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合作项目赴越考察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关于开展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治理技术合作协议》,按照2013年度工作方案,应越方邀请,5月13日-18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6人赴越南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访问和技术交流。考察团先后访问了越南北中部(第四区)植保中心、义安省植保中心、越南北部植保中心、兴安省植保中心和越南植保局等单位,分别从省、区域中心和全国三个层次了解了越南农业生态区划和水稻生产概况,重点关注了以水稻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了解了越南植保机构的日常职责、重点工作和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情况,实地勘察了中方捐赠的自动虫情测报灯等监测工具应用情况,并广泛交流常规测报技术和信息化高新技术在病虫监测治理方面的应用,并就拓展合作领域、加深合作内容、改善合作方式进行了探索讨论。
一、越南农业生态区划和水稻生产概况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为邻,西和老挝、柬埔寨交界,面积约3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934.5346万ha,总人口8600万人。越南地形南北狭长,纬度横跨N8°30′-N23°30′,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全长1650 km。据越方介绍和相关文献报道,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可将越南农业划分为7个农业生态区,由北向南分别为红河平原(11个省市)、北部丘陵山区(14个省市)、中北部地区(6个省市)、中部沿海地区(14个省市)、西原地区(5个省市)、东南部(6个省市)和九龙江平原(13个省市)。
越南水稻种植分冬春季、夏秋季和晚季,三种种植模式在7个生态区基本都有分布,但区域间差异明显。其中,冬春季水稻种植面积309.68万ha,主要分布在九龙江平原,占全国冬春季水稻面积的50.6%;其次是红河平原,占全国冬春季水稻面积的18.3%;其他地区所占比例较小,北部丘陵山区、中北部和中部沿海地区分别占全国冬春季水稻种植面积的7%-8%,西原、东南部地区分别占2.5%。夏秋季水稻种植面积258.95万ha,主要集中在九龙江平原,占全国夏秋季水稻面积的83.1%;其次是中北部、中部沿海地区,分别占全国夏秋季水稻面积的6.5%左右;其他地区所占比例小,东南部地区占4.4%,西原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晚季水稻种植面积196.91万ha,主要分布在红河平原、北部丘陵山区和九龙江平原,分别占全国晚季水稻面积的29.4%、21.8%和19.1%,其他4个生态区分别占6.2%-9.4%。
越南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为近年引入的新品种,且以中国品种为主,其中常规稻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55%,杂交稻占30%-40%,而越南本地当家种仅占10%。越南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许多新品种从中国引进;南部地区属热带气候,主要种植国际水稻所品种。根据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和主栽水稻品种的不同,水稻播种、生长发育和收获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可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种植区域,其中,北部水稻种植区包括红河平原、北部丘陵山区2个农业生态区,中部水稻种植区包括中北部地区、中部沿海地区2个农业生态区,南部水稻种植区包括西原地区、东南部地区和九龙江平原3个农业生态区。
二、近年来越南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
(一)概况
越南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蓟马、蝽象、穗螨、稻瘿蚊、稻瘟病、纹枯病、根结线虫病、(南方)黑条矮缩病、黄叶矮缩病、齿叶矮缩病等。根据重点病虫害发生种类和时期的不同,以承天顺化省—广南省、岘港市为界,分为北部、南部2个发生区。
北部发生区,稻飞虱主要在冬春季水稻中熟品种和晚季水稻中晚熟品种上为害,为害盛期分别为4-5月和8-9月;稻纵卷叶螟主要于2-3月在冬春季水稻中熟品种上为害;三化螟主要于5-6月在冬春季水稻晚熟品种上为害;穗螨、蝽象和纹枯病主要在7-8月份为害夏秋季水稻和晚季水稻早熟品种;稻叶瘟和穗颈瘟主要为害冬春季早、中熟品种,为害盛期分别为2-3月和4月。
南部发生区,稻飞虱主要在冬春季水稻中熟品种和晚季水稻中熟品种上为害,为害盛期分别为4-5月和9-10月(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主要在冬春季水稻中熟品种和秋冬季水稻上为害,为害盛期分别为3月和9月;三化螟主要在冬春季水稻中熟品种和晚季水稻扬花阶段为害,为害盛期分别为5月和10-11月;蝽象主要于3-4月在冬春季水稻中熟品种上为害;稻瘿蚊主要于11月在晚季水稻上为害;稻瘟病主要在冬春季水稻中熟品种和夏秋季水稻中熟品种上为害,为害盛期分别为3月和9月;稻纹枯病在冬春季水稻中熟品种、夏秋季水稻中熟品种、夏秋季和晚季水稻上均有为害,为害盛期分别为5月、7月、9月和11月;根结线虫病于11月主要为害晚季水稻。
(二)越南水稻迁飞性害虫及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
1. 褐飞虱
从越南水稻褐飞虱年度发生面积的走势来看,在2003-2012年的近10年内,年度发生差异大,发生曲线呈明显峰谷型。2003-2005年,南、北两大发生区的发生面积都接近或低于10万ha,处于谷底区。南部发生区发生面积自2006年起开始呈倍数增长、进入峰区;2008年达到峰值,接近70万ha;自2009年起开始缓慢回落,2012年减少到20万ha左右。北部发生区发生面积的峰型变化更为剧烈,2006-2008年年发生面积为10-20万ha,仍处于谷期;2009年倍增到35万ha以上,突然进入峰期;2010年上升到接近80万ha,达到峰值;但2011年又剧减为25万ha,迅速跌回谷期,2012年略有上升、为35万ha。
年度内各世代发生情况,以越南北部发生区为例,常年褐飞虱发生7代,但2011年和2012年出现第8代为害,初步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温度偏高所致。每个世代发生盛期一般持续10天左右,危害最重的世代分别是第2、3代发生盛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初、5月下旬至6月初)和第6、7代发生盛期(分别为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中下旬)。
比较2003-2012年各年度间各世代发生盛期,越南北部稻飞虱年度发生面积的大小与当年稻飞虱发生期的早晚紧密相关,且呈现发生期越早、最终发生面积越大的特点。年发生面积达到80万ha以上的2010年,为害最重的第2、3代发生盛期分别为4月10-20日、5月8-18日,比其他常规发生年份提前15天;年发生面积为35万ha的2009年,第 2、3代发生盛期分别为4月18-28日、5月15-25日,比其他常规年份提前7天;且这种发生期越早、发生越重的规律体现在全年各代次的发生期上。
2.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越南白背飞虱年度发生趋势与褐飞虱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同一年度内,各季水稻从孕穗开始,白背飞虱虫量逐渐减少,褐飞虱虫量逐渐增加;而灰飞虱发生量总是维持在较低水平。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越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首先于2009年6月在义安省发现,并于当年在北部地区12个省的夏秋季和晚季水稻上暴发,受害面积27719ha、严重受害面积46ha、失收面积13608ha,合计发生面积41373ha。
2010年发生面积更大,且冬春季水稻受害重于晚季水稻,但造成严重损失的失收面积大大减少,其中冬春季水稻受害面积28523ha、严重受害面积754ha、失收面积4ha,晚季水稻受害面积14673ha、严重受害面积930ha、失收面积0.3ha,合计发生面积44884.3ha。
随后2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剧减,2011年冬春季和晚季水稻上合计发生面积1442.3ha,2012年发生面积不足500ha。
2013年越南北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轻,访问地之一兴安省冬春季水稻上发生面积18ha,孕穗期平均病株率0.5%-1%,最高病株率3%-5%。
4.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的年度发生趋势在南、北部2个发生区之间差异较大。整体来看,南部发生区2003-2012年度发生面积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年度间变化波动不大,基本稳定在20万ha左右,最高值(2003年)不足30万ha,最低值(2012年)为10万ha。北部发生区总体发生水平大大超过南部发生区,且年度间发生面积差异大,其中最低值(2005年)不足40万ha,2004、2011年为40-50万ha,2006、2007、2012年为60万ha左右,2003、2009年为80万ha左右,2008年为110多万ha,2010年为最高值、达150多万ha。
(三)田间实地考察情况
本次考察中发现,当前越南中北部(义安省)水稻大部为黄熟期,大约有1/10已经收获,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各个虫态在田间均未见发生。河内市周边及兴安省水稻大部为齐穗期,在兴安省局地调查稻飞虱百丛虫量在50头以下,稻纵卷叶螟鲜见发生,三化螟导致的白穗率约2%。
三、越南植保机构设置和职能
越南植保机构是农业部直属管理的行政机构,农业部设植保总局,下设北部、中北部、中部和南部四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管辖区域内各省中心。本次考察访问了北部和中北部2个区域分中心,以及辖区内的兴安省和义安省2个省中心,区域分中心和省中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大体一致,可分为行政部门、技术研究部门和推广部门三大类,一般有主任1名,副主任2-3名,技术干部15-30名。
各级植保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履行职责,大体可分为六大类:一是监测预报农业(包括林业)有害生物和天敌发生动态和趋势,并为当地农业行政部门防治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开展防治技术研究,重点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技术,尤其是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并可直接繁育天敌、建立防治示范区进行推广;三是对农民进行技术宣传和培训;四是进行植保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划与建设;五是监控农业有害及有益生物种类,并对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执法检查和控制;六是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总体来看,越南植保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均贯彻综合防治理念,主要有三大举措,一是提倡“三增三减”,即增产量、增质量、增经济效益,减少农药、化肥、种子使用量;二是推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三是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具体措施包括选育抗病品种,平衡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保护自然天敌,人工繁育释放天敌、限制农药用量,经常清理、清除病源区田间植株,禁止疫区植株及产品留种和转运,加强监控检查、及早发现疫害,并采取感染地区隔离、拔除病株等措施彻底控制疫情蔓延。
四、中越合作项目开展情况
按照合作协议和年度工作方案,越南植保总局和我国全国农技中心自2010年起以双方互访、设置合作监测点、邮件联系等形式开展田间病虫害考察、监测技术与专用设备使用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病虫信息互通等多方面合作,初步明确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及其传播病毒病的相关性,并以此为依据初步建立了以境外虫(毒)源为主要依据之一的跨年度和关键期预测预报模式。
从本次访问和实地考察的情况看,越方植保机构和监测点对该合作项目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合作任务,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非常珍惜学习先进监测预报技术的机会,对中方援赠的自动虫情测报灯等专用工具小心使用、悉心维护,尽管在交流沟通方面有一定的障碍,但基本能保证数据信息的正常交流;同时,中方也能集中资金、人员和科研技术力量,高效运作,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关于持续开展合作的建议
此次越南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合作项目考察活动,内容丰富,交流充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双方水稻迁飞性害虫及其传播病毒病的监测预报技术发展,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广泛深入的技术培训
在与越方省级植保中心、区域分中心及植保总局各级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越方同行对病虫监测预警先进技术的渴求,从水稻迁飞性害虫到其他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从测报灯下虫体种类的鉴别到GIS技术、信息化技术在测报中的应用,从病虫调查方法的探究到测报标准的建立等方面,考察团认为,我方可在保障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合作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其他相关测报技术,组织相关专家对越方技术人员加强培训,以建立更加专业的国际合作团队。
(二)提高测报专业工具的国际化程度
据义安、兴安省监测点反映,自动虫情测报灯存在转盘不到位、不能与落虫口准确对接,导致虫体逃逸的现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快速检测试剂盒没有英文说明书,且在田间发病较轻的情况下缺乏相应的实体阳性对照(病株或带毒虫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田间调查和室内检测的顺利进行,数据信息积累受到影响。另外,我方考察团也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越南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自动虫情测报灯防雨罩面积较小,容易导致雨控感应器自动关灯,对随雨迁徙的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的系统监测不利,应该根据当地的特殊气候扩装防御罩外延。因此,建议国内相关厂家及科研单位提高测报专业工具的国际化程度,逐步建立国际售后服务体系,提供英文(越文更好)使用维护说明,以适应当地的使用需求。
(三)为越方建立现代化监测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越方已有自主建立以自动虫情测报灯为先导的监测网络的意愿,并且对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等现代化植保设备表现出浓厚兴趣。建议中方组织国内相关设备生产企业与越方进行前期沟通和市场调研,并可从技术路线上帮助越方规划构建病虫害监测网络,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细致的境外虫源信息,促进迁飞规律的研究,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
考察团成员:关瑞峰、陈应志、曾娟、吕荣华、辛德育、王标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