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惠农兴产业,富民兴村促和谐
云南省科协服务三农的五大举措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是科协组织服务三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重要举措。2006年,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采取以点带面、榜样示范、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全国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
云南省科协服务“三农”的五大举措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是科协组织服务“三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重要举措。2006年,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采取“以点带面、榜样示范、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全国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进行表彰奖励。2007年,云南省科协、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云南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6年来,经各级科协、财政部门评审推荐,我省共实施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579个,其中有33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9个科普示范基地、4支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123 名农村科普带头人荣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9675万元。在520个村实施了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省财政补助项目资金2600万元。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近80余万户,使每户增收3218元;推广新品种632多个、新技术514项;开展技术培训5000 多次、培训人数40多万人次。项目成为我省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面旗帜,成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手段。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科协组织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我省现已成立6222个农技协,拥有会员65万人,涉及专业达30多个,涵盖了技术交流研讨型、技术生产服务型、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合作社联合运行等多种形式。广大农技协通过会员之间的传、帮、带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使先进的适用技术直接有效进入了千家万户。农技协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成立及壮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品牌农业的形成,提升了地方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我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是科协组织面向“三农”开展科普服务的重要力量。1984年省科协成立了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至今我省各级科协共建立了30多支工作队。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围绕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局,利用先后配备的29辆科普大篷车,深入开展“科普大篷车边疆万里行”活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开展“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因地制宜开展示范创建、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传播到了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被少数民族地区誉为“高原科普轻骑兵”。
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是科协组织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创办于1991年的省农函大,以服务“三农”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办学宗旨,是一支传播先进实用技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重要力量,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农村实用函授学校。目前全省16个州、市全部建立了分校, 123个县(市、区)建立了分校和辅导站,1273个乡(镇)建立了辅导站和办学点,8069个村委会开设了教学班。建立了一支1760多人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和2070人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从省到州(市)到县(市)到乡(镇)到村的四级办学网络。六年来,在全省招生一年制学员116万人,所培养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智力支撑。已结业的学员中,涌现出了大批生产技术骨干、致富能手和带头人。这些致富能手遍及全省各地,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科普富民兴边”示范是科协服务“三农”工作的新品牌。2009年,为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落实《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省科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科普兴边富民示范村”试点工作。2011年3月,中国科协启动实施了全国“科普富民兴边”试点工作,我省的腾冲县、孟连县被确定为全国“科普富民兴边”试点单位。省科协先后在8个州市选择了11个县市作为我省“科普富民兴边”试点。试点以提高边境群众科学素质为重点,以富民兴边为目的,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思想观念转变、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构建科普工作长效机制、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在开发双语科普资料、开展双语科普宣传、举办“寺院科普”活动、开展境内外互动科普、科普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进入多方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昆明市科协服务“三农”的三个抓手
提升科学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的农函大。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昆明市分校设立于昆明市科协。农函大昆明市分校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普及和推广实用技术,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为目的,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摇篮。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建立了分校辅导站,330多个乡、镇建立了办学点,有专(兼)职教师302人,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221人,形成了上下连贯、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覆盖全市的农函大培训网络。自91年至今农函大昆明分校已累计培训学员24万余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具有一技之长的大批科技明白人,为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及农村失地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培养农村乡土人才的农职称评定。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举措。到2012年9月为止昆明市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共进行了十四届,全市共评定农民高级技师209人,中级技师994人,助理技师、技术员13902人,涉及农作、园艺、畜牧、兽医、农机、水产、农经、茶道、农村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并代为我省其他地、州(市)评定高级农之称10人。通过农职称评定和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养,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不同专业领域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在我市农村已逐步培育起一支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扎根农村沃土的乡土人才队伍。
引领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农技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广大农民由分散经营走向联合发展道路的引领者。自88年昆明市科协指导扶持农技协的发展工作以来,使农技协切实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强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惠及广大会员及农户,真正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同时促进了农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推进了农村流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我市农村经济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立农技协331个,会员49687人,辐射和带动农户158600户。有23家农技协、7家科普示范基地、9名科普带头人荣获全国家“科普惠农计划兴村计划”项目表彰;有31个村委会荣获云南省“科普惠农计划兴村计划”表彰。农技协的发展改变了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单打独斗”的局面,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进程, 全市已形成“建一个基地、兴一个农技协、带动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