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22-07-08 16:06  【字体:  

湘农发〔202249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的


各市州、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

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加快种植业全面转型升级,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我厅组织编制了《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2628


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产业,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产业。十四五是湖南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着力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快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湖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和自然灾害,种植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粮油生产稳定发展,棉花生产稳定恢复,菜果茶药生产特色化发展,结构布局持续优化,种植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为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加速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7000万亩、3000万吨左右,水稻面积稳居全国第1位。2020年油料(不含木本油料)、棉花产量分别达到260.7万吨、7.9万吨,与往年基本持平。蔬菜、水果、茶叶等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110.1万吨、743.4万吨、25万吨,比2015年分别增长3.7%36.3%41.1%。在粮油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稳定水稻面积的基础上,优质稻面积逐年增加。2020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72.0万亩,比2015年增加26.9万亩,大豆生产日益向湘中、湘南优势区聚集;玉米主要向湘南、湘中、湘西北发展,主要分布在邵阳市、怀化市、郴州市、岳阳市、娄底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油菜生产坚持北稳西进南扩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优质稻谷、优质食用大豆、双低油菜、湘江源蔬菜、湖南辣椒、五彩湘茶、早中熟柑橘等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稳步增长。

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持续增强。2020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为3152万亩,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启动耕地退化治理。实施高效节水行动,全省节水灌溉面积708.3万亩。农业机械化生产广泛应用,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2.1%,比2015年提高8.3个百分点。科技支撑持续增强,推广粮油等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组装一批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可复制的绿色安全技术模式,助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提升。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全面推进。实施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9.3%22%,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保持负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7年负增长,2020年全省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农膜回收率达到81%。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初步形成了轮作为主、休耕为辅,种地养地结合、生产生态相协调的绿色种植制度。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种植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一直是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紧箍咒。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土地资源超荷,人增地减趋势仍会继续。部分地域耕地面积总量减少、耕地质量退化严重,质量下降,提升耕地质量难度增大。水资源在地域、时空上分布不均匀。在过去几十年,种植业投入品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带来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低、增产不增收等问题。

气候和生物灾害风险加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增加,灾害呈现极端性、突发性,加之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更为集中,灾害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影响加重。同时,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等虫害呈加重发生趋势,柑橘黄龙病、猕猴桃溃疡病等检疫性病害在部分地区扩散蔓延。

绿色发展要求更高。居民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人民群众对消费安全和消费升级的期待不断提高,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任务艰巨。部分地区化肥、农药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刚刚起步,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生产经营效益偏低。受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流转费用提高等影响,种植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加之大宗农产品价格偏低,种植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稳定生产的难度增大。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颠覆性变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给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农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明显,全球价值链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对国际经济循环带来巨大冲击。

现代农业发展内部亟需变革。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变革与推广,以及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小农获得平均社会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小农户如何与大市场相衔接的问题和挑战迫在眉睫。从业人员素质和素养下降,老龄化和兼业化问题突出。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外部政策环境、区域协同推进战略、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以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为加快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政策驱动持续增强。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重大战略;湖南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并将其作为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总引擎。中央和湖南省出台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以及全党、全社会支持种植业发展制度的持续优化,为加快推进我省种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区域战略推进拓展发展空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做出的总体战略部署。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部崛起、一带一部、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将继续释放更多发展潜能。

科技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技术等科技成果在种植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岳麓山种业实验室的启动并推进,将加速我省种植业转型升级。现代科技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设施装备科技创新不断强化,提升种植业机械化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快速发展,联农带农能力显著增强,推动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以育种技术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土地生产率,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现代综合技术创新提高种植业投入品利用效率,为推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强大国内市场成为发展支撑。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而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补短提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边际效应加快释放,将成为我省种植业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端稳端牢中国粮、做优做香湖南饭的工作总部署,突出抓好粮油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种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产业链应用等重大行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推行种植业绿色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促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保障供给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战略意识,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升综合产能,为国家重要农产品保供做贡献。

坚持区域特色,促进协调发展。立足不同区域的种植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以优势和特色为导向调整种植业区域结构,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提质增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坚持循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水肥药利用率。着力构建绿色种植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生态支撑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加快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种植业的科技水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全省种植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农作物结构调整更加优化,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重要农产品供应水平稳中有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上担当表率。到202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150万亩、总产3075万吨以上,油料、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面积与产量稳中有升,棉麻丝生产水平基本稳定,全省重要农产品均衡供应水平明显提高。

农作物结构调整更加优化。着力调整优化农作物结构,品质结构更加优化,主要农作物产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供给体系适配性明显增强。稳定水稻面积,巩固双季稻生产能力;充分利用旱土、缺水田等扩大旱粮生产面积。在传统玉米生产区,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动技术熟化、本地化。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在传统非双季稻优势区,重点推广一季稻+油菜生产模式。在棉花、油料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稳定大中城市城镇蔬菜基地保有面积,提升地方特色蔬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现代种植体系基本建立,品种创新、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取得明显成效;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产业价值链结构持续优化,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与质量显著提高。

科技支撑水平明显增强。争取岳麓山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10大良种联合攻关项目、10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0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1家种业领军企业进入世界五强、4家种业龙头企业进入行业全国十强,力争种业产值达到700亿元。

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集成组装一批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加快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业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


1 十四五种植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水平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粮食

粮食面积(万亩)

7132.1

7150

约束性

粮食产量(万吨)

3015.1

3075

预期性

稻谷面积(万亩)

5990.8

5800

预期性

稻谷产量(万吨)

2638.9

2700

预期性

玉米面积(万亩)

576.6

600

预期性

玉米产量(万吨)

223.3

235

预期性

大豆面积(万亩)

172.0

250

约束性

大豆产量(万吨)

31.2

45

预期性

油料

油料面积(万亩)

2180.3

2500

预期性

油料产量(万吨)

260.7

310

预期性

油菜面积(万亩)

1989.8

2280

约束性

油菜籽产量(万吨)

228.7

275

预期性

棉花

播种面积(万亩)

89.0

100

预期性

总产量(万吨)

7.9

10

预期性

蔬菜

播种面积(万亩)

2032.5

2000

预期性

总产量(万吨)

4110.1

4000

预期性

水果

果园面积(万亩)

834.2

890

预期性

总产量(万吨)

743.4

900

预期性

茶叶

茶园面积(万亩)

276.7

300

预期性

干毛茶产量(万吨)

25.0

45

预期性

中药材

种植面积(万亩)

468

500

预期性

绿色持续发展能力

化肥利用率(%

40

>43

预期性

化学农药利用率(%

40

>43

预期性

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

40

45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96

98

预期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8

>98

预期性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个)

2912

4000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产业与区域布局


围绕十四五种植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目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聚焦十二类主要产业和四大区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主要产业

(一)粮食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举措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双季稻播种面积,适度发展再生稻。全力制止耕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粮食产能只增不减。到202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150万亩、粮食产量达3075万吨以上。

1.稻谷

稻谷是湖南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3.5%以上,2020年湖南省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13.3%,居全国第1位;水稻产量占全国水稻产量的12.5%,居全国第2位。十三五期间湖南省水稻生产总体形势向好,水稻播种面积略有减少,水稻单产和总产波动上升,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左右,水稻产量在2600万吨以上。

十四五期间,稳定水稻播种面积、提高单位产量、优化品种结构、改善稻米品质2025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5800万亩左右,水稻产量达到2700万吨,其中早稻稳定在1800万亩左右,专用型早稻、高档优质中晚稻分别达到750万亩、1800万亩。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栽插同步侧深施肥,大力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一批粮食生产和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十代托管服务,着力提升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推广轮作、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率。

湘北洞庭湖双季稻核心产区。在平湖双季稻区着力推广早专晚优双季稻生产,丘陵盆地重点发展稻油轮作。早稻选育推广早熟、加工专用高产品种,晚稻选育推广早熟、优质高产品种,改善品质结构。加大双季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和以机插、机抛为主体的稻谷全程机械生产技术应用力度。集成推广以早专晚优为核心的早中熟品种选配、茬口衔接、耕作培肥、地力提升、抗逆调控等配套生产技术。湘中湘南双季稻和单季稻并重区。在传统双季稻优势区重点推广双季稻生产,一季稻区发展稻油轮作,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生产。推广以早专晚优为核心的中熟品种选配、茬口衔接、冬作培肥、土壤治理、抗逆调控等配套生产技术,提高工厂化集中育秧普及率,以及以机插、机抛为主体的稻谷全程机械生产技术,构建一年二熟或三熟制度。大湘西中稻生产区域。重点开展高产优质单季水稻生产,合理推广再生稻生产。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稻田生态种养功能区,推广中晚熟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发展稻田生态种养、稻油轮作。

2.玉米

玉米是湖南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8.1%7.4%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576.6万亩,总产量223.3万吨。

十四五期间,适度扩面,提高单产,优化种植制度。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间套作玉米选用株型紧凑、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通过品种搭配、宽窄行带状配置、缩株保密等关键技术实现玉米大豆协同高产。到2025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达到6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235万吨左右。

湘西山地春玉米主产区。适当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种植制度。选育和推广耐瘠、耐旱、抗病虫的中熟偏迟优质高产品种。集成应用保护性耕作、合理增密、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并推广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春玉米带状套作夏大豆、玉米大豆间作混合青贮等模式。推广玉米杂粮合理轮作,构建玉米与甘薯、马铃薯间作套种。湘中、湘南丘陵春秋玉米产区。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种植制度。选育和推广抗旱、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的中早熟高产品种。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集成应用单粒精播、合理增密、种肥同播、长效肥施用等关键技术。湘北洞庭湖平丘山春夏玉米产区。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推进籽粒机收。选育和推广抗病抗倒、耐密、高产、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饲用玉米和优质高产鲜食玉米。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集成应用精量播种、增施有机肥、玉米宽窄行、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

3.大豆

大豆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2020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172.0万亩,总产量31.2万吨。

十四五期间,挖掘潜力增面积,稳定食用增加油用,主攻单产提产能。全省间作春大豆选用耐荫抗倒、宜机收高产品种,套作夏大豆选用生育期长、耐荫、宜机收高产品种。通过品种搭配、宽窄行带状配置、缩株保密等关键技术,实现大豆玉米协同高产。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度发展幼龄果园间作套种大豆等模式。到2025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达到250万亩,产量达到45万吨,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50万亩,幼龄果园间作套种大豆50万亩;利用存量抛荒耕地、严格管控耕地发展+油(菜、瓜等)高效模式20万亩。

湘北洞庭湖春夏大豆主产区。稳定春大豆面积,构建夏大豆+油菜模式并扩大种植面积,推广宜机收、高产、早熟、优质大豆品种。合理选择并推广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春玉米带状套作夏大豆、玉米大豆间作混合青贮等模式,推进全程机械化应用,集成应用合理增密、精量播种、低损机收等关键技术。湘中湘南春大豆产区。推广早中熟、抗旱耐瘠、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构建春大豆与蔬菜、玉米、红薯两熟轮作模式,适度扩大春玉米间作春大豆、早熟春大豆+晚稻、早熟夏大豆+油菜种植面积,发展一定规模的菜用大豆。集成应用合理增密、精量播种、低损机收等关键技术。湘西春夏大豆产区。推广中早熟、高产、优质春大豆品种以及适宜间套作种植的耐荫、抗倒伏、高产夏大豆品种,构建春大豆+蔬菜、春玉米套作夏大豆、大豆与幼龄果园茶园间作等种植模式。实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等,做好大豆夜蛾、豆荚螟、大豆孢囊线虫的绿色防控。


专栏2 其他粮食作物

1.马铃薯。十四五期间稳定面积,多元发展,实出专用,改善品质。到2025年,插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30万吨左右。重点发展错峰上市鲜食菜用商品薯和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推广高产专用广适新品种、脱毒种薯、覆膜垄作,膜下滴灌、精准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建立育、繁、推、供为一体的规范有序供种体系,着力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重点布局在湘西山区、湘北平原区和湘中南丘陵区等地区。

2.甘薯。十四五期间重点是稳定面积,改善品质。到2025年,插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70万吨左右。重点发展优质食用型、鲜食水果型、高淀粉加工型等甘薯品种。重点布局在湘中丘陵区、湘南丘陵区、湘西山区等地区。

3.荞麦。十四五期间要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到2025年,播种面积发展到4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0.8万吨左右。重点培育和推广红花、易落粒、易脱粒等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猕猴桃+苦荞、油茶+苦荞、黄金茶+甜荞套种及+轮作等多种种植模式。重点布局在湘西丘陵山地。

4.其他豆类。主要包括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芸豆等豆类。十四五期间重点在稳定面积,多元发展,改善品质。到2025年,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产量9万吨左右。其他豆类应采取引种与育种相结合,对名优农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建立良种供应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布局在湘西北丘陵山地、湘中南丘陵区、湘东丘陵等地区。


(二)油料

2020年,全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180.3万亩,产量260.7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转型升级,对油料的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

十四五期间,聚焦重点、多油并举,深挖潜力、扩大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千方百计提升油料产能。到2025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左右,其中油菜面积2280万亩左右,花生面积180万亩左右。

1.油菜

湖南是全国油菜的主产区和优势区,多年来播种面积居全国第1位,产量居全国第3位。2020年,全省油菜播种面积1989.8万亩,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19.6%;油菜籽产量228.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6.3%

十四五期间,继续坚持北稳西进南扩战略,优化油菜种植布局,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持续打造湖南菜籽油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统筹推进油菜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到2025年,全省油菜播种面积达到2280万亩以上,油菜籽产量达到275万吨,三高两低品种覆盖率达到85%,油菜籽单产提高到120千克/亩,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提升种业创新能力。推动油菜三高两低新品种选育,实现单产和品质稳步提升,抗逆性显著增强。扩大油菜籽收获面积。划好建好管好用好油菜生产保护区,确保1500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全部种上油菜。依托农业农村部水旱轮作试点项目,重点推广一季稻+油菜一季稻+再生稻+油菜生产模式,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集成推广高效技术。推广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管理集成化,充分应用低损机收的关键技术。开展一促四防”(促进生长结实,防治菌核病、防花而不实、防后期早衰、防老鼠尾巴”)开发多种功能。加快油菜菜用”“花用等多用途开发。加大菜、油两用油菜品种的推广力度,增加油菜种植收益,办好湖南油菜花节,发展乡村旅游。推广肥用油菜品种,开发油菜肥用新途径。

湘北洞庭湖产区。抓好一季稻+油菜一季稻+再生稻+油菜旱地滩涂或棉田+油菜生产,适度发展双季稻+菜用、用油菜。注重农机农技融合、技术装备升级的创新集成与应用,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湘中湘南产区。主推稻油轮作,适度发展稻稻油模式。推广油菜短生育期品种示范,适度开发菜、油两用,城郊休闲,油菜花海长廊等多种功能,提高油菜生产比较效益。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栽培管理水平,着力提高单产,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大湘西产区。抓好一季稻+油菜和旱地油菜生产,推广三高两低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开展小型农机具示范推广。挖掘农旅融合、生态观光、肥用饲用等多功能,提高产业效益。

2.花生

湖南是我国花生主产省份之一,2020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169.1万亩,花生产量29.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油料面积和产量的7.8%11.5%。花生相对集中在湘南丘陵红壤、湘中湘东丘陵红壤、湘西丘陵山地红黄壤、湘北低山丘岗红壤及平原冲积土等四大产区

十四五期间,优化耕作制度,适度扩大种植面积。重点发展优质食用小籽花生,研发和推广适宜地方特色的专用机具,集成推广农机农艺相融合的配套生产技术。到2025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左右,花生产量达到32万吨左右。

湘北洞庭湖产区。重点抓好环湖丘陵区食用小籽花生,示范推广小型机械;构建油菜+夏花生轮作、春花生+秋芝麻等种植模式,平原区适当推广机械化冬油菜+油用大花生模式。湘中湘南产区。发展食用小籽花生,培育地标产品,扶持龙头企业,主导春花生+玉米(红薯、大豆、蔬菜、烤烟)”轮作、果园及油茶地间作,南部发展春花生+晚稻轮作,推行机械化高垄为重点的机种机收技术。大湘西产区。抓好食用小籽花生品种更新换代,构建玉米间套花生、冬油菜+夏花生模式,大力推广绿色高产技术,示范推广小型机械,培育两品一标,打造品牌。


专栏3 特色油料作物

1.芝麻。2020年,种植面积17.3万亩、总产量1.6万吨,分别占全省油料面积和产量的0.8%0.6%十四五期间,全省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以上,产量1.7万吨左右。重点发展夏芝麻,湘北洞庭湖区种植油用白芝麻,湘东南丘陵山地和湘中丘陵山地为黑、白芝麻混种区。

2.向日葵。2020年,种植面积2.6万亩,总产量0.2万吨,分别占全省油料面积和产量的0.1%0.1%十四五期间,全省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0.2万吨以上。重点发展油用向日葵。


(三)棉花

湖南棉花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主产棉省之一,生产规模居全国第5位、长江流域第2位。2020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89.0万亩,产量7.9万吨。全省植棉区域主要集中在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和衡阳市4市的15个县市区,种植面积84.6万亩,占全省面积的95%

十四五期间,坚持两保两提(保面积产量总体稳定、保棉农收入基本稳定,提高单产、提高品质),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着力建设优势棉区,在严格管控区开展棉花替代种植试点示范,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推广集中成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大力提升棉花品质,提高机械化采收水平和质量。到2025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产量10万吨左右,高品质棉占比达到45%左右。

建设优质棉区。扩大在环洞庭湖区和衡阳盆地两大优势区域的棉花生产基地,重点抓好华容县、澧县、安乡县、鼎城区、衡阳县、汉寿县、桃源县、君山区、岳阳县、南县、临澧县、衡南县、津市市、沅江市、大通湖区等15个基地县建设,建设好高标准、上规模、产加销链接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加强抗病虫、耐高温、发育快、成铃吐絮集中的早熟品种选育,并加快培育长度、强度和细度相协调的优良品种。提高棉花纤维整体品质,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单收、单晒、单藏、单售,保证棉花纤维品质的一致性。新扩棉花面积。在严格管控区开展棉花替代种植试点,发展面积10万亩。提升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导种植大户尝试阶段机械化种棉,推行棉花规模化种植。重点探索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生产方式,加强技术指导。全力提高棉花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棉花生产效率。大力推行轻简化技术。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推广单粒精播壮苗技术、免整枝技术、节水灌溉和水肥协同管理技术和基于集中吐絮的群体调控技术。

(四)蔬菜

2020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2032.5万亩,居全国第8位;产量4110.1万吨,居全国第7。基本形成了长株潭、环洞庭湖、湘南和大湘西的区域化布局。全省蔬菜除辣椒、大白菜、豇豆、茄子、南瓜、冬瓜、菜薹等优势作物外,还有传统和地方特色蔬菜作物,主要有食用菌、湘莲、香芋、黄花菜、头、芥菜、小黄姜、矮脚白等。

十四五期间,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蔬菜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稳定大中城市近郊及周边蔬菜生产,保证城区蔬菜常年供应平衡。推广良种化、水肥一体化,设施蔬菜春提早、秋延后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加强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智能化温室、大棚等设施。打造湘江源蔬菜、湖南辣椒公用品牌。到202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产量4000万吨以上。

通过不断优化区域布局,使我省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八大蔬菜基地。一是市州(县市区)区域中心城镇专业蔬菜基地。以四季菜园为主,重点保障城镇蔬菜供应。二是环洞庭湖区的春夏瓜果类、秋冬叶菜类蔬菜基地。我省重要的秋冬叶类蔬菜基地南瓜、冬瓜等瓜类蔬菜基地,产品主要作为区域大中城市蔬菜供应的补充,或北上南下供应外省市场。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叶类、瓜果、根茎类蔬菜供应基地。以永州市、郴州市、衡阳市等湘南地区为重点,生产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畅销的优质湘江源蔬菜。四是高山蔬菜基地。以武陵山脉片区、罗霄山脉片区和雪峰山脉片区为主,主要分布在城步苗族自治县、石门县、桑植县、慈利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洪江市、龙山县、花垣县、古丈县、新化县等大湘西地区和桂东县、汝城县、炎陵县、资兴市、新田县等湘东南地区,生产高山越夏渡淡蔬菜,有辣椒、萝卜、甜玉米、生姜、茄子、番茄等蔬菜品类,供应省内外市场。五是洞庭湖区水生蔬菜基地。以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等靠湖区的区县为重点,包括沅江市、南县、汉寿县、安乡县、君山区等,种植莲藕、藕尖、藜蒿、茭白、菱角、芦笋等水生蔬菜供应省内外市场。六是特色蔬菜基地。主要有祁东县、邵东市等县市的黄花菜,临武县、江永县、蓝山县、祁东县、祁阳市等县市的香芋,湘阴县、津市市等县市的头,隆回县、龙山县等县市的百合,湘潭市雨湖区的矮脚白、九华红菜薹,湘潭县的肉丝瓜,桃江县的竹笋,沅江市的芦笋、莲藕,涟源市的桥头河萝卜,新化县的魔芋。七是加工蔬菜基地。主要有以华容县、南县、赫山区、沅江市、鼎城区、安乡县、江永县为主的芥菜、豆角生产加工基地,以武陵、雪峰、罗霄山脉丘陵山区为主的加工辣椒生产基地。八是食用菌生产基地。主要发展以秀珍菇、金针菇、平菇、木耳、香菇、杏鲍菇、茶树菇为主的湘中、湘东食用菌生产基地以羊肚菌、东方灵芝、杏鲍菇、芦苇菇、香菇、茶树菇、平菇、秀珍菇为主的湘北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姬菇、草菇、鹿茸菌、羊肚菌、灵芝、杏鲍菇、双孢白蘑菇、秀珍菇、金针菇、黑木耳、香菇、平菇、茯苓为主的湘南食用菌生产基地以茯苓、灵芝等为主的湘西食用菌生产基地。

(五)水果

2020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834.2万亩,产量743.4万吨(不含西甜瓜)。湖南省水果以柑橘种植为主,柑橘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果园面积和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形成了以柑橘为主,梨、桃、葡萄、猕猴桃、李等为辅的种植格局。

十四五期间,实施果树三品(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升级)提升工程,强化种苗体系建设,完善省部级、市级、县级三级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坚持适地适栽,调整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广轻简化、机械化、智能化栽培技术和生产模式,发展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低碳技术,加强水果采后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到2025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890万亩,产量增加到900万吨左右(不含西甜瓜)。

1.柑橘

湖南是全国柑橘生产大省,2020年,柑橘面积624.1万亩,产量626.7万吨,柑橘面积和柑橘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分别占全国柑橘面积和产量的15.4%12.2%

十四五期间,重点进行老橘园品改、低改,大力推广柑橘无病毒种苗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实施良种+良法种植模式,建设一批精品柑橘生产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着力构建高品质、多样化和周年均衡供应的生产体系。到2025年,全省柑橘面积发展到650万亩左右,产量增加到650万吨左右,将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调整到442


专栏4 湖南省柑橘类水果优势区域布局

1.宽皮柑橘优势区域布局

宽皮柑橘最适宜区域。本区包括南岳衡山以南的衡阳盆地,阳明山以南的湘南山地、丘陵以及武功山以南、罗霄山脉以西的茶陵盆地。主要包括永州市、衡阳市、郴州市、湘潭市等市的19个县市区。

宽皮柑橘适宜区域。本区从湘西北、湘西通过湘中,一直延伸至湘东南的广大丘陵地带。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邵阳市、怀化市、娄底市、益阳市、常德市、永州市、张家界市等市州的47个县市区。

宽皮柑橘次适宜区域。本区在湘北的滨湖地区及附近低平地带。主要包括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湘潭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等市州的25个县市区。

2.甜橙优势区域布局

甜橙最适宜生态区域。本区位于阳明山南麓的道县与宁远县。该区域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区,宜种植甜橙与柚。

甜橙次适宜生态区域。本区包括除道县与宁远县以外的宽皮柑橘最适宜区、适宜区,均适合甜橙种植。


2.其他优势水果

1)梨

2020年,全省梨园51.4万亩,产量24.4万吨,分别占全省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的6.2%2.7%。到2025年,全省梨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25万吨左右。

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翠冠梨、圆黄梨、黄金梨黔阳金秋梨、水晶梨、苗香梨等特色优势品种生产,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创新开发适合不同立地条件梨园的农机具,推广梨树高效生态栽培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全省梨种植主要布局在六大优势区域,包括湘南、湘北、湘西南、湘西北、湘东以及湘中梨区。湘南梨区集中在江华瑶族自治县、蓝山县、宜章县、临武县、汝城县、桂阳县、宁远县等县市区;湘北梨区集中在岳阳县、平江县、华容县、湘阴县、汨罗市等县市区;湘西南梨区集中在洪江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隆回县等县市区;湘西北梨区集中在永顺县、花垣县、龙山县、慈利县、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等县市区;湘东梨区集中在长沙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县市区;湘中梨区集中在桃源县、安化县、涟源市、衡阳县、衡南县等县市区。

2)桃

2020年,全省桃园面积46.8万亩,产量23.2万吨,分别占全省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的5.6%3.1%。到2025年,全省桃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30万吨左右。

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新优特品种,培育与推广炎陵黄桃、麻阳桃、衡山红脆桃、菁香桃、中华脆蜜桃、水云峰黄桃等地方特色品种,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全面提升产品优质化率。推广现代栽培模式与技术,打造省力化、智能化、生态化、优质化的现代化桃园。推进农旅融合,开展桃花节、采摘节等体验活动,发展桃产业三产融合新模式。继续稳定炎陵县、辰溪县、浏阳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临澧县、桃源县、中方县、平江县、永顺县、永定区等种植大县的生产规模。

3)葡萄

2020年,全省葡萄园面积41.3万亩,产量24.4万吨,分别占全省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的5%3.3%。到2025年,全省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左右,产量达到33万吨左右,鲜食葡萄优质商品果率均超80%以上。

十四五期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加快葡萄优良品种、抗性品种品系的筛选和培育,建立优质葡萄苗木繁育体系。发展阳光玫瑰、巨峰、夏黑无核等特色优势品种,鲜食葡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达到334,通过促早栽培早熟品种,延迟栽培晚熟品种,延长葡萄的供应期发展避雨设施栽培,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提高果品质量。全省葡萄重点布局在湘南、湘西和湘中北部优势区,继续稳定芷江侗族自治县、澧县、中方县、苏仙区、宜章县、绥宁县、岳阳县、冷水江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衡阳县等种植大县的生产规模。

4)猕猴桃

2020年,全省猕猴桃面积24.9万亩,产量13.7万吨,分别占全省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的3%1.8%。到2025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30万吨左右。

十四五期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在湘西北发展中晚熟及加工型的美味猕猴桃品种,在湘东、湘南地区则宜发展中华猕猴桃优质早熟鲜食良种。加强猕猴桃溃疡病监测防控,减轻病害影响。实行标准化建园,建立优质生产基地,发展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等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果实套袋、果园生草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生态栽培等关键栽培技术应用,提高猕猴桃果实品质与安全性水平。全省猕猴桃生产以武陵山片区为主。

5)西甜瓜

2020年,全省西甜瓜种植面积197.8万亩。到2025年,全省西甜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

十四五期间,加强中小果型、功能型和适于简约化栽培无籽西瓜新品种选育,促进品种更新换代,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无籽西瓜、小西瓜、厚皮甜瓜。重点推广适于湖南地区西甜瓜嫁接育苗技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反季节生产,延长产品供应期。推广丘陵地幼龄油茶、果树等套种。重点布局在邵阳市、岳阳市、怀化市、永州市、衡阳市、长沙市和常德市等地区。


专栏5 其他水果

1.李。2020年,全省李子产量8.9万吨,占全省水果产量的1.2%。到2025年,全省李子产量发展到10万吨左右。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广奈李、布朗李等优质特色品种,推广控制树冠、延长花期、提高坐果方面的省力化技术。

2.杨梅。全省杨梅品种主要有荸荠种杨梅(乌梅)、东魁杨梅以及木洞杨梅等。到2025年,全省杨梅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展本地优良品种提纯复壮、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推广矮化修剪与标准化树形培育技术、果园省力化精准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重点布局在怀化市、邵阳市、娄底市、郴州市等地区。

3.枣。2020年,全省枣产量3.2万吨,占全省水果产量的0.4%。到2025年,全省枣产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早熟、鲜食品种,推广丰产稳产省力化栽培技术。主要分布在永州市、衡阳市、湘西自治州等地区。

4.柿子。2020年,全省鲜柿子产量2.3万吨,占全省水果产量的0.3%。到2025年,全省鲜柿子产量发展到2.5万吨左右。十四五期间,重点在湘西、湘中地区发展优质早熟甜柿品种,推广矮密技术。

5.枇杷。2020年,全省枇杷产量1.5万吨,占全省水果产量的0.2%。到2025年,全省枇杷产量稳定在1.5万吨左右。


(六)茶叶

湖南是全国茶叶主产区,是全国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276.7万亩,茶叶产量25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8%8.5%,分别位居全国第8位和第5位。

十四五期间,以潇湘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形成的五彩湘茶品牌集群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适区适种、适品适种,形成核心主产区、优势产区、辐射产区,推广适宜主导品种和主推绿色高效技术,加快出口茶原料基地培育和备案,推广生态、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和标准化、机械化、智慧化茶园建设,提高品质、单产和效益,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优质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5万吨,年出口达到6万吨以上。

加快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开展湖南特色茶树资源新品种选育,优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智慧化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衰老茶园改造和茶树品种更新换代。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与技术推广。推广茶叶绿色防控和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生产技术,形成湖南茶区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制定茶园环境、茶树种苗、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鲜叶管理等系列茶叶标准规范,建立茶园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全程可追溯体系。加快茶园标准化、机械化、智慧化建设。推进茶园管理标准化,加大适宜湖南省丘陵、山地茶园的采茶机、耕作机等茶园耕作设备的应用力度,加快推进机耕机采,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茶园管理智慧化和采摘机械化水平。推进茶旅文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茶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


专栏6 茶叶优势区域布局

1.绿茶优势产区。优质绿茶重点分布在武陵山脉、南岭山脉、罗宵山脉以及长岳山丘区,其优势产区包括石门县、慈利县、桃源县、澧县、桑植县、永顺县、保靖县、吉首市、古丈县、花垣县、龙山县、凤凰县、沅陵县、洞口县、会同县、江华瑶族自治县、蓝山县、汝城县、资兴市、桂东县、攸县、常宁市、南岳区、衡山县、渌口区、茶陵县、炎陵县、宁乡市、长沙县等29个县市区。大力发展名优绿茶,建设标准化基地,推广无性系良种,扩大绿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优质绿茶产量,同时建设名优绿茶冷藏保鲜库、茶文化博览园等,建立优质绿茶出口基地。重点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

2. 红茶优势产区。湖南茶叶主产区几乎都生产红茶,但优势产区主要还是分布在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五岭山脉、罗霄山脉等区域,包括石门县、桃源县、新化县、安化县、洞口县、隆回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花垣县、江华瑶族自治县、蓝山县、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韶山市、湘乡市、炎陵县、常宁市、茶陵县、平江县等24个县市区。该区域以湖南红茶省级公共品牌为统领,建立湖南红茶市、县区域品牌核心产区,扶强优势企业品牌,构建红茶品牌体系,围绕湖南红茶核心产区,建立优质红茶出口基地,着力打造湖南红茶产业集群,打响湖南红茶这张名片。

3.黑茶优势产区。湖南省黑茶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脉和湘北部分地区,包括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资阳区、新化县、桃源县、临湘市、祁阳市等8个县市区。重点培育安化黑茶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黑茶精深加工,加大黑茶功能成分提取以及茶饮料、速溶茶的研发生产;稳定边茶加工,拓展内销、外销市场。发展+”多业态生态圈综合体,拓展茶叶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黄茶优势产区湖南省黄茶主产区重点布局在环洞庭湖区,有中国黄茶之乡之称,包括湘阴县、汨罗市、平江县、岳阳县、君山区等5个县市区。重点培育岳阳黄茶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扩大黄茶标准化基地面积,建设特色茶出口基地,促进黄茶加工企业的工艺设备改造升级,不断提升黄茶品牌的知名度。

5.白茶优势产区白茶在湖南产量比较小,其生产主要以桑植县为核心,汝城县也有少量生产,重点继续培育桑植白茶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白茶加工工艺,拓展国内市场,建设特色茶出口基地。


(七)中药材

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68万亩。十四五期间,中药材生产以稳定种植面积,提升药材质量,培育打造全国市场认可的湘九味中药材品牌品种为重点。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占60%以上。

优化生产布局。依据气候资源、立地条件等区域特点,建设道地与特色药材生态化生产基地,发挥道地药材的品质特性。建好湘中道地药材优势片和湘东道地与特色药材优势片,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供给有力的中药材生产格局,以湖南省2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为核心,发展湘九味及其他湘产道地中药材和特色中药材。加快品种选育。开展道地与特色药材野生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加快野生药材驯化和人工繁育,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特色中药材优良品种及其繁育技术,提纯复壮并推广一批地域性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新品种。推进标准化种植。加快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质量优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道地与特色药材供种供苗能力。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集成组装适宜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中药材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一批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的中药材特色生产基地,开展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动态评估,培育一批县域中药材品牌。加强对中药材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开发,加强对各药材生产基地和药农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构建覆盖种养、加工、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

(八)麻类

2020年,全省麻类种植面积11.3万亩,在全国22个产麻省中排名第8位,其中苎麻面积10.3万亩,产量为1.5万吨,其次是黄红麻,面积为1万亩,产量为0.3万吨。

十四五时期,重点在优化麻类结构,平原区主要以高产优质苎麻生产为主,重金属污染耕地实施苎麻、黄红麻替代种植,发展纤维产业。集成推广高品质、抗性强的苎麻品种,主要有中苎一号湘苎三号多倍体一号等,并采用配套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到2025年,全省麻类种植面积稳定在11.3万亩左右,产量1.8万吨以上。

苎麻重点布局在沅江市、汉寿县、南县、华容县、君山区、桃源县、浏阳市、慈利县、永定区等县市区。

(九)蚕桑

2020年,湖南省桑园面积15.8万亩,发种量8.6万张,蚕茧产量2950吨。十四五时期,全省蚕桑业重点在创新种养方式,集成省力高效新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到2025年,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6万吨左右,其中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产茧量5万吨以上,蚕茧销售总收入超过30亿。

推广优良品种。重点推广具有抗逆性特点的强健、优质、高产桑蚕新品种,实行良种良法,桑蚕品种良种化。加强蚕桑新技术创新研究,选育蚕用、饲用、茶用、药用、菜用、果用桑树新品种,培育高产优质高抗、天然彩色茧、食药用、科普用和人工饲料新蚕品种。集成推广高效技术。集成省力高效新技术,推广蚕桑专业新机械、设备与器具,逐步实现作业机械化。全面推广具有湖南区域特色的现代蚕业“222”高效种养、桑园复合经营、循环养殖等新技术,推行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机械化、蚕种催青智能化、消毒防病制度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棚养蚕省力化、熟蚕上蔟方格化等轻简化省力化养蚕技术。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大湘西优质蚕茧产业带、环洞庭湖蚕桑特色产业带、湘中生态蚕桑产业带与湘东南高产高效产业带。大湘西重点发展花垣县、凤凰县、保靖县、泸溪县、永顺县、桑植县、慈利县、沅陵县、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县市区;环洞庭湖重点发展津市市、澧县、鼎城区、君山区、岳阳县、平江县等县市区;湘中主要发展武冈市、洞口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邵东市、双峰县等县市区;湘东南主要发展宁乡市、长沙县、浏阳市、渌口区、湘潭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祁阳市、道县、宁远县等县市区。

(十)花卉

2020年,全省种植面积117.9万亩,年产值68.9亿元。到2025年,全省花卉产业种植总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年销售产值100亿元。

优化产业结构。按照自然、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以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益阳市、常德市为核心,发展观赏性花卉。以邵阳市为主,衡阳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娄底市、永州市、张家界市等为辅,发展山银花、百合、丹皮、玫瑰、黄花菜、菊花、栀子花、迷迭香等食用药用加工用花卉。以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常德市、岳阳市、永州市部分地区为核心,发展湿地花卉。以郴州市、永州市为重点,发展亚热带彩叶植物。加快品种选育与推广。加强花卉种质资源利用,建立湖南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库,加强新品种选育与品种权保护。重点发展盆花与观叶植物、绿化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盆栽植物、草坪及湖南省取得国家授权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

(十一)甘蔗

2020年,湖南省甘蔗面积11.4万亩,产量34.9万吨。十四五期间,主要是稳定甘蔗播种面积和产量,推广种植高产、高糖、抗逆性强、抗倒伏能力强、宿根性好适应性广的果蔗品种。推广应用浅种、宽行、密植栽培方式,施足基肥等技术方法,提高甘蔗种植、田间管理、采收机械化水平。到2025年,全省甘蔗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产量35万吨左右。

甘蔗重点布局在汉寿县、澧县、鼎城区、安乡县、大通湖区、赫山区、南县、祁东市、溆浦县、冷水滩区等县市区。

(十二)烟

2020年,全省烟叶播种面积110.7万亩,收购量13.2万吨,居全国第4位。

十四五时期,围绕提升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能力,稳步推进烟区生产力布局优化,提高烟草生产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加快烟叶生产转型升级,推进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实现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烟叶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产量17.5万吨左右,稳居全国第3位。

优化烟区空间布局。稳步推进市州级烟区空间布局优化,推动资源要素向核心烟区、重点烟区转移,力争通过5年时间,核心烟区产能占比调增到60%以上,重点烟区产能占比稳定在40%以内。优化烟区产能布局。着力推动县、乡、村产能布局优化,力争通过5年时间,5万担以上的县、万担乡、千亩村产能占比分别达到90%80%60%左右。在烟稻轮作区,推进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以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地平整为主要建设内容,对现有要素进行再配置、再提升,全面覆盖核心烟区、重点烟区。推进烟叶生产设施装备提升。结合布局优化,在推进高标准基本烟田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做好育苗设施、密集烤房、高效作业机械以及支撑绿色发展的新技术装备等生产设施配套完善工作。推进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加快构建以集约经营、连片作业为基础的现代生产方式。推进烟叶绿色生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严格落实以烟为主的烟粮轮作制度,努力形成以土壤保育、绿色防控、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体系。推进烟区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平台管理好、设施配套好、产业组合好、市场销售好、烟农收益好的五好要求,推进烟叶+非烟产业融合发展的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


第二节区域布局

(一)长株潭都市农业区

包括湘潭市全市,长沙市、株洲市的部分县市区。域内河谷平原宽广,丘陵岗地广布,光热水资源丰富,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广泛,主要作物包括水稻、蔬菜、油菜、玉米、大豆、水果、茶叶和花卉等。十四五期间,立足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小水果及花卉等产业,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恢复双季稻播种面积,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巩固提升粮食生产战略地位;适度开发菜油两用,提高油菜生产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名优绿茶、红茶和出口茶,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体验区。

(二)洞庭湖平湖农业区

包括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三市的部分县市区。俗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称,域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粮油棉基地,主要作物包括水稻、油菜、棉花、蔬菜、茶叶等。十四五期间,立足农业资源丰富、生产基础良好,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双季稻、油菜、棉花等产业。稳定双季稻面积,发展优质杂交稻,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推广专用棉和高品质棉品种种植;发展露地蔬菜,并利用设施发展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发展高档食用菌;优化柑橘品种结构,延长柑橘鲜果市场供应期;大力发展黑茶、黄茶、名优茶和出口茶。

(三)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区

包括衡阳市全市,娄底市、邵阳市、永州市、郴州市的部分县市区。域内水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是湖南省重要的粮食、蔬菜、油料、水果和中药材基地,主要作物包括水稻、蔬菜、油菜、茶叶、玉米、大豆、棉花、食用菌、水果和中药材等。十四五期间,充分挖掘丘岗、山地生产潜力,推进节水和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发展粮油、果蔬等优势农产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基地。稳定双季稻面积,发展优质晚稻;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在衡阳市等严格管控区实施棉花替代种植试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外销出口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区域性柑橘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对接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炎陵黄桃、阳光玫瑰葡萄等特色水果;大力发展优质红茶、名优绿茶和出口茶;建设标准化道地与特色中药材基地,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四)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脉山地农业区

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三市,长沙市、株洲市、娄底市、邵阳市、永州市、郴州市的部分县市区。域内以山地为主,山高坡陡,盆地串联,生物资源丰富,是湖南省重要的中药材、水果、茶叶和特色旱杂粮生产基地,主要作物包括水稻、蔬菜、茶叶、玉米、大豆、红薯、水果和中药材等。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品牌茶叶、特色水果、道地药材。建设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发展高档优质稻;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稳定大湘西地区的山坡地油菜播种面积;建设国家区域性柑橘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重点发展温州蜜柑、柑、猕猴桃、刺葡萄、杨梅等特色水果;大力发展名优绿茶、红茶、白茶和出口茶;建设中药材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因地制宜发展黄精、百合、枳壳、山银花等湘九味中药材。


第四章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聚焦七大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着力基础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优化品种结构与布局,不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恢复棉麻桑供给能力,促进菜果茶药特色化发展,推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水稻生产功能区3850万亩底线不突破。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植一季水稻。继续实施耕地轮作试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集中示范推广稻田酸性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深翻耕等集成技术模式,全面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狠抓农田提质改造,重点建设一批集中连片、高质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98万亩。

推进种业创新突破。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种业创新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适合机械化制种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稻米品质与抗性分子育种技术等种业关键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品种产业化速度、夯实湖南省杂交水稻育种能力及竞争力。加快推进岳麓山实验室建设,争创种业国家实验室。支持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卡脖子技术,开展生物种业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强化杂交水稻全球领先优势,加快攻克高效轻简制种和抗逆育种技术,开展第三代杂交稻、耐盐碱稻、高档优质稻、超级稻等新品种攻关,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要取得重大突破。高效运营省南繁科研育种园,高标准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种业产业园等种业发展关键项目。落实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和水平。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推进农艺农机融合。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水肥一体化、高效植保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机技术研究,抓紧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大豆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发,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推广一批绿色高效、农艺农机结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水稻、旱杂粮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加快研发丘陵山区机具和设施农业设备设施,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作业规范、农艺技术标准和机艺融合模式研究推广,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


专栏7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工程

1.粮食绿色高产行动。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推广高产、优质主导品种,提高主栽品种覆盖率,实现主栽品种优良化,着力抓好杂交稻、超级稻的推广应用,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推广以品种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确保粮食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建立20个绿色高产行动整建制推进县,推广一批绿色高效、农艺农机结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水稻、旱杂粮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2.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到202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150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5800万亩左右,每年开展早稻集中育秧1350万亩左右。

3.实施湘米产业工程和优质粮油工程。支持发展一企一片一种标准化基地,推广早专晚优稻油双优等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销联盟,支持互联网企业开发粮食加工企业和生产主体有效对接的大数据平台,实现粮食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引导规模型粮食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加工,实现好谷产好米,打造湘米品牌。

4.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在全省14个市州及78个重点县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种植模式、依靠科技提高产量、实施粮食品牌提升行动、发展社会化服务。高档优质稻面积和早稻加工专用稻、特色旱杂粮分别为1800万亩、750万亩、200万亩。

5.品种选育攻关工程。成立省级层面的高档优质稻和早稻加工专用新、特色旱杂粮品种选育协作攻关组,选育一批米质达到国标一等、综合性状优良的中晚稻新品种和适应作米粉等加工类型早稻新品种和特色旱杂粮品种。

6.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建设南繁科研育种基地3500亩以上,高效运营省南繁科研育种园(海南陵水)。以绥宁县、武冈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溆浦县、攸县、零陵区6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为重点,配套建设洪江市、会同县、芷江侗族自治县、资兴市、宁远县、隆回县6个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7.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行动。在玉米生产重点县市区,大力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一季大豆生产面积。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各地传统种植习惯,推广一批熟化、本地化种植模式。在新型主体发展较快的地方,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实施,在新型主体发展滞后的地方,着力发展以村组为单元的生产联合体组织实施。力争到2025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50万亩,同时适度发展幼龄果树套种大豆等模式。



第二节 提升油料综合产能


建设高标准油料生产基地。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高产油料示范县,进行宜机化改造,扩展中小型农机运用空间,加快补齐丘陵山区油料农机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加强耕地质量和农田灌排渠系建设,推进生产基地规模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轻简化、生产管理集成化、生产体系标准化、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地块相对集中、土地质量相对较好、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机械化作业、绿色稳产高产的现代化油料生产基地。发挥规模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地,促进加工产业增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选育与推广油料优新品种。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巩固油料资源普查、种质资源库建设,改扩建实验室,进行高标准核心试验基地建设、完善配套排灌设施建设。加大油料良种攻关,加快培育遴选一批三高两低油菜品种、高蛋白食用小花生、高油酸油用大花生等高产稳产、优质专用、多抗广适、适宜机收的新品种,加快功能型专用油菜品种和生育期符合双季稻区油菜生产需求的极早熟品种选育。制定颁布优质油料品种标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完善油菜亲本繁殖核心基地和特约杂交制种基地;加快花生提纯复壮,建立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实现优势产区油料良种全覆盖。

推进油料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加快研发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起垄、播种、植保和收获等农机,提高油料生产机械化水平。油菜生产重点推广油菜机械化联合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推广农用航空植保机等;油菜收割主推联合收割机;产后推广高效节能型烘干机。花生重点推广高垄防灾、单粒精播、高效施肥为核心的机械化技术。加强特色新装备示范推广,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培育一批油料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扶持一批代育代插、代耕代管、代收代储等全过程托管或多环节托管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油料生产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

推广油料高质量发展技术与模式。开展油料绿色高产高质高效行动,推广油料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油料绿色增产增效施肥技术、油料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油菜机械化高密度直播技术、花生高垄机种机收技术等,推进油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管理集成化。加快油菜全生育期利用、全价值链发掘、全产业链开发,拓展油菜菜用”“花用功能,打造一批以油菜花海为主题的农旅融合综合示范点。


专栏8 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1.油菜扩种行动。划好建好管好用好油菜生产保护区,确保1500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全部种上油菜;大力发展油稻轮作,推广一季稻+油菜、双季稻+油菜、一季稻+再生稻+油菜等模式,充分利用冬闲田、旱地和棉田种植油菜,大幅增加油菜播种面积。

2.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建设。示范推广三高两低油菜优新品种,以优质高产新品种为突破口,挖掘增产潜力,在油菜生产重点县市区持续开展标准化优质油菜示范片建设,推动全省油菜单产水平达到120公斤/亩左右。

3.油料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推进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加快农机装备智能化改造,实施高速精量联合播种、机械化移栽、绿色防控、高效低损智能化收获、高效节能烘干等农机装备再补贴。推广不同生态条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400万亩。

4.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提质工程。加强高油酸花生、优质食用小籽花生、芝麻、向日葵等特色品种培育与推广,大力推广绿色高产技术,示范推广小型机械,集成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第三节 稳定棉花生产规模


建设棉花生产保护区。100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立足湖南植棉的优异自然资源,引导棉区发展特色棉产业,建立优势区。开展棉花生产保护区配套建设,落实技术措施,提升棉田产能和抗灾保收能力,在严格管控区实施棉花替代种植试点,稳定全省棉花种植规模。

优化种植技术和模式。进一步优化棉田周年多熟种植模式,发挥棉花+”技术优势,挖掘棉田时空交叉和作物收益叠加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值。推广+”“+”“+”“+等轮作套作模式,重点推广+双直播和短季棉品种。充分利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棉花缓释肥技术,开展棉花催熟综合技术的探索。

提升棉花产品品质。加强抗病虫、耐高温、发育快、成铃吐絮集中的早熟品种选育,并加快培育长度、强度和细度相协调的优良品种。重点推广适合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方式的中早熟、抗病性强的品种。示范建设一批高质量棉花生产区,着力提升原棉质量,扩大中高端品质棉花的有效供给。加快推广节水、节肥、节药及替代化学投入品的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和装备,开发棉田水肥药一体化喷灌智能化管理技术和装备。

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快研制适应内地小规模棉田的直播、耕作及小型采摘设备,实现从播种、管理到采收的全过程轻简化、机械化管理。集中突破棉花机械化轻简化关键技术。加快推进植棉全程机械化涉及的播种、管理、采收3个关键环节的技术。加快推进高度集成适宜机采棉品种的轻简栽培技术,优化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


专栏9 棉花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1.品种选育工程。加快选育推广一批纤维长度、强度、整齐度和成熟期相协调的优良棉花品种,鼓励发展长绒棉等高品质棉花种植,扩大优质棉花有效供给,提升棉花产需适配性。

2.棉田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强化100万亩棉田基本建设工程,完善棉田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棉田改造力度,把棉田改造纳入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支持范围;加快棉田机耕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3.机械化提升工程。提升旋耕、起垄、施肥、播种一体化技术,机械中耕除草、机械打顶、无人机应用等田间机械管理技术、肥料调控、化学调控等技术。优化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


第四节 促进菜果茶药特色化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以设施蔬菜、露地蔬菜、水生蔬菜、高山蔬菜和食用菌为重点,发展品种多样、品质良好和区域适宜的产品,逐步形成品种丰富、上市供应均衡、区域特色鲜明的蔬菜生产布局。以柑橘为重点,统筹兼顾梨、桃、葡萄、猕猴桃、杨梅等特色水果,调整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早熟、晚熟水果品种比例,稳步提升鲜果周年均衡供应水平。实施茶园提质工程,抓好低产老茶园品改,调整早中晚茶树品种结构,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强化中药材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推进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规模化发展。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地方特色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繁殖更新、鉴定评价、保存保护和创制利用工作。建好湖南蔬菜、水果、茶叶、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圃,加快地方良种提纯复壮、品种选育、种质繁殖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快建设作物种质资源交流与利用平台,开展种质资源共享服务。

提升质量效益。持续开展菜果茶药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集成创新推广应用绿色、轻简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模式,提高其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药残留检测监管力度,严格管控上市农产品常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建立健全菜果茶药生产全链条管理制度,构建从种植环节到流通全产业链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菜果茶药知名品牌。


专栏10 菜果茶药培优工程

1.城镇保供蔬菜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完善基地内的沟渠路、排灌水、水肥药一体化设施等,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抗风险能力,在14个市州城市近郊区,提质改扩建城镇保供专业蔬菜基地20万亩;重点在永州、郴州、衡阳3市建设湘江源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00万亩。供粤港澳设施蔬菜基地20万亩。

2.柑橘良繁、品改和标准果园建设工程提质改造湖南省柑橘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中心,加大与国家柑橘无病毒原种苗培育基地的合作共建和信息共享。升级种质资源库,建设湖南柑橘种业创新中心,构建省级龙头+区域性良繁基地+县级苗圃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完善优势县柑橘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按照标准果园建设要求,完善水肥一体化、统防统治、产地商品化处理与冷藏设施、田间地头市场和园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一批精品柑橘生产基地。全省重点建设10个柑橘品改示范县,100个以上柑橘品改示范片和时鲜水果标准园。

3.茶园提质工程。改扩建现有的国家级茶叶良种繁育基地提升产能;在全省茶叶优势区域提质改造11个良种繁育基地,确保全省茶树品种更新换代。以全省茶叶优势区域县、重点县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全力改造80万亩低产茶园,重点改造20世纪80年代前种植群体品种的老茶园和因管理不善、采摘不合理导致的茶树未老先衰的茶园。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建设优质茶园,促进全省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4.湘产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支持建设3个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5个省级中药材迁地保护标本园、2个离体标本及种质资源库和湘九味品种资源库;支持1个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10个特色及珍稀中药材的种质繁育基地建设;开展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结合湘九味品种培育,按国家规划重点支持建设20个特色中药材基地。


第五节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按照高产、优质、经济、环保施肥理念,以控制化肥使用总量、提高化肥利用率为重点,以精准施肥、调优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为路径,围绕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和施用新机具,集成示范推广三新技术模式,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着力培育施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氮肥用量定额指标,推进施肥精准化、轻简化,智能化、专业化,逐步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深入推进化学农药减量行动,大力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以区域为单元、作物为主线的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模式。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药减量行动,培育壮大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防治服务面积万亩以上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全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绿色防控水平,强化技术集成应用,以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和柑橘、茶叶、蔬菜、棉花及大面特色经济作物为重点,围绕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开展绿色防控集成试验示范。加快施药机械更新换代和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应用。

强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集成推广一批秸秆收、储、运、用县域典型模式,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以肥料化为重点,积极开展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打造深翻还田、秸秆青黄贮、颗粒饲料喂养、打捆作燃料等典型示范样板。持续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继续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储运服务体系。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和农膜回收处置工作,构建加厚地膜推广应用与地膜回收激励挂钩机制,加快可降解农膜推广应用。

推进节水增产增效。抓好适水种植,优化种植制度和作物结构,根据水资源禀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以水定地、量水生产、适水种植,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加快推广节水品种、抗旱保水、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围绕蓄水、保墒、集雨、节灌、抗旱五大环节,全面提升农业抗旱能力和旱区生产力。推进精准灌溉与施肥,建立与高效节水灌溉相适应的节灌高效种植模式,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指导农民因墒因苗科学灌溉、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第六节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定量化、精细化水平,定期发布气象区域预测季报和年度气象信息回顾,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发展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加强种植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种植业气象服务,提升种植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支持与服务。深入开展农业灾害普查工作,健全农业自然灾害快速响应机制,分作物、分灾种制定完善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推进农业灾害综合治理,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强化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的组织、物资、技术等保障。加强农业防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生产自救能力。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推动植保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稻谷、大豆、玉米、油菜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农业保险保价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提升农业保险保障能力。

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特别加强对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病虫监测工作,科学有效控制油菜、蔬菜、水果、棉花病虫害发生。适时开展应急防治,推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努力减轻病虫危害。强化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服务指导,及时发布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要点,积极引导组织开展除化学防治以外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加强安全用药、防治技术和药械维修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第七节 提高全产业链发展质量

推动规模化经营。引导和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参与规模化经营,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服务队伍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种植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推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抱团发展。加快发展服务规模经营,扶持培育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施统配、农机服务等种植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种植业生产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促进产业化开发。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在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以及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建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农产品加工园和返乡入乡创业园等平台,鼓励企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建立专属农产品原料基地,发展仓储物流、电子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提升园区集聚效应,着力打造粮食、果蔬、油料、茶叶、中药材等一批千亿产业集群。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采摘、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园、康养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

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的示范应用,积极推进农作物种植遥感监测、智能节水灌溉、农机定位耕种、病虫害监测预警等精准化作业在湖南粮油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特色果蔬茶等园艺生产基地的应用,提升种植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卫星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抽样调查相衔接,及时快速准确调度农作物苗情长势、土壤墒情、实情和病虫情,提高农情调度、生产指导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建立智慧型农机综合服务云平台,促进农机租赁、农机作业需求与监控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实现农机实时监控与管理一站式在线服务。

强化市场化运营。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重要枢纽。稳步推进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创新销售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结合数字农业试点,加强优质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进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数字化转型;健全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服务机制,引导各类主体根据市场需求,精准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分利用各类对外开放平台,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推进农药安全化应用。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支持引导农药企业研发、生产低毒、低风险、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强化科学用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开展农药产销用信息监测,及时掌握农药产销用动态,对重大供需缺口、价格异常波动作出预测预警。开展农药安全风险监测,重点监测农药使用过程作物药害、人畜中毒、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等风险,建立农药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和报告制度。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不断提升农药质量,防止假劣农药坑农害农。加快农药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强化农药行政审批、质量追溯、市场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各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工作重点突破协同推进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调的工作格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种植业发展在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推进种植业发展的工作合力;明确规划实施的年度任务和工作台账,跟踪规划各项任务落实。深入宣传全省种植业发展思路和理念,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优化政策保障

在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支农富农政策的前提下,按照省人大十四五期间十条百规的立法工作计划,坚持问题导向,加快促进种植业发展立法工作,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制定促进种植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保障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现代种植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主体种植成本,根据各重点工作特点,采取财政补助、项目扶持等形式,建立健全有效的财政支持机制。完善财政激励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种植业领域。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

第三节 强化耕地保护

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两个耕地占补平衡,全程监管新增耕地开发,严格项目用地审查,切实强化耕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引导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要坚持耕地利用优先序,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第四节 强化科技支撑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强种植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农机、种业等领域科技人才引进工作。深入实施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行动。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实完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加强培育种植业领域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加强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技能与素质水平。

第五节 健全法治保障

建立健全种植业发展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加强对农药、化肥、植物检疫、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充实人员,落实经费,加大培训,改善执法装备条件,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和执法力度,增强各级干部法治观念,提升生产主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第六节 广泛宣传引导

做好规划解读与宣传,充分调动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农民群众等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挖掘地方种植业发展经验,加强对外宣传与引导,及时解读创新案例、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关注。强化项目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考评办法,定期开展重点项目实施进度监测,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取得实效。


相关链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征求《“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征求《“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解读

         《“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征集结果公开

相关阅读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湖南省种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869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