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刊之七 2014年第31期
鼎城区坚持四轮驱动创建综合监管示范县
常德市鼎城区坚持“机制”、“保障”、“制度”、“措施”四轮驱动,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示范县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推行“三大机制”,促属地责任落实。推行政府负责制,区政府出台创建方案,明确各乡镇和区直部门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形成了区乡政府分级负责、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推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区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绩效评估内容;区农业局实行班子成员联片督导、监管股巡回指导,细化分解各乡镇创建任务,实施月调度、季讲评和年度考核。推行责任追究制,定期对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督促检查,对因规定动作不落实、监管缺位导致出现责任事故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强化“四大保障”,促监管能力提升。强化体系保障。建立覆盖全区的区、乡、村、组四级监管网络,每乡镇配备监管员2-3名,每个村组配备监督员、协管员1名,全区5800多名监管人员到岗履责。强化经费保障。区政府安排专项经费500万元,区农业局整合相关项目资金959万元,重点用于基层监管条件建设;乡镇监管人员工资由区财政全额发放,津补贴和工作经费区乡共同承担,村组监管人员工作报酬由区财政统筹拨付。强化条件保障,31个乡镇监管站统一按总面积6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办公、检测、档案“三室”,采购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8台套办公设备和农残快速检测仪等7台套检测设备,并全部配齐了巡查交通工具。强化能力保障,区农业局统一印发监管规范和制度手册,组织监管人员集中培训,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办好一期村组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所有监管人员都能明确岗位职责、适应岗位需要。
建立“五项制度”,促监管行为规范。建立日常监管制度,规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监管制度22项,装订成册、公示上墙,规范监管行为。建立生产诚信制度,要求商品基地向社会公开质量安全承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建立田间档案,普遍推行产地检测准出和质量可追溯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质量追溯制度,落实农业投入品进货查验、进销台帐记录和田间生产档案、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等制度,实现农产品产销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建立由区政府主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区直各相关部门在示范县创建中的职责任务,定期通报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区政府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各乡镇政府组建应急工作队伍,开展风险排查,实施属地处置,将风险苗头化解于萌芽状态。
突出“六个环节”,促监管措施到位。一抓产地环境管理。设立农业面源污染日常监测点,对农业生产环境实行定点监测,建立产地环境工作台账。二抓农业投入品监管。坚持日常执法监管与专项联合执法整治相结合,全面落实农药管理“三项制度”,督促农资经营户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店创建和农药网络化全程监控试点建设;开展用药指导,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承诺、生产记录等内容集成于《农产品生产档案》,印发到基地农户,对每个农产品生产单元每年巡查3次以上。三抓农业标准化生产。整合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核心区8个、总面积10.58万亩,全区标准化生产规模达108万亩,节本增收1.5亿元。四抓品牌创建与管理。区委、区政府出台奖励办法,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对新增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给予3万元奖励,对获得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30万元的奖励,全区目前有效“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3个。五是抓检验检测。指导乡镇开展日常监测和出园检测,督促合作社、批发市场、超市开展自律性检测,区乡两级每年实施监督抽查3.5万批次,对抽检不合格农产品实施依法处置。六是抓宣传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骨干。2013年,该区共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在国家和省市相关媒体发表工作动态40多期;组织相关培训770余期次,发放技术资料11.3万份,培训5.8万人次,形成了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