理规范;规范乡镇监管站建设,印发乡镇监管机构管理规范和考核办法;规范农产品突发事件处置,报省政府批准印发农产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农药经营监管,全面推行农药经营条件审查、经营产品审查、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药和“黑名单”制度。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和监管人员技术素质,组织出版《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读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进行解读,对基础理论、工作要求等进行系统研究论述;编撰《湖南农产品质量检测基础规范》,强化农产品质检机构运行与管理,开展全员培训,规范监管行为。在全国首届基层农产品检测人员技术大比武中,我省获得团体一等奖。

五、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建立政府联动机制,成立人大副主任和政府副省长为正副主任的“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组委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省政府对市州绩效管理考核,每年专题解决突出问题。建立省级部门联动机制,与工商部门在产销对接监管方面、与司法机关在监督执法方面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牵头作用。建立厅系统内部联动机制,明确各产业行业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职责,对重大问题、重要工作、突发事件进行会商调度,将质量安全贯穿农业生产始终。建立农业部门上下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报送、隐患排查、应急响应、专项整治等方面的联动配合,强化督查考评,发挥各级监管效能,推进工作落实。形成全省共谋共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合力。

六、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岗位责任、资金管理等内部管理及工作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权力运行,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加强学习教育,增强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树立廉政服务意识;经常深入市县和基地乡镇,实地了解基层所思所盼,确保各项措施贴近基层现实和生产实际;鼓励开拓思维,创新工作理念,促进学用相长。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全处同志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经常加班加点,营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履职能力与工作水平。

 

吴振文同志先进事迹

 

吴振文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干在农村的干部,对“三农”有着极深的情感,自2007年2月担任湘西州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以来,更是把这种“三农”情结转化为发展湘西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实际行动,付出了艰辛努力,办成了大量实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抓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该同志始终把加快湘西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最大最重的实事,尽心竭力,真抓实干。一是抓农业经济总量增长。近三年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了49.37亿元、56.39亿元、59.2亿元,成为支撑州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全州粮食播种面积、总产一直稳定在280万亩以上、80万吨以上,2012年全州粮食总产84.99万吨,连续7年实现增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299元,增长15.1%,连续9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二是抓特色产业,特色品牌享誉在外。制定了全州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多年努力,湘西已成为中国椪柑之乡、全国最大的百合生产基地、全国重点优质烤烟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湘西椪柑、湘西猕猴桃、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龙山百合等品牌享誉在外。今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西调研,亲自品尝了湘西特产红心猕猴桃,称赞“比进口的都好”,给予湘西特色产业高度评价。三是抓产业化发展。2012年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17家,销售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50%;培育休闲农业企业171家,接待游客445万人次,营业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38.8%。;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面积524.77万亩;引进柑橘、水稻、玉米等新品种320多个,“双杂”种子覆盖率达98%以上。构建州、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已修制订农业地方技术标准和农业地方规范116个。四是全力投入抗旱。今年湘西遭遇特大旱灾,带领全州农业干部,带着资金、抗旱设备、技术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抗旱,用车辆、骡马送饮用水到农户家里,及时向省厅和部里汇报旱情、争取支持,连续40多天奋战在抗旱一线。据统计,全州农业部门共投入抗灾救灾资金3092万元,累计抗旱浇灌面积70.75万亩,解决16万余人、3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协调赔付农业灾害保险赔偿金额4700万元,争取上级抗旱资金近千万元。

二、抓机关建设业绩突出

一是加强硬件建设。为了改变局机关及15个站所多年分散在多处场地办公的现状,经过无数次的汇报争取,在2007年启动了局机关整体迁建工程,2010年11月顺利完工。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5738平方米,总投资1642.5万余元。办公大楼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善了干部职工的办公条件,点燃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事业发展动力。有4名副处级干部提拔为正处级领导,4名科技干部提拔为副处级领导,5名技术人员获得了正高级技术职称,10名技术人员获得了副高级技术职称,2名干部被评为“全国劳模”,1名干部被评为“全州劳模”。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多方奔走协调,将局属4个差额拨款单位全部转为全额拨款单位,将州农科院由副处级单位升级为正处级单位。组织开展了中国湘西泸溪椪柑节、中国小康村走进湘西活动。州农业局先后获得全国农药器械新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土壤肥料信息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等8项国家级荣誉,全省农业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全省为民办实事工作先进单位等48项省级荣誉,全州目标管理优秀单位、州文明单位等46项州级荣誉;个人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个人、全州抗冰救灾先进模范、全州优秀共产党员等24项各级荣誉。

三、抓工作创新措施有力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2011年湘西被确定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之后,提出了加快建成特色产业聚集区、大力实施农业“831”工程战略的设想,目前已上升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之一。二是创新推进措施。农村清洁工程规模小、后续监管难,他提出了“整合项目资金办大事”、“用物业管理站自行管理”的办法,目前湘西州花垣县蚩尤村按照这一思路建设后,已成为全省最新、最美、最靓的新农村。三是创新争资上项。2012年就落实中央惠农补贴2.38亿元,争取到位中央、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3192万元,争取实施农业项目8个、总投入达7582万元。向州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今年全州将整合投入2080万元发展柑桔产业,至2020年每年将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柑桔品改。

四、抓勤政廉政堪为表率

一是踏实工作。该同志一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田间地头现场调研、督查。今年开展柑桔品种改良时,他带队跑遍了八个县市的主产乡镇,看现场、听清况、提建议,促成全州柑桔采穗圃建设顺利完成。二是无私奉献。2009年,在全州柑桔培管现场调研时不慎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鉴定为七级伤残,但为了抢抓中央新增4万亿投资的机遇,未等身体痊愈,就带病进京衔接项目。2010年,他80岁高龄的父亲做心脏搭桥手术,只待父亲手术做完,就匆忙赶回单位向农业部汇报争取农业项目,因为未尽孝道,常怀愧疚。三是廉洁从政。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自己从不直接分管工程项目,不拿原则作交易,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局办公楼修建中完全按照规定操作,坚持集体议定、公开招标,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他自己以身作则,州农业局没有发生任何违法违纪违规现象,资金使用和管理没出任何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多次获得全州先进。

 

成雄俊同志先进事迹

 

一、政治素质高,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站在宏观层面上研究蔬菜工作的运行规律。他结合湖南蔬菜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坚持保障城镇蔬菜供应与发展外向型蔬菜相结合,坚持发展蔬菜产业与抓蔬菜质量相结合,坚持蔬菜生产、流通、加工协调发展的蔬菜工作方针,有效指导了全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进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参加工作32年只有当人事处长的三年没有管蔬菜。他工作有思路、有魄力。从1986年当省政府蔬菜办副秘书长主持蔬菜办工作以来,我省蔬菜工作从来都是全国的先进省,当时主管蔬菜工作的商业部在湖南召开过很多次现场会,推介湖南经验。他关于蔬菜改革的论文多次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近几年来,针对我省蔬菜生产发展滞后,市场供应价格较高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蔬菜问题的三大工作思路:一是用三年时间扩补30万亩专业蔬菜基地作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保障城市蔬菜的基本生产消费量;二是省政府对各市州政府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规定各级政府必须出台扶持政策,增加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三是大力发展蔬菜规模经营,提高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生产力。同时提出为民办实事扩补蔬菜基地面积与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相结合、与发展蔬菜产业相结合、与发展蔬菜规模经营相结合、与科技兴菜相结合,当年建设与后续管理相结合,为民办实事与实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相结合,使为民办实事与“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双双取得显著效果。三年来每年扩补蔬菜基地面积10万亩以上,超额完成了省政府的要求,各市州本级年蔬菜预算专项资金从以前的不足2000万元,增加到1.18亿元,三年共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达21.5亿元,蔬菜基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措施都达到了高质量高标准要求。蔬菜经济合作组织和规模经营蔬菜基地面积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蔬菜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2012年,全省蔬菜产值104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1.3%,占农业产值的39.4%,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跃升为我省农业中第一大产业。2012年蔬菜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040元。全省常年蔬菜上市品种多达180多个,主要蔬菜品种自给率稳定达到70%以上,市场品种丰富,质量优良,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8.3%。出口蔬菜迅猛发展,年创汇2亿美元以上。全省年加工鲜菜608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17.5%。一些重要特色蔬菜品种成为全国主产地(全国重点县)。我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得到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评价,稳定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延伸绩效管理考核被农业部排名第一,蔬菜生产信息预警项目在全国排名第五。《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的580个国家级蔬菜产业重点县中,我省占40个,占6.9%。

三、全身心投入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上工作,他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细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上班来得最早,加班加得最多,而且是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对负责的每件工作,都是“三思而后行”,一旦认准了的事情,就一抓到底,不做好绝不罢休。远至1998年、1999年,在省财办他负责分管扶贫工作,连续两年被省委授予扶贫建整“先进包村单位”称号。2008年冰灾期间,他先是参加厅里的救灾工作队,后又派去省政府救灾指挥部工作,他不分昼夜尽职尽责地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时任副省长甘霖同志的高度评价,被授予二等功。为了搞好为省政府民办实事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作,经常7点钟左右就到了办公室,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到边远困难的县镇去,经常一天坐车达10多个小时,持续多天,不管是冰雪还是酷暑,从无怨言,这对于一个近60岁的人来说,实属不易,而他却总是乐呵呵的。通过调查研究,他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文章,多次在《湖南农业》、《湖南园艺》、《湖南政报》、《湖南经济通报》等杂志发表。其中《湖南蔬菜十年改革走上成功之路》入选全国“菜篮子”工程优秀论文集。

四、善于处理人际工作关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善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用人所长,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注意听取不同意见,勤于将大家的意见归纳总结,作出正确决定,“领班”能力较强。工作细致,处理问题时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度把握较好。比较善于协调矛盾,能公道正派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处室的干部关系非常融洽,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大家都真心地拥护他,互相支持,配合默契。

五、廉洁奉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作风严谨,自觉遵守党纪政纪,在廉洁自律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为人正直公道,待人诚恳热情,度量大,善于团结同志,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时刻注意从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同志,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特别受人尊敬的是人品好。他1995年任正处级领导职务至今已19年,1997年初的厅级后备干部,1998年和2003年两次上报省委副厅级领导职务,都因机构改革的原因没有被批准,但他都能正确对待,不发牢骚,不懈怠工作,一如既往地一心赴在事业上。他工作不图名利,多次被群众推荐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多次将荣誉让给他人。

 

王国栋同志先进事迹

 

王国栋同志1980年从益阳农校毕业分配到益阳地区(市)农业局,一直在局经作站从事经济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工作。30多年来,该同志好学求进,品行端正,务实清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几十年如一日;与人团结,受人尊重,业绩突出。为推进益阳经济作物发展和益阳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践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优秀代表。                    

至2012年,王国栋同志组织、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共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产品研制奖和省级以上农业丰收奖14项(个),先后参与了湖北省农业厅主持的“苎麻当年育苗移栽当年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参加了中国麻类研究所主持的“苎麻新品种圆叶青的选育推广”和苎麻高产优质施肥、苎麻花叶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技术等项目,参与了李宗道教授主持的湘苎3号示范推广和多倍体品种选育。在《中国麻作》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及调研、试验报告18篇,参与了《益阳地区志》、《益阳农业发展史》的编写,制定了湖南的“苎麻栽培技术规范”标准。2010年、2011年工作业绩突出评为优岗,2013年7月1日评为益阳市市直农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王国栋同志最突出的贡献是引领提升了益阳苎麻产业水平,促进了全国苎麻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品种更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益阳的特色作物苎麻被农民称为“小银行”,但种植面积不足10万亩,品种多乱杂,繁殖技术落后,新扩麻园产量低,生产发展很慢。为改变这一状况,王国栋同志串村入户走访麻农,带着问题请教同行的专家教授,自编操作规程开展苎麻品种资源普查,争取资金在沅江推行苎麻品种改良,率先在全国实行品种区域化。为加速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和解决品种杂乱的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苎麻品种比较试验,进行了3次繁殖技术的改进与革新。在80年代,改大种根繁殖为细切种根繁殖,全面推广了芦竹青,总结推广了苎麻“三当”栽培技术,彻底改变了“一年种麻三年穷”的状况。1987年,益阳全地区的苎麻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较大发展前扩大了10倍。主产区沅江市因此一跃成为湖南的经济强县,并成为全国的苎麻良种供应基地,成为全国苎麻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90年代后,继续争资立项在沅江黄茅洲镇建立省级苎麻良繁基地,改种根、种子繁殖为嫩梢扦插快速繁殖,采取多点示范、以点带面的方法,着力推广了高产优质品种湘苎2号(圆叶青)、湘苎3号,促进了市内麻纺工业的同步发展,每年为麻农增收节支1亿多元。进入21世纪,重点推广了中苎1号,着力推广了剥麻机具。益阳的苎麻种植技术,一直引领全国。

王国栋同志不仅热爱麻类事业,而且服从组织安排,能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1997年,益阳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推进5大种苗工程。益阳市农业局党组基于王国栋同志扎实能干的一贯表现,确定由他负责租赁赫山区新市渡镇跳石茶场推进茶叶种苗工程。王国栋同志不讲价钱,与龚巨成同志一道,天天吃住在茶场。当时茶场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吃、住、做饭同在一间房,夏季一天能诱杀苍蝇蚊子一小盆,可他们俩从不叫苦。为节省经费,与雇佣的当地农民一同劳动,早出晚归,收工后自己做饭烧菜,一干就是两年。在春茶生产期,既当指挥员、管理员,又当技术员、加工员,加工茶叶常常工作至转钟2—3点。在一次安装机械时,致使王国栋同志的脊椎严重滑脱,后经多年治疗才基本治愈。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如期换植良种85亩,改造衰败茶园68亩,扦插繁殖茶叶良种种苗100多万株,为益阳茶产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摸索积累了技术。

2007年,王国栋同志担任益阳市经济作物生产站站长。虽年过半百,但他仍自学电脑五笔打字,工作更加积极努力。按照市委、市政府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务实为民为已任,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办点示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棉价降至成本价以下,棉农苦不堪言。王国栋同志在广泛调查后,建议市政府召开棉花生产形势分析会,抓住机遇调减苎麻发展棉花,在全市推广南县棉花万亩高产创建的成功经验。2010年,全市棉花面积跃至59万亩,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下降,而益阳却较上年新增了13.29万亩。当年每公斤籽棉收购价由6.5元上升至10.8元,全市棉农因此增收7.79亿元。自后棉价虽有所下降,但益阳市棉花种植面积年年稳定在62万亩以上,每亩皮棉产量连续5年超过了100公斤。2010年,王国栋同志又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012年,益阳市委、市政府依其建议,下发了“加快益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决定”文件,召开了葛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将有力促进益阳中药材产业发展。

在王国栋这样一批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益阳经济作物生产有了很大发展。2012年,益阳经济作物总面积215.5万亩,总产值81.69亿元。较1980年,面积扩大了1.3倍,产值增长了62.3倍。

 

姚惠军同志先进事迹

 

姚惠军同志于2008年调任桃源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该同志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求实奉献,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清廉务实、执政为民、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该同志任职的六年时间里,桃源县畜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4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9%。2008~2012年,该同志所任职的单位连续五年被省畜牧水产局评为“全省养殖业管理先进县”、“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县”、“全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先进县”,连续五年被市畜牧兽医水产局评为“全市畜牧水产工作先进单位”、“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红旗单位”、“全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该同志个人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十佳畜牧水产局长”。作为县级畜牧水产局长,该同志在推动畜牧业发展中担当了六个方面的角色,为服务和促进全县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当好产业发展的助推手。

该同志上任之初,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局里一班人从产业规划、资金支持、部门协作等三个方面整体谋划畜牧产业的发展。经过近六年的不懈努力,畜牧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大宗产品为主体,地方特色产品为辅助,公司加合作社为主力,规模生产户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还积极争取经济改革和吸纳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投入畜牧业,六年中累计争取了近1.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积极协调和引导投入畜牧业社会资金达4亿元,帮助畜牧企业争取金融资金达2亿元。同时,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力争取国土、环保、林业、水利、电力、能源等多部门在供地、供水、供电、治污等方面的配合、协作和支持,近年来全县共增加养殖供地近5000亩,修建沼气池近1万立方,电力供应充足优先。通过上述努力,全县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2012年底,全县出栏(笼)生猪113万头,牛4.5万头,羊82.6万只,家禽3000万羽,专用型蛋鸡存笼1000万羽,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3%、4%、17%、33%和40%。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9%。来源于畜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30%。

二、当好龙头企业的参谋员。

桃源县畜牧业拥有三尖、四喜、宏欣泰、绵绣农牧、弘茂畜牧、华星智能牧业、蜀中情、金刚牛业等10多家养殖和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是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支撑。该同志任职以来与局里一班人积极主动为这些企业当好参谋服好务,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三尖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县专用型蛋鸡产业的牵头公司,但一直因自身规模小而无法成为领头雁。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积极帮助该公司谋划做大做强这篇文章,从2011年开始积极协助该公司考察项目、租用土地、筹措资金,终于在2012年筹资5000万元新建了一条50万羽全自动专用型蛋鸡生产线,将公司生产规模扩充到100万羽,占到全县专用型蛋鸡养殖量的10%。四喜养殖公司也是全县生猪养殖的牵头企业,但因种源问题无法在全县养猪行业牵起头来。该同志积极协助该公司向县市领导和金融部门汇报,协助公司筹措资金兴建了投资6000万规模6000头的现代化原种猪场。华星智能牧业公司是以开发桃源黑猪为主的企业,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从公司的组建、注册到开业运行都给予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关注和支持,公司从2012年9月开业运行至今,不断发展壮大,已拥有桃源黑猪原种母猪1000头,年出栏肉猪5000头,销售鲜肉35万公斤,产值达到2300万元。在帮助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该同志也注重企业品牌建设,先后协助三尖公司申报为省级龙头企业,申报 “三尖” 牌鸡饲料为弛名商标、申报 “三尖” 牌蛋品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称号,帮助四喜公司申报为省级龙头企业和“四通”牌生猪为无公害产品称号。还协助宏欣泰、弘茂畜牧、华星智能牧业、锦绣农牧等公司相关产品申报为无公害产品。这些工作,既规范了企业行为,又增强了企业的实力。

三、当好合作组织的贴心人。

畜牧合作社是市场、公司与规模养殖户连结的纽带。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积极支持公司牵头组建合作社,6年中全县先后成立了60家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的成员达到1500个。其中1家合作社为国家级示范社、1家为省级示范社。为了帮助合作社正常运转和规范运作,该同志安排机关50多名技术人员与60个合作社建立了帮扶关系,专门负责免疫指导、技术培训、产品质量监管。特别是对三江和四通合作社更是加派干部力量,协助合作社开展“五统一”运作模式建设,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产品销售,逐步形成了公司牵头、合作社连结、规模场(户)跟进的良好格局,真正地引导合作社走上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之路。

四、当好地方品种的开拓者。

桃源县有两个优秀的地方畜禽品种,即桃源黑猪和桃源鸡。任职之初,桃源黑猪只有30头母猪、9头公猪,桃源的种鸡只有500羽,品种的保护岌岌可危。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积极推动这两个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先后争取财政保种投入每年达50万元以上,并逐年加大对保种场的建设力度,新建栏舍3000m2,改造原有栏舍5000m2,并建设了桃源黑猪人工授精站。在较充足的资金和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下,该同志组织局里的技术人员开展提纯复壮工作,积极扩大种群。目前桃源黑猪资源场核心保种群母猪达到了300头、公猪20头,保护区母猪达到1000头。桃源鸡种鸡场种鸡达到了5000羽。2011年开始,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又积极推动两个地方品种的开发,协助组建了华星智能牧业公司、华星桃源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司注册资本达1000万元,桃源黑猪原种母猪1000头,合作社拥有社员100多个,桃源黑母猪1500头。2012年公司与合作社又在县城开办了一家鲜肉直销店,在常德开办了2家鲜肉直销店。预计到2015年桃源黑母猪将达到15000头,年出栏黑猪20多万头,鲜肉销售网络点增加到10个以上,初步形成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桃源黑猪产业。该同志还积极引导养殖户建设了6个桃源鸡扩繁场和孵化场,每年销售桃源鸡苗达到600万羽。

五、当好标准化养殖的倡导者。

六年来,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积极倡导和促进全县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按照农业部 “六化”建设要求,提出了本县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先大后小、分类推进”思路,即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户)率先开展标准化建设,分猪、牛、羊、禽产业组织整体推进标准化建设。从2008年开始,他与局里一班人员组织100多家猪、牛、羊、禽养殖户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总投资达到了8500万元以上。从2011年开始又组织整体推进专用蛋鸡标准化建设,改造养殖场达500个,总投入达6000万元。仅三尖下属的8个分场投入标准化改造资金就达到了5000万元以上。同时还积极开展示范场的创建活动,鼓励养殖场(户)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场,先后有4家养殖场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场,3家创建成省级示范场。

六、当好污染治理的主攻手。

一段时间以来,畜牧业污染较为严重。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牵头承担治污的职责,推动县政府出台了《桃源县畜禽养殖管理暂行办法》和《桃源县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度养殖区域规划》,从制度上将治污的责任具体化,将禁养区、限养区的界址明确到具体的村组。积极推动县政府建立了规划、环保、国土、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常年开展治污执法。2011年该同志与局里一班人协助引进海南正强公司,与三尖公司合作社投入5000万元建设生物有机肥厂,年生产有机肥达5万吨,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引进了宝胜沼气发电项目。这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全县畜牧业污染的问题。

该同志任职六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全力以赴,勤勤恳恳、任劳任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贪图个人享受,把全部精力放在求发展、引项目、强能力、搞建设之上,带领局里的干部职工为全县畜牧业发展,为农户养殖致富作出了贡献。

 

邱伯根先进事迹材料

 

邱伯根,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9月生,湖南浏阳人。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现任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正处级。2012年前,先后担任湖南省兽医总站副站长、站长,湖南省兽医局局长,兼湖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两家全国专业学术期刊编委,湖南省政府应急咨询专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牲畜口蹄疫防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该同志从事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和技术服务工作25年。2004年5月率先在全国重新组建了2395个乡镇动物防疫站,落实全额事业编制8699名。2005年8月在全国率先成功预警了我国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动物防疫省级财政预算经费从2002年的1200万元,到2012年突破1亿元大关。在全省推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10余年,2012年度获得农业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延伸绩效考核第一名。近10多年来,提出的动物防疫重大技术和管理创新方案有5项被农业部采纳,并向全国推广,主持或参与主持的科技成果6次获国务院和省部级科技进步1—3等奖。自2001年至2012年,担任两个单位法人代表,领导单位先后争创和保持着《湖南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和《湖南省直机关文明标兵单位》称号,个人在年度考核中5次评为优秀,1次记三等功,4次评为省直机关和省农业厅优秀共产党员,2次受省政府表彰。先后近20次到农业部参加10余部全国法规、规章、标准的起草和修订,8次参加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审定,是湖南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领域的技术带头人。

该同志自2001年12月担任湖南省兽医总站站长,特别是近10年来:

一、积极献计献策,是全省动物防疫总参谋

在2004年初禽流感阻击战最危急时刻,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疫情预警点”和 “拔点”的处置策略,既迅速扑灭了疫情,又大大降低了群众损失,受到国务院督查组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之后被农业部向全国推广。在疫苗空前短缺、疫情压头的严峻时刻,又提出“强化消毒”和“鸡鸭归笼、牛羊归圈、人畜禽分离”的防控策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禽流感防控经验。2005年8月15日,成功预警了全国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距全国首例人禽流感病例(湘潭县社埠镇患者贺俊尧,2005年10月26日)出现提前了2个多月。并据此提出应对方案,作好了应急准备。认真总结“非典”教训,主持制定了湖南省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禽流感应急处置程序,成功导演了全省禽流感应急处置现场观摩演习和室内模拟演练,建立起全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作为全省技术总参谋,为扑灭禽流感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荣立三等功,2004、2005年两次受省政府表彰。

二、指导全省完善兽医责任体系,实现动物防疫齐抓共管

针对动物防疫工作特点,推动建立和全面推行了动物防疫责任制。年初,由省市政府签定责任状,把动物防疫纳入省委农业农村工作“四个确保”和省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和定点联系责任制,规模养殖场和交易市场等重点部位防控责任人制度,挂牌公示,接受监督;探索总结了明查暗访和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的工作督查机制;并制定了一整套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在年底进行全面考核,对基层政府和业务部门履行责任状情况分别量化计分,评选出若干红旗市和先进市,对工作存在明显差距的市州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动物防疫政府责任制和重大动物疫病绩效考核制受到农业部充分肯定,在2010年和2011年两次全国动物防疫视频会议推介,并于2012年纳入农业部对各省市的主要考核机制。

三、紧密结合防控实践,科研和学术成果显著

主持完成了《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与防控技术的研究》、《规模猪场疫病流行调查及防制模式研究》等5个课题,起草地方技术标准(规范)5个;6次获国务院和省部级科技进步1—3等奖。出版学术和科普著作7部,独著和主编2部;作为第一至第三作者,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篇。主持起草《湖南省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2002年省人大颁布实施)。

四、指导全省提高动物防疫科技水平,突出防疫重点,重大动物疫情稳步下降

2001年起,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一类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为重点,根据病毒分布、变异特点和畜(禽)群免疫抗体水平,2次主持制定规模猪场和规模鸡场防疫技术规范和操作要点,3次调整优化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案,制定出一整套适合本省的口蹄疫、禽流感免疫程序。主持和组织开展了口蹄疫、禽流感等监测和防控效果评价,圆满完成了FAO-TCR/CPR/3004湖南项目,受到世界粮农组织专家一致肯定。共建立和引进改进先进实用的实验检测技术近20项。2003年主持制定了种用乳用动物防疫管理办法,建立了调运审批制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五、致力工作体系建设,夯实防疫基础

紧紧抓住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的有利时机,2004年5月率先在全国(也是全国唯一)设立了2395个乡镇动物防疫站,落实全额事业编制8699名,重新组建了一支乡村动物防疫队伍。主持全省业务技术培训班19期,直接培训3880多人次。2001年至2013年03月,到湖南农业大学及长沙等11市州做专题讲座50余场次,编印学习资料120余万字,下发共6万余册。担任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10人。主持湖南省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认证工作,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审和复查,检测中心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05年以来农业部历年组织的全国盲样比对试验全部合格。为主筹建的湖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投资5000多万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皮绍娣同志先进事迹

 

兽医这个“三教九流”之末,在世人看来难以入眼的职业,皮绍娣却为之默默奉献了20多个春秋,用自己的坚强和执着演绎出一位当代女性的精彩人生。她先后获得邵阳市先进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首届邵阳市青年科技奖、 省市两级“三八红旗手”、“芙蓉百岗明星”、市“十大杰出女性”创新奖、省市防治动物疫病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研究的科技成果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三等奖各1次。

一、精湛的兽医技术

在全市乃至全省畜牧兽医系统,她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兽医之花,并非她有多么的美丽动人,而是她的兽医技术堪称行业之花。皮绍娣现任邵阳市兽医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990年大专毕业时,本来学化工专业的她被分配到邵阳市家畜疫病防检站工作,从此爱上了兽医这个与猪牛羊禽打交道的职业,像小草一样深深地扎根在兽医岗位这块土壤里,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忘我工作,勤奋学习,用心耕耘。兽医对于学化工的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行业,她一边参加湖南农业大学的兽医专业学习,一边虚心向兽医前辈们请教,亲自动手解剖进行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技术操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撰写病例几百例,积累了丰富的动物疫病临床诊断技术与防治经验,使自己从一个门外汉迅速成长为全市兽医行业的领军人物,用心血和汗水把自己铸造成了行业的一块丰碑!她先后出版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实物》、《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理论与实务》、《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实用指南》著作3本,在《畜牧与兽医》、《中国兽医杂志》、《中国动物检疫》等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专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制订了《邵阳市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她2次设计并成功主持举办了全市动物防检人员技术大比武竞赛活动;她致力系统培训工程,多次授课讲解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执法知识,以提高全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积极为广大养殖户进行动物防治技术培训,指导科学养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典型的工作狂人

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是拼命三郎,视事业胜过生命。在2004-2006年的禽流感阻击战、生猪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中,她全然不顾动过三次肾结石手术的羸弱之躯,多次坚持不间断工作40小时以上。在武冈抗击禽流感疫情时,由于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超负荷工作她病倒在工作台上,被同事送进了医院,拔掉针头后,她又强打精神,没做片刻休息立即投入工作。她带领技术人员积极钻研,科学处置疫情,创建了先进实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场综合处置技术,总结了动物疫病防控“邵阳经验”—狠抓预防、科学监测、行政监督相结合,推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断创新。在 2006-2008年防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工作中,时值高温炎热,为确诊疫情,在疫点现场对恶臭难闻的病死猪进行解剖,她一蹲就是5个多小时,汗水湿透了全身仍忘我工作,率先摸清了疫病流行方式,准确确认了本地生猪高热病的病原,首创了单元式疫病防治模式,发明了防治中草药方剂,建立了药物防治方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绥宁县关峡乡、新宁县各有一人先后因禽流感和疑似禽流感致死。病案发生后,周围群众谈“禽”色变,而她却像战士一样,冒着被感染的生命危险,冲在工作一线,对家禽进行实体解剖和取样分析,为得出最终检测结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正是有了她及像她一样懂科学、不怕苦、不怕累和忘我工作精神的全市动物防疫工作者的努力,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并总结出了疫病防控“邵阳经验”, 确保了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目标得以实现,至2012年,她分管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连续6年被湖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评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红旗单位。2004年,禽流感疫情的成功阻击,动物疫病防控的“邵阳经验”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认为该经验“不仅可以在中国推广,同时可以在全世界推广”,国务院督查组认为“邵阳的经验可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工作史册”。

三、贴心的为民服务

在农户眼里她是救世主,是贴心人。2003 年,城步县西岩镇一奶牛养殖户50多头奶犊牛发生严重疾病,她连夜带领技术人员奔赴城步,确诊为奶牛焦虫病,通过使用药物、改善饲养条件,奶牛病情得到控制,很快恢复健康,为农户挽回了损失。2006-2008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期间,她走了遍全市大小乡村,到养殖户家进行疫情调查诊断和治疗,与专家小组、课题研究人员一起研究分析,采用中草药积极治疗发病生猪,使全市生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几百万元。2010年的生猪流行性腹泻疫情席卷全国,她带领技术人员到300多个养猪场进行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了一套防治方案,并加以推广,至2012 年生猪流行性腹泻疫情在我市得到有效控制,生猪病死率从2010年的35%下降到了4.2%。平时,只要有空、有机会,她都会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耐心为养殖户解答动物疫病防治问题。她参加主持的3项课题研究成果,使我市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2012年与2007年相比,我市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下降了1.42%、0.79%、0.47%、8.25%,年均增收近亿元。

四、艰辛的苦乐人生

成功和荣誉的背后,饱含的是她不为人知的辛酸苦辣、抛舍和无奈。由于长期出差在外,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儿子和家庭,她把这一切的责任和重担都推给丈夫和父母。儿子年幼时不慎将手摔断两次,第一次她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儿子由外婆照料;第二次儿子手骨折,她正在新宁出差,听到消息后,她禁不住哭了,觉得亏欠儿子太多,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职责。英华正茂的丈夫也因负担过重,积劳成疾,突发心梗,就悄然地离她而去。震天噩耗如晴空霹雳,第一次将她彻底击垮!如今,皮绍娣从悲痛中坚强地站了起来,并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以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的信念继续她更加辉煌的人生里程!

 

徐荣华同志先进事迹

 

徐荣华,男,汉族,湖南省南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63年11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等职。2007年12月起任湖南省南县畜牧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他坚持以水为家、以渔为业,实施鱼虾恢复工程,帮助渔民上岸定居,狠抓渔业生态治理,南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洞庭湖区南县水域鱼虾呈恢复性增长,2013年已恢复到30年前水平。南县畜牧水产局被评为“全国渔政文明执法窗口”,南县被评为“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湖南省渔民解困先进县”。

一、他是洞庭湖上的好警察

近些年来,洞庭湖鱼虾减少,渔民为生存竭泽而渔,人水生态链遭遇破坏。渔民设“迷魂阵”、“布围子”,建矮围、泥围,涨水蓄鱼、退水捕鱼,一网打尽。不斩断祸根,洞庭湖渔业资源将会枯竭、生态更加恶化。徐荣华临危受命,在东洞庭湖开展了亮剑行动,当地群众说他是洞庭湖上的好警察。

﹙一﹚像老黄牛一样勤恳。今年,东洞庭湖南县水域“迷魂阵”绵延几十里、面积几万亩。6月,徐荣华亲自带队,调动执法船开展“破阵行动”。 6月的阳光异常火辣,紫外线让人一天脱一身皮,波光粼粼的湖面让人睁不开眼睛,40多度高温的船仓让人中午无处安身。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徐荣华的执法船每天早出晚归,中午不上岸,吃干粮,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天下来,双手麻木,浑身痛红,身上到处是蚊虫叮咬的疤痕,手上布满了被竹篙划破的伤痕。那段时间,他不顾自身患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湖风一吹,喷嚏连天,鼻水直流,也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痔疮病,吃不好就便血,常常把裤子染红。由于时间抓得紧,本该两个月完成的工作任务一个月提前完成,共摧毁“迷魂阵”1000多个,砍断竹篙8万多根。据不完全统计,摧毁这些“迷魂阵”可挽救鱼虾10万公斤,给非法捕捞者以沉重打击。今年全省渔业资源保护现场会在南县召开。

﹙二﹚像推土机一样强劲。近几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东洞庭湖洲滩上占水为王、画地为牢,长筑矮围,高筑围坝,本该平坦的河滩千疮百孔、沟壑纵横,让人不寒而栗。2010年5月5日,徐荣华组织渔政,联系公安、工商等执法人员42人租用8台挖掘机到东洞庭湖南县水域去摧毁8个矮围。当时,徐荣华一行遭遇地方势力的阻拦,渔民及家属男女老少200多人站在挖机前、坐在挖机履带上、睡在挖机车盖上,阻止施工。面对这样的形势,挖机既不能盲目施工,公安又不能草率抓人。徐荣华与群众对话,讲道理,摆事实,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不为所动。他又将随行人员分成三个组,利用晚上时间分别上门做工作。群众说见过霸得蛮的领导,没见过像他这样霸蛮的领导。群众的工作做通了,他带领大家乘势而上,拆围行动日夜奋战10天,沟壑全部填平,湿地得以恢复。省渔政领导来南县检查工作,评价徐荣华是:“新时代的愚公,洞庭湖的卫士。”

二 、他是守护鱼虾的夜神

南县河网密布,水源充沛,是鱼虾繁衍的好地方。前几年,农村电鱼、炸鱼、毒鱼现象频繁,大量河渠鱼卵、鱼苗、小鱼虾“祖宗三代”无一生还。为实施鱼虾恢复工程,徐荣华争取南县县委、县政府支持,采取了收购电鱼设备、人工增殖放流、组织夜间巡逻队、联合公安办案等措施,收到了很好成效。2012年,全县共收缴电瓶5422台,电鱼机37台,电鱼船43艘,查办违法捕捞案件10件。2013年,南县电鱼现象得到根本性治理。

﹙一﹚他是热线局长。湖南省南县畜牧水产局热线电话就是徐荣华的手机号码,热线电话就是行动口令。有一次,他去长沙联系畜牧产业发展项目,在路上接到群众举报电鱼电话,他当即调转车头,亲自去现场执法,追了一公里将电鱼人抓到,没收了电鱼设备,打了一场漂亮的“遭遇战”。徐荣华的妻子睡眠不好,热线电话是她的睡眠炸弹,多次要他更换热线号码,或是晚上关机,但都被徐荣华拒绝。同事们都知道徐荣华是出了名的孝子,他妻子的兄弟都在外面,他把岳母接到自己家居住。岳母身体不好,经常要住院,只要听到她说身体不适,他都要立即送往医院。一天晚上11点钟,岳母突发疾病,病情比较严重,徐荣华正在几十公里远的地方执法,妻子给他打电话,要他马上回家,但他对妻子说农村偷鱼严重,不能坐视不管,坚持执法到底。直到晚上2点回家,他才将岳母送往医院急救。

﹙二﹚他是铁面包公。徐荣华的老家在大通湖畔,地势低洼,农作物收成低,家里的大多数亲戚都是靠电鱼为生。县里组织的鱼虾恢复工程,对他以电鱼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亲戚而言是一个沉重打击。这些亲戚都指望着这个当局长的亲戚能够关照关照,都纷纷给他及家人打招呼。不料,在全县收购电鱼设备动员会后的当天下午,徐荣华就带着县渔政监督管理站的同志到老家,动员亲戚支持他的工作。经过几天努力,亲人们工作终于做通,全部上交电鱼设备。一个亲戚看到邻村朋友又买了设备偷偷电鱼,他也跟着买了设备,重操旧业。一次夜巡,徐荣华抓到这位亲戚,毫不留情面,现场没收。亲戚找他求情,徐荣华予以严厉的批评:“我包庇亲戚,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别人会指责我,南县人会鄙视我,我这个局长也就当不下去了。”

三 、他是渔民心中的好公仆

多年掠夺滥捕,洞庭湖渔业资源逐步枯竭,湖水已养不起渔民。既无房又无田的渔民,一年收入交不起一个孩子的学费。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在洞庭湖区实施渔民解困工程。南县作为渔业生产大县,1000户渔民离水上岸,改变祖辈上百年的生存方式,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徐荣华担当重任,他引渔民上岸,带渔民定居,促渔民解困,与渔民建立鱼水深情。渔民都说他是群众心中的好公仆。

﹙一﹚为渔民撑起一片天。南县人都说渔民是“水鸭子”,这些人世代没种过地,没养过畜禽,岸上的生活一窍不通。政府实行渔民解困后,他们虽然在岸上有房可居,但不知如何谋生,每天惶恐不安。为解决渔民生活困难,徐荣华争取各项惠渔政策,落实了渔民建房补贴、危房改造补助,帮助“天吊户”办理户籍手续,争取了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低保、五保,实现与岸上居民“四保同酬”,帮助小孩子联系学校读书,让渔民真正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带渔民走上致富路。渔民长年在湖里漂泊,很少接触社会,养成了孤僻、任性、暴躁的性格。徐荣华采取对症下药的办法,争取县政府支持,在集中安置区建立渔民新村,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同时,明确全局干部职工每人对口帮扶一家渔民,让这些过惯了自由散漫生活的渔民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家庭,他还明确局里一名有乡镇工作经验的副局长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帮助党支部开展工作。今年7月1日,在渔民新村举行了第一批党员宣誓活动,有7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这些渔民有事找村支两委,有困难找对口干部。渔民上岸后,徐荣华带领畜牧水产局的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到渔民新村开展技术帮困活动,为渔民开展保姆式技术服务。2009年,南县3个集中安置点渔民奇迹般地获得丰收,实现了比捕鱼更稳定、更轻松、更丰厚的收入。渔民们都说:“徐荣华是我们心里的船,这条船为我们遮风挡雨、保驾护航,这条船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港湾!”

 

冯晓华同志先进事迹

 

冯晓华,男,1963 年3月出生,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农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衡阳县畜牧水产局局长。自2008 年 12月任职以来,他情系渔业生产,勤勉务实,开拓创新,突出四个强化,衡阳县渔业生产快速发展, 2012年全县水产品总量5.93万吨,渔业产值7.1亿元,占全县养殖业产值的20.1%,水产品总量居全省前茅,成为全省名符其实的渔业生产大县。在他的带领下,全县渔业渔政工作先后四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在2012年全省水产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一、强化休闲渔业发展,突出健康养殖

衡阳县水产养殖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有蒸水河、武水河、樟木巷河三大水系,227座中小型水库,9.5万口池塘,总水面31万亩,养殖水面21.99万亩,其中池塘 17.879 万亩,水库4.114万亩。冯晓华同志通过多次调研,在全县积极推进休闲渔业生产,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全县已发展上规模的休闲渔业6个,一般规模的渔家乐21个,带动农户数273户,全县总经营规模17000余亩,其中池塘面积5320亩,总投资逾9000万元,吸纳劳动力461人。2012年休闲渔业接待消费者12.6万余人次,经营收入超过6300万元,纯收入近2310万元。他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广吸社会资金,在全县形成三种类型的休闲渔业:一是养殖垂钓型。利用池塘、水库等渔业设施,以养殖为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全县约有270余家。二是生态观光型。结合自然环境和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集观景、休闲、划船、住宿、餐饮、度假、垂钓于一体。如衡阳市农业示范园和衡阳万源湖发展公司。三是垂钓、餐饮结合型。将垂钓与餐饮有机结合,一举多得。如西渡镇咸水的东方庄园,230亩水域都开放垂钓,同时提供餐饮服务,节假日接待每天超过300人,年产值达2000万元,为全国休闲渔庄典型。

同时他突出水产品健康养殖,全县已有长永中华鳖基地、东方庄园休闲渔业基地、台源鳜鱼繁育基地和福洪百货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等四个渔业龙头企业获得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2012年又重点进行樟树乡祝春水产健康养殖场和金穗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

二、强化名特优水产品开发,突出甲鱼产业基地建设

在冯晓华同志的积极推动下,全县名特优水产健康养殖面积达9.5万亩,产量3.8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65%,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养殖钳鱼、俄罗斯鲟、黄鳝、泥鳅、南方大口鲶等名贵鱼类6700亩,产值5500万元;养殖美国青蛙、牛蛙面积400亩,产值4000万元,比上年增加31%;吊养育珠蚌80万只,占用水面700亩,年产值100万元;养殖湘云鲫、鲤鱼、草鱼等优质粗鳞鱼水面4.19万亩,产值2.15亿元。尤其是甲鱼产业如发展迅猛。衡阳县长永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有养殖户215户,养殖水面3800余亩,2012年产值达7200万元。冯晓华同志多次到养殖基地现场指导,一方面督促养殖户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规程操作,严把标准生产关、生产流通关、成鱼生产关、产品检疫关、药物饲料关,建立生产登记制度,建档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另一方面他广泛宣传长永甲鱼品牌,亲自参与制订宣传方案和宣传资料。基地甲鱼批发价一直在120元/公斤左右,供不应求,打造了拟生态、绿色的“长永中华鳖”品牌。

三、强化科技服务,突出技术推广

冯晓华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三农”工作,具有丰富的行政领导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他深知生产要发展,科技必先行。一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局机关成立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负责全县水生动物疫病的测报和防治,可进行远程鱼病诊断;在他的积极呼吁下,衡阳县基层兽医体制改革设立了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服务站,与乡镇动物防检服务站实行两块牌子,两套人马,合署办公。确定全额事业编制200名,其中畜牧水产技术服务站编制94个。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先后对全县130户养鱼大户、重点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春季池塘清整及苗种投放、春季苗种培育、春季鱼病防治、渔业水质管理、国家发展渔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25个方面的技术培训与政策宣讲。三是强化服务职能。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把全县26个乡镇分成9个片区,每个片区和养鱼大户(场)由局领导带股站室负责,重点做好渔业病害测报与防治工作。分别在长永甲鱼基地,东方庄园休闲渔业生产基地及衡阳县台源鳜鱼繁育基地三处各设一个鱼病测报点,确定监测品种12个,监测面积近3000亩,加大疫病检测力度,定期地准确地为全县养殖户发布疫病信息。

四、强化示范带动,突出措施保障

为了推动全县高效渔业和水产品健康养殖的发展,冯晓华同志带头办点示范。他在西渡镇咸水村东方庄园休闲渔业基地创办高效渔业健康养殖繁殖示范点,他协助业主筹措资金150万元用于名特优鱼类繁殖育苗场建设及塘埂硬化、添置养鱼设备,示范点建设得到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他安排科技人员在岘山乡长永中华鳖健康养殖小区创办科技示范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几年来他为了培育渔业示范点,促进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呕心沥血创建了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衡阳县名特优水产业健康养殖开发领导小组和技术攻关小组,具体负责水产项目的组织、规划和协调工作。技术攻关小组由水产高级工程师牵头,水产科技骨干为成员,负责水产项目技术攻关、技术指导等工作。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衡阳县水产协会,提供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二是实行统一规划。岘山乡、演陂镇、西渡镇为中华鳖繁养基地,面积4000亩;台源镇、樟树乡为鳜鱼、鲶鱼、黄鳝、泥鳅繁养基地,面积2830亩;金兰、井头、库宗、演陂等四个乡镇为发展湘云鲫、鲤、草鱼为主的优质商品鱼基地,面积8500亩。通过几大片健康养殖示范小区建设,辐射全县,推动了全县高效渔业健康养殖水平上台阶。三是开展人工放流,加强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他争取领导重视,今年筹集资金20余万元,在蒸水河首次开展人工放流活动,共投放四大家鱼和甲鱼苗种共计400余万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四是关心渔民生产和生活。在他的主持下,局党组思想高度统一,会同县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制订了机动渔船燃油补贴发放工作方案,资金发放情况张榜公示七天(同时在县电视台公示)无异议后,通过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到渔民手中,得到了广大渔民的充分信任。

 

夏永劼同志先进事迹

 

赫山农机,曾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如今又重现辉煌。有这样一位见证者和领导者,他曾在边远乡镇工作10年,却在1996年与农机结下不解之缘,两次临危受命,14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农机事业第一线,他就是被人们誉为“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的赫山区农机局局长—夏永劼。

一、不惧挑战,身先士卒,让农机产品开发一举成功

担任益阳市赫山区农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之初,夏永劼同志刚30出头,年富力强,干劲十足。1998年12月开始,他兼任湖南省水稻联合收割机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由省、区农机部门合资创办,当时负债50多万元,产品严重滞销,公司濒临倒闭。临危受命之后,他变卖公司仅有的1台丰田面包车,将资金用于发展再生产,自己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公司员工担心血本无归不肯筹资投入再生产,他和两位副总经理一道,拿出家里仅有的10万元存款借给公司,决心一搏。他刻苦钻研,积极组织并亲自参与研制适应南方水稻收割的新一代机型。为了节省开支,他裁减公司管理人员,亲自担任销售经理和销售员,经常乘客车到周边县(市、区)进行销售宣传,亲手张贴产品广告。皇天不负苦心人。1999年“双抢”时节,公司生产的“联发”牌4L-120型水稻联合收割机一炮走红,抢购一空。该机型的成功开发,填补了南方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开发的空白,打破了当时南方水稻不可能实现机械化收割的预言。当年经监事会审计,公司成立四年来第一次真正实现赢利。

二、临危受命,运筹帷幄,让农机管理事业再现辉煌

2007年1月,夏永劼同志又一次接受挑战,再一次临危受命。当时,益阳市赫山区农机局债台高筑,运转艰难,人心不稳。他服从组织安排,由益阳市赫山区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岗位,调任益阳市赫山区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离开不到四年,作为掌门人重返赫山区农机局,他变压力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不到三年,他带领赫山农机走出困境,偿还、处置历史债务843万元。六年多来,赫山区农机局先后4次被评为全市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3次被评为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赫山区被国家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授予“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荣誉称号,赫山区农机安全监理所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全区农机总动力从2006年末的8.11万台套、56.96万千瓦,增加到2012年末的12.28万台套、87.43万千瓦,年均分别增长8.6%、8.9%;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6年末的52.47%,提高到2012年末的70.16%,年均提高2.95个百分点。

三、敢为人先,大胆实践,让水稻机插技术全面推广

水稻机械化栽插,是制约南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夏永劼同志刚到局长的任上,就开始尝试进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2007年,推广插秧机1台,实现机插面积80多亩。他率领干职工从育秧到栽插到大田管理,从早稻到晚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指导与技术服务,水稻机械化栽插取得初步成功。但插后返青期过长和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办法。2008年,他率领干职工在农业和农机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合理选配早晚稻品种,尽量减小秧苗的栽插深度,初步解决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年全区推广插秧机20台,实现机插面积近3000亩。在他的带领下,赫山的机插秧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12年新增插秧机93台,被评为湖南省机插秧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再创佳绩,全区推广插秧机140台,实现机插面积15.9万亩,机插率达到15%,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敢于钻研,勇于探索,让购机补贴模式走向全国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惠及广大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工作。他严格落实上级政策,使益阳市赫山区农机局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不以工作经费不足为由向农民及农机生产、经销企业收费的县级农机局。2011年下半年,湖南省农机局选择益阳市赫山区作为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唯一试点单位。接到任务后,夏永劼同志反复研究相关政策要求,迅速组织人员拟定实施方案。报湖南省农机局审定通过后,迅速召开会议,进行培训和动员,组织专门力量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在他的亲自指挥下,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2012年,湖南省全面推广了这一崭新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兑付方式。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在《201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倡导各地试行购机补贴兑付赫山模式。

夏永劼同志为什么总能不惧挑战、创造辉煌?那就是他下得了功夫、管得住自己。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农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饥似渴地学习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对组织上赋予的职责时刻谨小慎微,唯恐有负重托。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从不收受别人的红包礼金,更不对别人索拿卡要,真正做到了不义之财不取,不仁之事不为,不正之风不沾。

优良的形象为赫山农机人带来了无限的荣耀,骄人的业绩引来了各界同仁关注的目光。近年来,夏永劼同志领导下的赫山区农机局共接待省内外参观学习的观摩考察团40次以上。“构建大农机,谋划大农业,实现大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践行者,作为赫山农机的创新勇者,夏永劼同志正以他战略的思维、远大的目光、宏大的手笔,在赫山农机现代化事业的征途中不断前行!

 

邓玉争同志先进事迹

 

邓玉争同志,2008年至今担任衡阳县农机局局长、党组书记,锐意改革、务实进取、勤政廉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开拓创新,完善管理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打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二是新举措迭出,强化政策宣传,为农民和机手使用农机搭建了信息平台、购机平台、技术培训等服务平台,塑造了农机新形象。三是农机化工作出色,2009年以来,衡阳县农机局先后荣获“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先进单位”,衡阳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四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率先垂范,在干部职工当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五是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2010年度被评为全省“十佳农机局长”。六是全县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总动力从2008年底的51.72万千瓦发展到2012年末的72.69万千瓦,增长40.5%。插秧机等新式农机具快速推广普及,农机应用率不断提高,成为全省的典范,2013年6月、10月衡阳县分别承办了全省农机化工作会、全省农机科教工作会暨油菜机械化播种现场会。 

一、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新举措塑造农机新形象

1. 为打造团结进取的农机队伍,他想出了不少新点子。每年都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锤炼队伍,通过举办“我为农机发展添光彩”“先锋情,农机梦”等主题演讲赛、公文写作比赛、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树立队伍干事创业的信心;实行周例会、旬学习、月小结制度,定期组织基层农机干部培训、考试,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在省农机局2012年组织的论文比赛中,邓玉争同志《破解双季稻生产困惑的对策─规模化加机械化》一文获一等奖。

2. 为建设富有活力的发展体系,他出台了一系列新机制。打破常规,建设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工作机构。修订规章制度,量化岗位职责,对各部门每项工作定目标、定任务、定奖惩,激发干部职工潜能。加强作风建设,机关上下班实行指纹考勤,严肃查处违纪行为,严格奖惩考核,各项考核与干部津补贴发放、评先晋级晋升挂勾,确保制度措施落到实处。

3. 为促进农机事业加快发展,他推出了很多新举措。他在全市率先发起成立大型农机超市,实行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农民购机、办理补贴、上牌享受一站式服务;重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加强了对乡镇农机站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建立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机制;高度重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近五年下乡巡回开展新机具展示、现场作业演示活动160多次;创新农机培训模式,实行上门培训、点菜式教学,五年间培训农机手2000余人;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推进农机工作,在全省农机同行中率先创办了《蒸水农机简报》、农机化信息网站,在县电视台常年宣传农机法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利用县人大、政协两会等全县性会议发放农机宣传资料,邀请与会人员现场观摩农机新新技术,树立起了农机部门崭新的社会形象。

二、勤政廉政,率先垂范,好表率带出农机好队伍

邓玉争同志全身心投入农机工作,大家都称他为“白加黑”“五加二”干部,调研协调、学习政策、部署督促工作,每个休息日都可以在单位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因为忙于工作,岳父病逝后他也没有尽孝,就连岳父出殡的前一天下午,他还忙碌在水稻机插秧示范现场。因为牵挂工作,上级召开的工作会议,他一般不参加会议后续的参观活动。

邓玉争同志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去外地办事出差,他与同事们住普通宾馆挤一间房,吃一般的排档,当天办完事即当天返回。他经常挤公交车上下班,从不在单位报销个人任何开支,他的务实和清廉得到县委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典型推介,被《衡阳日报》称赞为“秤砣”式的好干部。

三、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大手笔促进农机大发展

在邓玉争同志带领下,衡阳县农机化工作“大手笔”一个接着一个:创办农机超市、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施农业部油菜机械化示范项目、水稻机插秧示范项目、农机抗旱能力建设示范项目、农机事故统计机制创新试点项目,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机事业的大发展。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提升。2009年至今,全县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700万元,拉动农民新增农机投入1亿多元,特别是水稻机插秧实现突破性发展,机插面积从2009年的几千亩增长到2013年的19.1万亩,全县水稻耕、插、收环节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5%、12.5%、84%。

二是农机发展环境大优化。农机部门的主动作为和突出的业绩促进了县委、县政府对农机化的重视。近几年水稻机插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等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每个奖励5万元;对机插育秧免费供种,对机插育秧大棚建设、机插集中育秧以奖代补,对农民购置插秧机累加补贴。2009年以来,县财政共投入平安农机创建、农机应急装备建设、农机购机补贴及农机推广经费、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水稻机插秧等资金达1000余万元。

三是农机合作组织大发展。在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指导,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从2009年起步发展到目前正式登记注册的家数达28个,其中创“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家。特别是安邦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县农机部门的扶持下,发展成为拥有各类大中型机械设备1062台套、建有大型谷物烘干中心和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厂、流转耕地面积8万亩、年经营产值8700万元的跨县域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在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介绍。2012年,农机合作组织共完成农机作业面积48万亩,新建和改造机埠26座,在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徐纲要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在平江农机系统有这样一位带头人,六年来,他一心扑在农机事业上,爱岗敬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农机系统一班人,为平江的农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平江县农机局局长徐纲要,一名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踏实干事的好党员、好领导。

一、心系农机、化解难题,夯实基础谋发展

徐纲要同志1983年参加工作,1988年入党,在乡镇工作25年,从一名普通的乡镇经管员一步步干到乡党委书记,11年担任三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多年的“三农”工作磨砺了他坚忍不拔、勇于担当、敢于进取的优秀品质。2008年元月,他受命担任平江县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上任之初,面对农机局人员严重超编、经济负载累累等困境,他没有气馁、没有退缩,带领局党组一班人迎难而上、不等不靠、锐意改革,夯实了发展基础。

在简员化债上,他通过清退、分流等措施,精简队伍一百多人。特别是在他几年的努力争取、奔走呼吁下,2011年终于解决了8位在岗“无编人员”的编制,化解了农机局最大的矛盾。他通过消化剥离农行本金、息金110多万元;偿还干部职工各种欠款90多万元,收回了抵押在银信部门的七个房产证,彻底结束了农机局十几年来负债运行的历史。甩掉了沉重包袱之后,农机队伍更加和谐团结,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农机事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截止2012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38万台68.79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

二、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引领潮头写风流

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相继实施,农机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面对机遇,他敢作敢为;面对挑战,他永不言弃。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多项工作引领了省市农机行业潮头。一是率先在全省争取了农机培训大楼项目。为了扩大平江农机培训学校的办学规模,2008年,他数次北上京城,南下省城,争取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专项资金380万元,新建了2栋总面积3058㎡的教学楼。学校的培训能力向前跨了一大步,每年培训农机手、拖拉机驾驶员、汽车驾驶员等农村实用技术人员3000以人。2010年,该校被省农机局确定为全省示范性农机技能培训基地。二是率先在全省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平江是一个山区农机大县,农机安全监管面积宽、数量多、机具杂、难度大。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他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认真履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创建职责。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在全县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农机“三率”持续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道路外农机死亡事故连续4年为零,安全工作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今年6月23日,在南县召开的全省农机局长会议上,他代表平江作了平安农机创建经验介绍。三是率先在全省实行插秧机县级累加补贴。近几年,为配合省局搞好机插秧技术推广,突破“机插”制约瓶颈,他多次向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争取,在全省几个县市中率先实行插秧机县级累加补贴。平江县政府在国家补贴50%的基础上,每台插秧机追加补贴4000元。几年来,通过县级累加补贴,促进了平江一个山区大县机插秧水平从零起步,逐步发展进入到全省项目县行列。四是率先在全省推行免抵押贷款购机办法。2012年,湖南省推行“全价购机、以县结算、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新政策。为了解决农户“全价购机”的压力,他多次与县邮政银行协调、磋商,终于达成共识,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户免抵押贷款购机办法。而且贷款手续方便、快捷,深受农民欢迎,有力地推动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五是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机安全互助保险。为了化解农机手因事故而返贫的难题,他敢为人先,按照省局的工作部署,在全省首次推广开通农机安全互助保险业务。在他的精心组织实施下,农机互助保险业务进展顺利,互助保险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机手的拥护和支持。目前,已收缴保险费用15万余元,名列全省第二名。

三、辛勤耕耘、创先争优,谱写农机新篇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徐纲要同志和农机局一班人的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下,近几年,平江县农机局创先争优成果丰硕:多次被省、市农机主管部门评为“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平江县被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012年,县农机局被省农机局评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单位、“全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农机局评为“安全生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先进单位。2010年、2012年平江县农机局有史以来两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双文明优胜单位;2012年同时还获得“安全生产、粮食生产、党风廉政建设、信访和群众工作、联手帮扶企业、招商引资、干部作风建设、新农村建设办点示范”等八个单项工作先进和全县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第一名,取得了开创历史的骄人成绩。他本人也多次获得县政府“先进个人”、“十佳勤廉干部”等荣誉;4次被县政府荣记“三等功”。同时,他还当选平江县第八届县候补委员和岳阳市第四届党代表;第十四、十五、十六届连续三届县人民代表。

 

袁正乔同志先进事迹

 

袁正乔,男,汉族,湖南省双峰县人,1961年3月出生,大学文化,1983年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历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副科长、办公室秘书科科长,省农业厅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副主任、粮油作物处副处长、经济作物处副处长,2008年12月至今任省乡镇企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协助局长工作,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分管农村三产业指导处、机关党委,负责指导省休闲农业协会工作。

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爱党爱国。长期以来,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很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曾长期从事情况综合工作,对全省的农业生产情况非常熟悉。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严格遵守各项党纪政纪,严格按制度办事,从不给亲朋好友打招呼安排项目。在廉洁自律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作为纪检组长,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拒收礼金,不参加任何商业娱乐活动。在生活方面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十分严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与机关党委、监察室和三产处的同志加班加点地工作。

近五年来,该同志按照局领导班子的分工,在积极协助党组书记、局长抓好机关党建和廉政建设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将近5000家,农家乐1.5万家,建立种养基地将近100万亩,直接安置农民就业24.2万人。2012年全省休闲农业企业接待游客98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4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休闲农业已成为湖南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举措、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在全国处于领先到位。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协助局长带领有关人员主要抓了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宣传休闲农业,努力在全省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袁正乔同志在有关会议的组织、政策性文件的起草等工作中都身体力行,推动全省上下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积极指导各地制定规划,参与规划的研究和讨论。《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的制定中,他不仅出思路,而且亲自执笔修改。

三、制定政策措施,为休闲农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开展调查研究,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12]109号)文件。该文件在财政投入、信贷服务、税费优惠、农庄用地、经营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乡镇企业局为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规定省五星级休闲农庄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我局还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每年安排600万元经费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省直相关涉农部门和各市州也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四、注重节会效应延深,扩大节会影响力。在部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去年承办了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中南赛区)推介活动和中国(望城)第四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活动,省委书记周强对望城活动给予了“五个好”的高度评价。在株洲召开的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中,首次由我局主持开辟了“休闲农业分论坛”。通过各类活动,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五、突出文化挖掘,打造湖湘休闲农业特色。注重挖掘湖湘农耕文化特色,促进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假日休闲娱乐、购物、农业教育、体验等为主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区;以湘中南山水文化为依托的休闲健身、农耕文化等为主的山水休闲农业区;以环洞庭湖水乡为依托的“渔家乐”、“花家乐”为主的湖乡观光特色休闲农业区;以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和奇异地貌为依托的原生态、民俗风情、山林景观为主的休闲农业区。

六、强化规范管理,努力推进休闲农业企业提质增效。为引导休闲农业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组织制定了《湖南省休闲农庄建设规范》和《湖南省休闲农庄星级评定准则》两个地方标准。为了促进两个地方标准贯彻执行,组织召开了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农庄老板300多人参加的大型宣贯会议,要求层层举行培训班,将两个标准培训到所有从业人员。

七、开展示范创建,培养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近年来,全省共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1个;共评定省级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488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176家;获评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14家,国家四星级休闲农业企业26家;宁乡县关山村获评全国最具魅力乡村称号,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申报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八、扶持服务机构,建立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扶持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200人左右专业服务队伍,重点建立三大服务体系:一是融投资服务体系。通过举办各种对接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企业与银信部门对接。二是行业培训体系。成立省级教育培训机构,开发行业培训教材,对经营管理者开展法律法规、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三是理论支撑体系。加强休闲农业模式的研究,探索各类休闲农业庄园产业形态,科学地进行分类指导。

九、加强人才培训,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我们按照省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市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县培训普通从业人员的分工,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培训。据统计,省、市、县三级共培训了10万人次。经过培训和实践,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湖南省近年来休闲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袁正乔同志作为全省休闲农业主管局直接分管休闲农业的局领导,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汪翔同志先进事迹

 

汪翔同志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工作作风实,廉洁自律好。在当前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矛盾突出、任务繁重的形势下,能团结带领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全县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祁阳县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三大重点县之一。

一、全力以赴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汪翔同志自2008年3月到乡镇企业局工作以来,祁阳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今年更是以农产品加工产业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2012年,

围绕发展这个大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强化服务措施,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关于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实行非禁即入,简化准入手续,对投资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鼓励项目给予政策优惠。二是强化了对龙头企业的融资服务,积极采取财政补贴、担保押贷、信贷支持、企业自筹、干部职工参股等方式,妥善化解龙头企业的融资难题。2012年,在汪翔同志的协调下通过各种形式为企业融资2.1亿元。三是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因企制宜,分类指导。如湖南银光粮油有限公司近两年并购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打破了生产加工地域的限制;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在周边地区投资新建了5家油脂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了产能,巩固了自己行业龙头的地位;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新上了淀粉糖生产线、米糠油生产线、粮食烘干线,有效地提升了利润空间。

 二、尽心尽力为龙头企业排忧解难

汪翔同志注重深入企业调研,常说:“企业在哪里,我的办公室就在哪里”。他多次负责组织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银企洽谈会,广泛听取企业家的心声,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建设项目遇到的征地、办证、办照、融资等问题以及企业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重大事项,配合县委、县政府采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会就地进行解决。总之,哪个企业有困难有问题,他就到哪个企业现场办公,做到了困难问题不解决,绝不“收兵回营”,彻底改变摇控指挥、摇控汇报的作法,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营造了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和谐发展的环境。组织企业开展“互看互学”活动,互看企业的发展规模,互学企业的先进管理,互听企业的发展前景,得到企业家的赞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开发,特别是认真抓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培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具有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县有2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6家企业跻身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业,金浩茶油、银光粮油更是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三、想方设法推动龙头企业品牌建设

  汪翔同志十分重视品牌建设,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哪个企业有条件申报名牌,他就全程跟踪服务直到创牌成功。近年来,全县共有12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培育出了“天龙”、“银光”、“神怡”、“七里香”牌大米;“金浩”、“银光”牌食用油;“湘妹”牌速冻食品;“土老伍”、“天圣”牌粉丝;“北大红”牌饲料等数十个品牌产品。其中:“天龙”、“银光”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金浩”、“天龙”、“银光”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涌现了“中国大米十强企业”、“湖南粮食加工五强企业”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骨干企业,为祁阳的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认真负责做好系统内部稳定工作

乡镇系统企业由于体制的转变,一些历史隐患问题随之暴露,职工利益受到冲击,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上访者出现,这几年,我局接待信访近千人次,处理解决矛盾和隐患100多件,涉及职工工资、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和特困职工、遗属等方面的问题。每年春节前,局里虽然经费十分紧张,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特困户进行慰问,向他们发放慰问金和过年物资,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把温暖送到百姓家中,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做好改制后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的落实解决,使系统内98%的职工领到了养老保险金和失业金,确保了本系统的稳定发展。

五、严于律己抓好自身廉政建设

  几年来,汪翔同志虽然为许多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过很多服务,有的甚至帮助解决过很多难题,但他始终坚持廉洁自律的原则,自觉执行《廉政准则》,从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由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认真负责,深深打动着每一名干部职工,也深受党员、群众的好评。时间证明,汪翔同志在各方面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是一名“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出色”的优秀党员干部。 

 

韩志军同志先进事迹

 

韩志军,男,汉族,196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90年6月大学毕业,在湖南省大通湖农场参加工作;2008年8月至今,任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农林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科级),主管农业和农机等工作。

一、勤于学习,认真钻研政策理论和农业新技术

该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能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农业管理各项法规制度,努力学习和钻研农业新技术。在该区推行的年度绩效考核中,领导该局连续5年获一等奖单位。

该同志善于学习、钻研和发现农情新动态、新趋势,善于站在农业干农业,跳出农业看农业。《益阳市大通湖区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收录入中央党校主刊《理论前沿》获征文一等奖,研究成果成为益阳市委政府决策推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同志勤于总结、推广和普及农业新技术、新经验。由其主笔的《湘北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研究》等18篇论文,被《中国农垦水稻生产与技术》、《湖南农业》等专业刊物收录和发表,机插秧旱育秧技术成为全省主推技术。5年来,该同志先后在《湖南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146篇,有力推介了区域内农业特色和经验。

二、敢于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该同志主管全区农业和农机工作以来,该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超常发展和突破,于2012年1月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以粮食、棉花、油菜、蔬菜、淡水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主的5大支柱产业,5大产品加工业均名列省、市前茅,成为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其推动的农业“品牌立区”、“生态立区”上升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战略,被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核心区、“中国淡水渔都”核心区;“口口香米业”等6个品牌成长全国知名品牌,拥有“绿色认证”面积27万亩、产品38个、12.4万亩大湖养殖被确立为“国标”养殖“衡器”,全区已认证的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比达82%。

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建设。5年来,全区农机装备总动力水平由12.6万kw提升至26.3万kw,亩平动力水平居全省前茅,特别是插秧机保有量、机插秧规模和综合配套水平居全省第一。

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全区已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95家,入社农户9133户,占全区农户总数86.1%,先后有33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和省、市级示范社。截止目前,全区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达346户,1000亩以上的种植户29户,5000亩以上的7户,推介出了6位全国种粮大户和标兵。

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全区农业已形成统一排灌的水利设施和体系,有75kw以上的大中型泵站195座;5年来,全区棚栽设施生产面积达341万平米,滴灌、喷灌面积327万平米,设施农业规模、占比等指标均居湖南省前茅。

三、勇于实践,致力农业体系改革和科技推广普及

在其5年来的努力推动下,全区农技体系改革全部完成,形成了“县乡共管,县管为主”的模式,在岗64名事业编制人员全部实现财政供养,161人均得到妥善安置并有充分保障。

认真做好农业基础试验和推广工作。该区已连续60年承担国家和省棉花区试工作、承担农业部超级稻试验和推广13年,先后6次获得部、省“丰收奖”;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得益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筛选出的6个棉花品种获得了国家的审定推广。

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示范。5年中仅超级稻推广就超过130万亩,增产粮食26万多吨,为农民增收5亿多元,2009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场)”。

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在其领导指挥下,全区大力推进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在全省率先发布县级旱育秧技术规程,机插秧生产集成技术研究和应用走在全省前例。近3年来,全区新增和拥有各类插秧机542台4200kw,实现年机插面积21万亩以上,全区水稻生产机插率达63%,规模和比例均居湖南省第一。

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技术。着力推进以“三花混播”为主的绿肥生产,5年中全区年均推广在10万亩以上,是全省绿肥推广重点县和示范县。在全省率先执行并通过了稻米和蔬菜两大企业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考核。

四、善于谋划,促进科技入户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着力谋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以提高复种指数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蔬菜播种面积由5年前7.5万亩增长到目前的18万亩,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蔬菜加工成为区域经济第一大产业;结合资源和技术优势,瓜蒌生产用3年时间发展到1.1万亩,年亩平产值超5000元。

着力谋划科技入户新方式。于2013年2月开通了“大通湖区现代农业信息网”,6个月时间网站访问量261万人(次);开通了直达农户的专家视频咨询系统,开创了全省农业技术网络服务先河。建立了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短信平台,入录农户手机1.76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的98.6%,实现了病虫情报、农情信息直接上传下达,被农户誉为“科技直补”,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到根本改观。

着力谋划引领科技前沿。牵头组织与科研院校合作,全区先后与中国水产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棉科所等签订了“校区合作”、“院区合作”协议,落地“博士后工作站”1个、研究项目12个,引领农业新科技推广应用前沿得到了有力支撑。

 

郑湘林同志先进事迹

 

郑湘林自从调入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畜牧水产局任党组书记局长以来,他带领该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创优争先等活动,提高了机关的执行力。近几年来,各部门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一、大胆开阔思路 盘活了全局工作 

近几年来,他带领全局大胆改革,创新养殖模式,使屈原管理区的养殖方式实现了由散户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健康养殖方式转变;养殖结构,由生猪养殖一枝独秀向多种养殖转变;养殖环境,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生态型、环保型转变;养殖产业,由单纯养殖提供初级原性动物产品向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转变。已形成“饲料—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完整产业;养殖主体,由千家万户单个养殖主体向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联合养殖主体转变;养殖效益,由追求产量型向保证质量型转变。

二、积极争资引项  为发展区域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积极利用政策扶助,争项争资惠及于民

几年来,在他的领导下,区畜牧水产局争取各种国家奖励和扶持项目近30个(次)。共争取资金近7千万元,为带动地方养殖业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凡涉及到养殖户的支农项目资金,他严明纪律,要求一律足额落实到户。做到“三不”:不克扣,不截留,不挪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该补的应补尽补,该奖的应奖尽奖。

(二)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养殖亮点

他通过规范化管理和以各类项目建设为支撑,使屈原管理区争取了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现代农业(牲猪)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牲猪)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小区”、“全国生猪高产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4月由畜牧水产局牵头积极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8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屈原管理区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碑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创造性开展工作 打造了养殖业发展优势

(一)抓养殖产业化建设,打造了基础优势

通过他的努力,区委区管委办出台了《发展生态养殖产业若干意见》,明确养殖用地、用电、用水和良种补贴、栏舍补贴、出栏奖励等相关政策。极大地鼓舞调动了农民的养殖热情和积极性,全区上下形成了“打猪牌、念猪经、兴猪业、发猪财”的以生猪养殖为主的浓厚养殖氛围。使我区现有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经济合作社组织7家,构筑成“产、供、销、加”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带动,加速我区养殖产业化进程。

(二)抓生产标准化建设,打造了技术优势

2007年成立了 “屈原管理区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和评审养殖标准33个,经岳阳市技术监督局审核备案。于2007年7月28日发布,8月28日实施。并结合屈原养殖业实际,编写了“屈原管理区无公害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等三个技术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他极力在全区规模养殖场(户)推广实行标准化养殖生产,使其标准化养殖覆盖面达到全区饲养量的70%以上。

(三)抓质量体系化建设,打造了品牌优势

为了巩固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他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实现全区共认定生猪养殖基地生猪70万头,淡水鱼养殖基地3万亩。还有4个产品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产品实行了绿色食品认证。通过这些产品的认证和名牌的创建,树立了屈原养殖业的品牌,使屈原管理区的“正虹”、“屈原”、“兴农”、“湘虹”、“湘原”等屈原系列品牌,赢得了市场信誉,拓展了市场,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有些产品还实现了出口创汇。

(四)抓防疫规范化建设,打造了抵御风险优势。

他强调屈原管理区动物防疫工作一定要按 “防疫队伍质优化、防疫灭病全员化、防疫工作规范化、防疫装备现代化”的“四化”要求开展工作。他调任该单位后,全面完善各项制度,落实各项措施,强力推进防疫工作规范化管理 ,防疫工作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并且在他的带领和全体干部职工努力下,今年湖南省“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试点”建设项目初步选址屈原,并在省有关部门的组织下,专人到辽宁、吉林两省考察学习,同时邀请农业部专家对我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做好“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进行了基础培训,有力地提高了我区动物疫病抗风险能力,确保养殖业稳定发展。

(五)抓养殖生态化建设,打造了可持续发展优势

一是大力推动沼气能源。在他的团队管理下,目前全区建有沼气池 7000余口,其中100立方至400立方的较大型池有17口。1000立方大型池4口。消化了大量粪污,制造了大量有机肥,节省了大量能源。二是推广建设健康环保型猪场。他经常下乡调研,广泛开展调查,从有条件的养殖户中选取32家规模猪场,按要求改建新建了高标准的生物发酵环保猪场40000平方米,实现粪污零排放。三是建设有机化肥厂。他通过近十次考察、调研,帮助企业招商引资,建设有机化肥厂,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四是积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在养殖上他极力倡导“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的消费新观念。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我区健康生态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吕平源同志先进事迹

 

14年间,永州农情信息、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全省农业信息联播、党委办公室综合调研和优质服务竞赛、抗冰救灾、防汛抗灾、计划生育和创卫等工作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都有吕平源同志贡献的一份力量。从台湾黑美人西瓜在永州市冷水滩区引种成功,到现在年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50万吨,年产值12亿元;黑皮冬瓜、超级稻两优培九、株两优02等品种在永州大面积的推广,这些都离不开吕平源同志的一份辛勤汗水。

14年间,从一名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乡镇农技干部,从一名乡镇农技干部成长为一名市级农情信息员,从一名市级农情信息员成长为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从“锄头”到“笔头”的“蜕变”,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平凡而真实,无不凝聚着吕平源同志痴情于农、服务于农的拳拳情怀。

一、“学农爱农,是我不悔的选择”。

报考学校时,他主动选择了农校。学习期间,担任了班级实践委员、卫生委员、劳动委员等职。在他的带领下,全班的柑橘园管理、杂效水稻制种、水稻旱育秧、西瓜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制种等实践工作名列全校同年级前茅。通过花粉预先测试技术,水稻制种亩产达到200公斤。1998年7月,在学校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分配,放弃局机关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带着对农民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深深热爱,到普利桥镇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5个月内,帮助农民解决浸种催芽、水稻纹枯病虫防治等技术难题150余个次,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面积2.6万亩,推广杂交水稻种子3.5万公斤、复合肥等肥料300吨,货值35余万元,名列全站8个门市部之首。

二、“吃苦耐劳,是我‘财富’的积累”

1999年他响应局里号召,主动参与了台湾黑美人西瓜和黑皮冬瓜、大白菜、结球甘蓝等新品种展示示范。每人管理10亩,与当地菜农民一样,起早贪黑,冒烈日酷暑,顶暴雨寒风,担粪水浇白菜,细细耕耘。一年下来,又黑又瘦,体重减了10斤。当地农民问道:你们从学校毕业分配参加工作,还跟我们一样挑粪水种蔬菜,学是不是白上了,值不值呀?他只是一笑而过。

面对伤痛,毫不畏惧。1999年在拆除机场旁边的示范基地牌子,4米多长水泥杆子倾斜65度角的时候,尼龙绳子断裂,水泥杆子和两根打撑树木已倒下,压在他的身上。当他苏醒过来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时50分躺在永州市中医院骨伤二科的病床上,嘴里反复念叨着“我现在在哪里,大家怎么样了?…”。经医院检查,右脚裸骨粉碎性骨坼。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右腿还打着石膏,一蹦一跳地回到家中,父母见状失声痛哭,“儿子,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除治疗外,他没有要单位一分补助和营养费。一个月后,又回到工作岗位上。期间,单位没有发一分工资,每月只先垫付150元生活费,并从收获的产品收成中扣除。一年下来的收入,扣除局里垫付的生活费外,已所剩无几。但他并没在乎这些,一心只想把工作干好。黑美人西瓜首次引种成功后,在永州市 “开花结果”,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三、“乐于奉献,是我的价值所在”

他在竞岗演讲时曾经说道:作为农民的儿子,能够走出农村,拥有今天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今天能体面的参加工作,今天能享受的一切,也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理应乐于奉献,为永州的农业奉献才智、为永州的农业奉献青春。

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没有半点马虎。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为了总结一个观点,用好一个词语,无论在上下班坐车的途中,还是晚上睡觉躺在床上,都在反复思考,直到满意为止。2008年在抗击冰冻雪灾中,为第一时间统计上报灾情,克服停电等困难,通过打电话了解灾情,坚持24小时值班,冒着风雪将电脑主机搬到市政府办公楼上报灾情。农业部长来永州视察冰灾时,连续五天通宵加班,准备灾情、抗灾救灾典型和专题片等材料。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冰救灾先进个人,荣记二等功。在2010年永州市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抗旱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晚上,市政府安排市农业局在会上发言,需要书面材料发给与会代表。放下电话,心想现在已经晚上22时了,距离明天开会只有10个小时了,怎么办?不能误事,只有通宵加班了。心情稍作平静后,立即构思,在第二天凌晨3时拿出初稿交局长审阅,定稿后复印120份早上7时准时送到了会场。局长叫他上午休息一下,他说年轻人熬一个通宵没事,等会议结束以后再说。

领导身边的“红人”,家庭生活的“罪人”。每天早上7点离家,晚上8时甚至凌晨回家,但从未主动向局里要一分加班补助。长期以来,他舍身忘我地扑在工作中,无心照顾家庭,照顾老人,照顾小孩。女儿7岁了,没有给小孩喂过一次奶、没有帮小孩洗过一次澡、没有辅导小孩一次作业。他的爱人看在眼里,怒在心里。爱人埋怨说:你一心扑在工作上,就跟农业局去过日子吧。爱人3次吵架,闹着要离婚。

在办公室主任岗位上,综合协调,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从不揽功诿过,假公济私。10年内,起草综合材料和讲话稿件260余篇、120万字,撰写反映农业热点、难点、亮点和农业生产动态信息1800多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市长督办案件35件。办好《永州农业信息网》,成为全市优秀政府网站。办公室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11次,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15次。2005-2012年,被评为全省先进个人4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人9次,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连续7年考核评为优秀。

 

胡宏勇同志先进事迹

 

胡宏勇,男,汉族,1963年11月生于湖南省慈利县。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5月调张家界市农业局工作,现任市农业局人事科长、机关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他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全市农业组织人事工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8年的党龄和“三农”工作生涯,15年党建工作经历,铸就了他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和甘作人梯的优秀品质。人事工作无淡季,他常年处于任务重、压力大、强度高和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在 “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他三次作为市委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巡视组成员,被派驻学教单位指导开展学教活动。他把加强学习作为适应工作、干好工作的途经,在巡视工作期间总是先学先行。每一次活动都要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检查督促、掌握进度、发现典型、推广经验,还要做好汇报、宣传等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经常连续作战,昼夜加班。

当选支部书记后,他把基层党建与农业发展通盘考虑、一并谋划。积极为局党组当参谋,经常与支部委员一道研究、筹划、实践基层党建工作,提出全局党建工作建议和思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党员承诺下乡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践诺行动取信于民;围绕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力推党务公开。认真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努力履行入党“第一把关人”的责任,发展预备党员5名,预备党员转正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推行党员服务社会制度。推荐5名党员到农村和社区任职,服务基层。推荐6名党员担任科级特派员,服务农业和企业。

着力推进机关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全局职工政治和业务学习,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专业知识等。选派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和挂职煅练,先后选派21批49人次参加各种培训学习,选派3人挂职煅练和跟班学习。

积极推进公平公开竞争性选人用人工作。他坚持以“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择优提拔使用干部和公开选拔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人才。每次考察干部时,他以对同志、对组织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从谈话对象言语间了解考察对象的政治素养、为人品质、工作态度、工作成绩,从细节上捕捉考察对象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力求通过考察材料把干部的“像”画好,把干部考察准。先后配合党组向市委考察推荐了7名市管干部候选人,其中4名得到提拔使用;考察提拔12名正副科级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名专业人才。

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推荐4人参选市级拔尖人才,2人当选;利用职称评审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先后5人获得高级农艺师任职资格,48人获得农艺师任职资格;推选32名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参加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培训学习。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事业单位改革系列文件精神,完成了7个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拟定并上报了10个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从2013年1月1日起,8个局所属事业单位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

全面推进绩效评估和创新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工作。他作为绩效评估工作联络员,每年不仅要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完成省定、市定绩效考核指标,还要配合市绩效办制定对区县政府农业工作的绩效评估考核办法,并实施考核。同时还要完成对所属二级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创新利用绩效评估的成果,进行单位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极大地调动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全力推进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他在抓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和档案室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经常加班加点,亲历亲为地进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务员实名制信息、党员实名制信息、工资软件和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年报软件等信息的录入。通过二年的努力,已建立了全面、真实、详细、连续的信息化人事档案,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与纸质化双轨制,全面提高人事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合理使用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保障。

2001年初,组织安排他到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高山村建整扶贫。他全心身投入到建整扶贫工作中,带领着村民日夜奋战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线,历经二个春秋,公路通了、电灯亮了、广播响了。并调优了高山村产业结构,2002年人均纯收入2028元,比1999年670元增加1358元。为此市农业局连续二年被评为先进后盾单位,他荣立三等功。

2004年元月,作为FAO专家组小组长,园艺专家到孟加拉国执行南南合作计划,在为期2年援外工作中,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援外任务。特别是在当地首次种植杂交稻14000㎡,平均单产7560公斤/公顷。比当地常规稻平均单产2740公斤/公顷,增产4820公斤,增幅达176%。

他还参加了5个农业外援和农业对外合作项目建设,均按时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得到援助国和国内领导与同行的好评。其中中荷湖南农业培训示范项目建成了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典范,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中德(欧)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的成功经验,作为典型案例编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可持续发展教材。鉴于他的贡献,国家项目办和GTZ项目办特授予其“先进个人奖”。

农业部门是一个清水衙门。但他在组织人事、建整扶贫、筹建示范场和外向型农业工作中,谋取一点私利是有条件的,接收一点馈赠是有机会的,搞一点吃喝是有理由的,但他时刻注意形象,检点行为,严守各项规章制度。他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不随波逐流,不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低级趣味的东西。

  

刘富强同志先进事迹

 

刘富强,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7年担任湖南省宁乡县农业局农业执法大队队长。7年来,该同志在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岗位上,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和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各项活动,处处以身作则,执法公平公正,切实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他从2007至2011年连续7年被评为县先进个人, 2011年还荣获省农药管理先进个人和湖南省优秀执法队长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执法大队,2007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县, 2011年3月被长沙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2011年6月被宁乡县委授予共产党员示范岗,2012年6月被宁乡县委评为争先创优群众满意窗口。

一、 注重学习,强化素质,努力打造精良队伍

为做好本职工作,他不断学习有关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充实自己的头脑。同时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在实施具体的行政处罚过程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行政处罚。

他深深懂得,要搞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支精忠团结,素质优良的团队。自担任队长的那天起,他就一直思考着执法大队如何从知识、水平、能力以及装备等方面加以提升改进,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每年组织队员参加省市县各级业务主管部门主办的培训班4次以上,每季度召集同志们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开展激烈讨论,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先后带领执法人员赴益阳、常德、怀化、岳阳等地,学习兄弟单位的监督管理、案件处理、文书制作等先进经验,并将其与自己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实践当中,执法水平迅速提高,文书制作更加规范,湖南省农业厅主办法制培训班上,常有他们的典型发言。经常请示汇报,争取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队伍得到了很好的壮大,设备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完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目前,执法大队队员8名,配备了执法车辆一台,相机三台,摄像机一台,电话两台,传真机、扫描仪、彩色打印机、复印件各一台,速测仪一台,投影仪、音响设备各一套,以及录音笔、GPS定位仪、抽样取证仪器设备等。他关心每个队员的家庭、生活和身体,有矛盾帮助化解,有困难帮助解决,有病痛及时看望,让同志们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大家也因此而更加团结一心,队员们有如兄弟姐妹,彼此关心,相互帮助,精忠团结。       

二、健全制度,规范行为,不断提高队伍形象

2007年,宁乡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县,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他和主管领导、法制科长一道,经过一个多月认真探索、深入研究,制定了一套全面的管理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人,依规章办事,全队上下纪律严明,行为规范,个个遵纪守法,7年来,队里没有一起违纪违法行为。

三、严格监管,依法办事,行政执法效果显著

宁乡是农业大县,也是农资销售大县,120万亩耕地,700多家农资门店,8名执法队员要监管到位并非易事。但他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领他的兄弟姐妹,中午加班,早出晚归。力争不漏掉一家单位或一个门店,不放过一个产品或一个标签,不放任任何一种违法行为。在他的带领下,执法工作监管到位,检查细致,依法行政。过去的7年中,共检查生产经验单位或门店8000多家次,没收违法农业投入品5000多公斤,查处违法案件100多起,全县未发生一起重大的坑农害农事件,未出现一起农药中毒事故,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为重拳出击制售假劣农资产品违法行为,今年提出了“一查到底,追溯处罚”的办案口号,跨区办案两起,追溯处罚经营同一产品的不同当事人案两起。在处理违法行为或违法案件过程中,他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律和情理相结合,教育工作做得别人心服口服,案件处理依法依规,严谨到位。100多起案件没有结不了的案,也没有行政复议和诉讼案。

四、心系百姓,热情服务,社会评价良好

他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深知种田的不易,他又是一位执法工作者,更懂得老百姓维权的艰难。对待每一位办事的、上诉的、求助的群众,始终坚持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个满意的答复。当接到老百姓上访、投诉和求助时,耐心解释,及时答复,不管是刮风下雨天还是严冬酷暑季节,总会组织人员在第一时间去现场处理。有一位农民在专家勘察现场时说,这样的大热天,太阳晒死人,刚接到电话就到我们的田里,他们真的是想着我们呢。6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共接待来信来访300多次,进行现场鉴定60多次,调解纠纷100多起。切实维护了老百姓的权益,社会评价好,百姓反映好。

 

王辉同志先进事迹

 

王辉,男,1969年1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乡镇企业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助理、网络技术科科长。该同志于1990年9月湖南医科大学医用电子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省乡镇企业局系统从事科教信息工作。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2005年、2011年被评为省农业厅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度被评为省农业厅学习型共产党员、2011年度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政府网站建设先进个人。

该同志2007年3月—2008年12月挂职郴州市安仁县农业局副局长,蹲点排山乡山塘村承担建整扶贫工作。坚持扶贫与送科技下乡相结合,扶贫期间遇上2007年旱灾和2008年初的冰灾,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坚持山塘村抗灾救灾工作一线,灾后积极组织村里恢复农业生产。 2007年获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嘉奖,2007-2008年度被中共湖南省委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评为优秀并记三等功。

2009年起负责湖南省乡镇企业局科技信息中心网络技术科的工作。该同志一直秉承服务、创新的工作理念,全心投入到乡镇企业科教信息工作中。通过扎实工作,创新机制,使我局科技信息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日益健全,局政务网信息化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一、思想进步,政治合格。该同志坚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带头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注重对时政的掌握,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洞察力,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刻苦钻研,素质过硬。在信息技术推广的路上体现自己的价值。王辉负责“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湖南省农业产业化服务局”网站技术管理,不论是周末还是重大节庆时期,突出抓好监控和值守,为了尽量不影响工作,服务器的维护全部安排在周末休息时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每一次网站升级改版,都是精心设计,努力优化局政务网门户网站功能。负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先后主持参与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系统、全省乡镇企业统计直报系统、全省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升级、维护等工作,有效的推动了管理信息化进程。

三、勤奋工作,绩效显著。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日常工作关键是抓落实。王辉热心服务机关,负责局机关信息设备的维修任务,无论上班下班,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也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随叫随到,同时热心传授信息技术;注重健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由于他所在岗位的特殊,国家保密局有一系列的保密要求,王辉先后主持制定和完善了《省局局域网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省局涉密计算机维修、更换、报废保密管理规定》、《省局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省局政务网短信群发平台管理规定》等近20项规章制度,并且认真落实,在他负责这项工作以来,从未发生过网络泄密事故。

在科技信息项目开发、应用、推广工作能坚持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应用主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0年5月主持完成对省局政务网网站后台升级与局政务网改版工作;2011年主持完成局政务网手机wap网的建设;2011年8月主持承办了湖南省首期“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职业经理人高级研修班” 2012年12月主持承办了全国第一个休闲农业方向的“全省休闲农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均取得圆满成功;2012年7月年主持完成“湖南省乡镇企业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013年主持了局政务网服务器等硬件的升级改造工作和局办公自动化内网建设改造工程;参与了“湖南省柑橘加工预警体系”项目建设,该项目已在湖南省科技厅立项。因为王辉同志的勤奋努力,凡他参与的工作都出色的完成,他主持的工作都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好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无私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年轻同志,能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行为准则,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该同志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同时能够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刻保持了良好的机关工作人员形象。王辉不仅自己钻研技术,还不忘“传、帮、带”,他对自己的知识从不保留。从点滴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影响着、带动着单位的年轻同事。“自己行不算行,只有让更多的人行才是行,单位才会发展得更好。”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熟悉并掌握岗位操作技术,他耐心提示、反复示范,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王辉的母亲2012年过世,生前患尿毒症多年,每周2次透析,2011他孩子小学升初中。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他默默承受,从来没因此影响过工作,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了解王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孝子、一个好父亲。但因为对工作的牵挂,他牺牲了许多在家的时间。他说正是母亲和孩子的支持,给予了他工作中巨大的动力。 “把荣誉看淡一点,把自己看小一点,把困难看轻点、把眼光放远一点”这是他的立足点,他正是这样在平凡的岗位兢兢业业地做好平凡的工作。

 

龙晓芬同志先进事迹

 

龙晓芬同志1986年7月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常德市农机化局工作,2004年至今任计划财务科科长。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全市农机争资引项位居全省前列,机关内部财务管理规范,她个人多次获得省、市各类先进个人。

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奠定实力基准

她时刻不忘是一名财务工作者,坚持学习、追求知识的脚步没有片刻停留。1986年从湖南财经专科学校毕业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通过职称考试获得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证、电算会计证。同时,她注重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不论是早前在办公室、监理所、监管科工作,还是从事会计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她在工作时倍加努力,业余时间扩充知识领域,准确理解各项政策规定,她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开展工作得心应手,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农机财务工作的创造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健全制度,突破创新开创农机先河

她始终不忘是一名农机工作者,立足本职,创新格局的行动没有半点虚设,财务工作亮点纷呈。    

(一)建章立制,加强农机资金管理。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务收支预算方案》、《招待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管好用好财政专项资金,加强资金核算,强化内部监管,千方百计控制经费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每季在局务会上公布机关财务收支情况,使机关的财务收支最大限度的透明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各执法部门对本局的多次审计检查中,对财务管理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无违纪违规现象。

(二)突破局限,全力争取资金落实。2000年,为了推动常德农机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尚未实施购机补贴的情况下,她协助局领导多次找市政府、市财政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了连续3年各100万元的购机补贴资金,开创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先河。同年争取了救灾物质储备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0万元,并保留至今,发挥了很好的抗灾救灾作用。2002年以来,争取省级多用农田切草机研发推广项目资金、烟叶种植机械化推广项目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150余万,市级示范基地项目资金、机耕道建设资金等各类资金350余万,2010年至2012年连续3年购置补贴资金达1.5亿元,实现了项目个数和资金总量的逐年突破。

(三)全面监督,加强农机资金清查。她严格监管农机补贴、各类专项资金的流动和落实情况,不论严寒酷暑,深入农村第一线,认真细致地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每一个环节进行清查,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解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实情况,不走过场,确保国家的支农惠农资金切切实实落到农民手中。

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谱写农机乐章

她矢志不忘是一名为民务实者,潜心工作、无私奉献的信念没有丝毫松懈。当工作的枯燥、繁琐频频袭来时,当“急、难”任务摆在面前时,当工作和家庭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甚至在身体饱受病痛折磨时,她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舍小家顾大家,忍受疾病的痛楚,从不叫苦叫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讲报酬,任劳任怨。她把全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常年坚持早来晚走,休息日、节假日经常主动加班,自觉克服个人困难,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为把财务工作做细则、做深入,只为确保每一分资金用在强农惠农中,让农民能踏踏实实、舒舒服服过上好日子。

“工作着,就是快乐着。”这是她常常说的话。多年来,在财务工作岗位上,她凭耐性和执著,用认真和细心,精心演绎着自己美丽的人生,把一份平凡无奇的工作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为常德市农机事业的宏图添上了浓默重彩的一笔。

 

唐红健同志先进事迹

 

唐红健,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湖南邵阳县人。1989年6月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植保系植保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分配到邵东县棠下桥区农业站参加工作,2007年底任邵东县农业局总农艺师,2010年7月任邵东县农业局副局长,分管外经招商工作。该同志连续三年获县嘉奖,获县三等功两次。

一、加强修养,努力完善自我品行

该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农业发展事业,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他积极学习党十七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该同志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遵纪守法,尊敬领导,尊重科学,团结友爱同志,作风正派,认真当好领导的助手,积极为邵东县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二、突出实干,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一)整章建制谋好外向型农业产业之篇。邵东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切实拓宽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农业产业化新局面,唐红健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蹲田头,入农户,访企情,掌握了大量外向型农业产业第一手资料,创造性地协助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邵东县外向型农业产业的意见》、《邵东县外向型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暂行办法》、《邵东县外向型农业产业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全面夯实了邵东县外向型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刷新亮点筑牢外向型农业产业之基。唐红健同志根据邵东县的实际情况,殚精竭虑,巩固提高,着力抓好优质稻、中药材、黄花菜、蔬菜、水果等五大外向型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帮助农民创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召集当地农民开会调研,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为我县优质水稻、中药材、黄花菜、果蔬等支柱产业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形成了黑田铺、简家陇的1200亩铁皮石斛基地,范家山3000亩蔬菜生产基地,流泽、魏家桥等5000亩杨梅基地,双凤2000亩高山玫瑰基地,石株桥、范家山、廉桥等乡镇10000亩葡萄基地,灵官殿、佘田桥、火厂坪等乡镇15万亩中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斫曹、流泽等乡镇8.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团山、流光岭等乡镇7.8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格局。使我县外向型农业产业基地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80元以上。特别是,黄花菜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是我县经济作物的传统产品,但前几年,我县黄花菜由于舍去了传统的蒸煮干制方法,导致黄花菜化学有毒物残留量严重超标,失去了传统干制黄花菜的风味,因而名声大降,外销严重受阻,商品价格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唐红健同志根据这个情况,入乡窜户,广泛宣传,常常不定期邀请专家入村授课或者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组织农户外出学习考察,引导农户重新回到了传统的蒸煮干制的精细加工渠道上来。近几年,黄花菜外销量又大幅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2012年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7.8万亩,产干黄花菜9400吨,农民创收1.77亿元。

(三)致力服务盘活外向型农业产业之局。唐红健同志工作20余年来,任劳任怨,心系农业,身在基层。在该同志的努力下,全县现有农业外向型企业522家,规模企业91家,几年来,共成功申报市级龙头企业39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服务。一是在拓宽企业销售市场上服务。为打造强势外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唐红健同志通过开展送报下乡(企)、送课下乡(企)等多种形式,为农户(企业)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通过生动的实例鼓励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加强外销,形成合力,抢占市场。 2011年以来,中药材市场疲软,我县玉竹等严重滞销。唐红健同志为解决这个问题,依托廉桥国际药都这个便利的药材市场,先后多次跑相关科研院所,广泛联系,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2011年底,他引导湖南坤乾食品有限公司上马了我国第一条玉竹饮料生产加工线,使我县玉竹产业走上了科学、快速发展道路。至2012年我县玉竹种植面积达3.1万亩,玉竹饮料“一品东方”远销东南亚等国外市场。2012年,该企业年创外汇300万美元。二是在融资招商上服务。融资难是农业企业外向发展的瓶颈问题,唐红健同志积极促进我县外向型农业产业企业与银行开展合作,积极协助银企见面洽谈,每年召开2-3次联系会,使我县外向型农业产业企业得到了以农发行为主的多家银行4.5亿元以上的贷款资金,授信到位资金每年达3.8-4亿元。招商引资是开展外向型农业的必由之路。唐红剑健同志分管外经招商工作以来,积极开展引智引资工作,实现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农业外向型良性发展。2012年帮助有阳蓉鑫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坤乾食品有限公司、邵东一通农业有限公司等引进外资共2亿余元。

(四)巧用外资拓宽外向型农业之渠。在唐红健同志的积极努力下,2012年9月启动国际农发基金贷款湖南省中西部地区农村综合发展项目,该项目重点改善我县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根据该项目的特点,他和同志们一起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一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县项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产业的发展也更加科学合理,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20元。

 

向镇澜同志先进事迹

 

向镇澜同志自1982年初从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至今己有30多年,是全国从事这一工作时间最长的“农广老兵”。湖南农广校创办以来己累计招收中专学历生32万多人;开展非学历农民培训1100多万多人次。在历届学员中有2.4万成为了农业科技人员,6.4万人成为农村基层干部,912人成为县处级领导,8443人成为乡镇领导骨干,9873人获得县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2542人先后被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目前在岗的乡村干部中尚有3.6万人是农广校学员,为全省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向镇澜经历湖南农广校的筹办、成长到发展的全过程。主要事迹有:

一、放弃美好的科研前途,为农广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1981年初湖南省人民政府响应国家农委等10部委号召,决定依托田农科院成立省农广校。省农科院领导接到任务后,立即决定抽调正在院植保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的向镇澜着手湖南农广校的筹办工作。而当时的向镇澜同志由于在农大的学业优秀,被全国著名的植保专家夏松云点名为其助手。当时的科研工作正前途光明,但他想到农广校向广大农民传播科技知识,帮助广大农民科技致富,其重大意义比起个人的前途要大得多,因此,毅然放弃了科研工作。办学伊始,一切从零开始,他发扬“铜牙、铁嘴、橡皮肚”的精神,逐个向上级汇报,反复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舍得热脸去挨冷脸,听得进阴一句阳一句的冷嘲热讽,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就挤到其他处所流动办公,没有自己的办公桌,就瞄上科研人员出差的空隙,偷偷“占领”他人阵地,人手不够,就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白+黑”、“6+1”。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争取到4个编制,两间办公室、10万元办学经费,第一期农学基础班如期开班,全省共招收农广学员12000多人,初步打开了工作局面。向镇澜同志的一生也从此就坚守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曾有不少条件优越的单位调他去,他都坚持不走,他常说“只要农广事业发展,只要能帮助广大农民致富,我不管干什么都可以,再苦再累也心甘”。

二、呕心沥血,致力于农广教育的发展壮大

农广教育是项全新的教育模式、线长面广。如何确保教育质量,是农广人的孜孜以求。向镇澜同志在30多年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20多年农广校工作实践中呕心沥血,不断探索,和其他干部职工一道先后制定了湖南农广校《教学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教材管理办法》、《教师手册》等,建立健全了全省农广校体系远程教育的管理制度,使全省农广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宁乡县农广学员李兰芝父亲早逝,不满20岁的她苦苦支撑着全家的生活,但她仍然坚持学习,白天干活时,把收音机带到田头地头,夜晚在油灯下温习。向镇澜知道这一情况立即上门看望,鼓励她坚持学习,并给予支助,亲自把她的事迹写成新闻在中央校上报道,使她获得了巨大的学习力量,她不仅学完了农广校的全部课程,还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研究生,现己出任海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向镇澜不仅重视教育管理,也特别重视教育条件建设,目前全省110个县级农广分校中己有40多所建起了自己的教学基地,拥有校舍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教学学习基地11000多亩,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360多万元,省校盖起了12300多平方米的电教综合楼和1560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成为全国之最。

三、开拓进取,探索出了农民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向镇澜出任省农广校长10多年来,精心探索全省教育协调发展的机制,通过实干加巧干,先后争取省委政府就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发出了多个文件,特别是2003年和2008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意见》(湘办发[2003]12号)和《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湘办发[2008]4号)两个文件,对形成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好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全省各级都依托农广校建立了农民教育管理机构,担负着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能,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教办)拟定的《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己由省政府颁发,各地各部门都根据《规划》制定了本地本部门的实施计划,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政府统筹、部门参与、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机构己经形成,这是全国的首例。

湖南省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推荐材料

105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