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强化土壤墒情监测 促进农业增效
一、基本情况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属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农业部定点扶贫县。全县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6万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2780元;耕地面积46.68万亩,其中水田26.50万亩,旱土20.18万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度,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降水主要发生在春末至秋初,集中在4、5、6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洪涝灾害年年发生,但7、8、9三个月降雨量少,仅为全年降水量18%左右,加上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容易发生旱灾。
2010年,在省、州土肥站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国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我站举全站之力,把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的重中之中,责任到人,任务分解到点,针对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使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适时到位。同时,及时发布墒情信息,把农作物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尤其是因旱灾缺水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受到老百姓称赞。据初步统计,由于采取了土壤墒情监测措施,及时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和防灾防旱,全年各类农作物因灾累计减少损失307.5万元,直接帮助农民增收538.1万元。
二、重大意义
(一)是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的前提
龙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崎岖是这里基本的地貌特征。境内由石灰岩发育的土壤面积有224.4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4.44%,石灰岩母质发育的旱土13.41万亩,占全县旱地总面积的66.65%。岩溶山区地面坡度大、植被状况差,山体漏水,使耕地处于雨停即旱的状态,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历年旱灾十分严重。据统计建国以来旱灾发生面积 2671.6万亩,排各类自然灾害第1位;旱灾成灾面积1792.5万亩,排各类自然灾害第2位;因旱造成粮食减产134200万kg;排各类自然灾害1位。2009年,全县旱灾面积45.3 万亩,农作物减产16508万kg,直接经济损失 5621万元。因此,在龙山县这种典型的旱作农业与旱灾严重区域,迫切需要旱作节水农业及其土壤墒情监测技术的支撑。
(二)是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土壤肥力4大要素中,水状况是引起肥、气、热变化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势既是土壤肥力协调的基础,又是作物正常生长、丰产丰收的前提。改善土壤水状况主要技术措施一是排水,二是灌水,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排水和灌水,这就需要掌握土壤墒情,然后根据作物的需水来管水。由此可以看出,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水要求进行田间排灌,是农业技术体系和生产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但在传统农田灌溉中,往往凭经验进行,或灌起水来宁多匆少,既不利作物生长,又浪费水资源。
(三)是旱作农业继续发展的需要
至2008年,全县共有耕地46.68万亩,其中旱地20.18万亩,占43.22%。此外,有果茶园10.95万亩,人工牧草地3.24万亩。种养业共计用地39.96万亩,其中用于旱作、果茶、人工牧草生产的土地26.72万亩,占种养业用地的66.87%。在这些旱作土地中,有水浇地 2.53万亩,只占 9.47%,绝大多数处于雨养状态。本世纪以来,百合、烤烟等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分别达到5万亩、7.5万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风调雨顺年份,旱作丰产丰收,一有干旱就不同程度减产减收。实践证明,百合、烤烟、柑桔等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条件下,比雨养状态要增产15~40%。因此,只要有水可灌,根据旱情和土壤墒情适时补灌,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根据土壤墒情进行灌溉,是旱作生产最有发展技术措施。
(四)是土肥水技术推广深化的重要环节
在农业技术特别是土肥水技术推广中,以适时、准确最为重要,但是旱灾发生具有隐蔽性和不可知性,既不易引起人们知晓,又往往被人忽视。每当旱灾发生的信息传出,实际在实地已经成灾,此时采取相关技术和补救措施,多为时已晚。旱灾不是不可避免的,但火候掌握不准,也是难以抗拒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从旱灾始发到成灾和有关部门采取补救的时候,中间缺少了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土壤墒情,只有适时掌握了土壤墒情,才能及时地采取节水抗旱措施,消除或降低旱灾损失。龙山县今年首次进行土壤墒情监测,掌握部分作物、土壤墒情及时,在指导节水抗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初步结果
全县共建立监测点12个,进行土壤墒情动态监测,土种为红灰土、马肝土,监测面积为15亩。同时还建立了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库,将各监测点的调查数据、分析数据、降水量等输入计算机(数据表格用excel.文字用word)。全年共编写了土壤墒情监测信息32期。通过实时监测,掌握了2010年我县土壤墒情变化规律是:4—6月为增墒期,0-20cm土壤含水量达到20 %,40-60cm土壤含水量达到30%;进入7月,含水量开始下降,8—9月份20—40cm含水量降至18%以下;9月下旬后,又进入增墒期,土壤含水量超过20%。由此,在7、8、9月3个月要特别加强防旱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年初我局将土壤墒情监测及信息报送纳入重要农情信息内容之一。农业局成立了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局长江邦红任组长,副局长张兴全、刘志辉任副组长,土肥站、推广中心、经作站、植保站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肥站,土肥站长田小华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土肥站把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纳入全年工作重点,明确了以副站长刘兵牵头抓,彭淑兰等3人具体抓的工作责任制。
(二)合理布局,科学选点
按照土壤野外剖面调查结合主要农作物分布情况,土壤墒情监测工作人员,精心分析,科学布点,分别在里耶镇、召市镇、红岩镇、洗车镇、茨岩塘镇、华塘街道等共8个乡镇(街道)设立8个墒情监测点。并针对烤烟、蔬菜、百合、柑橘4个产业,在里耶八面山、洛塔乡、洗洛乡、大安乡增设4个墒情监测点,围绕现代农业,形成了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监测点纵到边,横到点的全覆盖。每个监测点设立对照与节水2个处理,科学反映本辖区范围内土壤墒情变化情况。
(三)认真监测,数据准确
3月开始,工作人员每月9日、24日按时开展土壤墒情监测,监测点面广线长,为了掌握第一手准确数据,工作人员克服了没有专车和恶劣天气的影响,往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年以来,负责土壤墒情监测的几个技术人员严肃认真地开展工作,在旱情严重的7、8、9三个月,增加监测8次,做到每5天1次。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既单调又枯燥,但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及自己肩负的责任,没有叫苦叫累,全年累计按时准确的收集了12个监测点的1500多个数据;以准确的数据向组织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及时汇报,快速发布
监测点的数据收集上来后,立即汇总,编写土壤墒情监测报告和信息简报,并及时报送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审查后的数据及信息简报每月10日、25日上传给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网和省土肥站。截止目前已编写土壤墒情监测信息28期,上报部省土壤墒情监测报告12期,下发至各行政村土壤墒情信息3000份。尤其在今年8月5日测得土壤墒情等级为中旱时,结合我县气象部门的高温橙色预报,土壤墒情信息作为科学依据,被分管农业副县长批示采用,为指导全县抗旱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好评。
(五)加大投入,保障资金
农业局计划每年安排3万元资金专一用于该项工作,做到专款专人专用,确保土壤墒情监测工作落到实处。
(六)严格考核,强化责任
按照年初分工,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半年对土壤墒情工作进行一次专项督查,从出勤、数据准确性、监测报告和信息实效性、信息入户率等几个方面进行检查,年终进行一次评比,强化责任。
五、今后打算
我县今年已经布置土壤墒情监测点12个,为我县土肥水技术推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明年,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一是增设监测点,选择主要旱作区,旱作品种和主要土壤种类,增加监测点8个,使土壤墒情监测点总数达到20个。二是在固定现有监测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三是广泛开展宣传。通过写标语、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等手段,广泛开展土壤墒情监测重大意义的宣传,进一步争取社会的认可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四是搞好信息发布。在2010年的基础上,使土壤信息发布更加准确及时。五是加强成果应用。土壤墒情监测结果具有及强的时效性,往往5天、7天便已过时,我们计划研究在1~2天内就能周知社会的方法,使成果得到迅速应用。同时立足严重缺水和大旱的应对措施。六是加强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利用电脑及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基础,搞好龙山县土壤墒情信息网络建设。改进设备、优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