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三项举措助推养殖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和涉农项目的实施,养殖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汨罗市通过完善基层防疫体系建设、规范项目实施、创新养殖模式,有力推进了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合理设置机构。全市共设置28个乡镇动物防疫站,公开招聘专职动物防疫员89人。2008年组建村级防疫员队伍,录用村级动物防疫员410人,进一步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
完善基础建设。2011年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已全面完成,全市28个乡镇动物防疫站基础建设得到了完善和健全,新建和改扩建站房28处。站房配备有“五室”,即化验室、冷藏室、防疫室、值班室、学习培训室。统一购置冷链、检测、诊疗仪器设备和办公、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设备。
保障经费投入。近年来,该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逐年增多,专职动物防疫员待遇也逐年提高。为切实提高人员待遇和工作积极性,从今年开始专职动物防疫员待遇在原有基础上,人均增加经费6000元作为绩效工资。
加强学习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人员培训,进一步更新知识,创新培训模式,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2012年培训基层技术员850人次,培训养殖生产者6000多人次。
通过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免疫、消毒、监测、无害化处理、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率达95%以上,畜禽死亡数量逐年减少,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养殖业抗疫病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二、规范养殖业项目实施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以市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为组长,发改、畜牧、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成立项目技术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培训、技术指导、质量监管等工作。三是落实项目建设责任。采取领导干部负总责、技术人员定点、目标任务到人、绩效考核挂钩等办法,将项目建设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制定实施方案。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基础数据和资料,充分听取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投资计划,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建设的内容、规模和标准,项目建设申报条件、项目建设申报程序、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资金的拨付方式等,通过制定详细的方案,为项目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和指导。
强化主体责任。作为补助奖励型项目,下发文件规范养殖场选址,就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工程质量、实施进度、完成时间、自筹资金、规范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签订项目合同书,强化建设者主体责任。同时,对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建立百分制考核制度,对各项建设内容与规模、工程质量、自筹资金到位情况等指标,实行量化评分,并与补助奖励资金挂钩,确保建设项目整体效果。
严格项目验收。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与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建设中,项目户(场)确认环节,采取抽签分组、三人进栏点数、集体评审入围并公开公示的方式确定;项目实施验收环节,严格验收标准,严把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关。在验收中,有下列情况的,实行一票否决:防疫条件不达标的;粪污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整改不达标的;使用违禁药品、添加剂和不合格饲料的。
规范资金管理。按上级要求,不断完善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做到专户专账、手续完备、管理规范。同时规范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一是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程序和权限审批;二是规范资金支出行为,资金拨付通过银行转帐,严禁现金支付。对于实行财务报帐制的项目资金,严格报帐手续,规范报帐程序;三是完善资金支付方式,对于养殖户补助资金,通过银行“一卡通”发放。
三、不断创新养殖业发展模式
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模式。以“政府引导、部门推介、农户自愿”的方式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养殖模式。已有正大、广安、佳和等大型养殖企业在该市桃林、新塘、范家园、白塘、古仑、汨罗镇等乡镇与多家农户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公司提供种苗、饲料、技术并负责生猪销售,农户提供场地栏舍,负责养殖,并收取一定的佣金,效益好的话,还可以参与企业年终分红,这样有效减少了养殖风险,降低了饲养成本。目前,这一养殖模式来势看好,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占全市出栏量的20%左右,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推进了产销一体化,生猪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建立生态养殖模式。环境污染是养殖生产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汨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养殖业必须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行环保生态养殖。该市把这种模式作为生产发展的重点来抓,采取一些措施:严格养殖场选址,规范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畜牧水产业生产。以养猪为例,开发养鱼、养禽及种养结合生态农业,促进循环利用。如佳和公司在该市古仑乡建立大型生态农庄,以养猪为主,开发沼气、苗木、蔬菜、药材、休闲垂钓等。如黄柏镇猪场,利用沼气发电、发展林业等。又如黄市乡关山水库猪场以生猪养殖为主,利用水库养鱼,同时发展水禽养殖、休闲垂钓等。通过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努力做到养殖业生产零污染、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