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刊之八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14-09-18 00:00  【字体:  

湘政核准字〔2013〕19号      2014年第48期

 

强基础  重监管  明责任

东安县筑牢乡镇监管防线

 

东安县强化乡镇监管基础条件建设,突出抓好产地编码、农资经营、基地准出管理,推进政府、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落实,将辖区内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超市全部纳入监测范畴,严格落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上半年,农业部对该县蔬菜、水果例行监测合格率为100%,全县开展监测15426批次,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突出加强基础建设,确保具备监管能力。全县统筹规划,今年县财政增加投入800万元,统一装修17个挂牌成立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分别设立2间办公室、1间检测室,统一配备RP-420型农残速测仪、空调、冰柜、恒温箱、检测操作台、电脑、打印机、执法车等设备,大幅改善硬件设施,所有乡镇站具备工作基础条件。注重把工作能力强、懂专业、会干事的有用人才补充到监管站,县财政全额拔款为每个乡镇站配备带编人员3-4名,503个自然村全部配备监督员,每组设立协管员,每年县财政安排1000多万元用于支付监督员和协管员工资,构建了县、乡、村、组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县农业局以《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读本》为教材,以集中学习理论和实地参观见学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乡镇监管骨干培训4期58人和村组监督员业务培训4期200多人次,现已完成培训任务75%以上,培训人员经考核鉴定合格后发放资格证书,考核合格率达92%以上,基层监管人员工作能力和执法素质明显提升。

二、突出三项管理制度,落实质量全程监管。各乡镇监管站着眼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准出全过程监管,结合实际有侧重地建立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监管制度,重点突出产地管理、农资管理、基地准出管理。推行产地编码管理。全县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管理制度,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对所有乡镇、村、组、户按照代码进行划分,对基地和农户进行标识,分别对基地、地块、农资和农产品4类实行编码管理,并存入编码档案。每个编码具有惟一性,可以按类别对应识别身份、追溯来源。加强农资经营管理。每个乡镇培养设立1-2个良种直供店,县农业局统一制订店牌、统一审查、统一管理,对进入东安市场的所有种子、农(兽)药、饲料实行100%备案审查;健全放心农资经营和配送网络,70%以上农资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100%执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专柜销售制度,建立农资监管信息平台,100%农资产品纳入平台管理,实现监管信息化;对全县488家农业投入品销售网点进行经营资格确认,张贴监督公示牌,公布举报电话,定期开展检查,并实行诚信经营评比,对不按要求建立台账档案或有违规违法行为的,由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建立农资经营纵向监管网络。截止7月,检查生产经营企业和门店210家,出动执法人员1180人次,监测农资样品137个,合格率95.7%,查处案件11起,查获各类假劣农资产品0.75万公斤,涉及金额16.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00万元,有力地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严格基地准出管理。严格落实休药期、安全间隔期规定,加强产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把好采前检测关,做到不合格产品不采摘、超标产品不上市流通,构成以产、供、销一条龙的检测服务体系,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三、突出三级责任落实,确保监管工作成效。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办法,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绩效评估考核内容,各乡镇和村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实行乡镇长负责制,乡镇长向县政府递交责任状,村组向乡镇政府递交责任状,形成金字塔式监管管理模式。推进落实监管部门责任。各乡镇监管站深入生产一线,大力开展监督巡查工作,建立日常监督巡查、基地准出、检验检测、工作记录和处置方式等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以蔬菜为重点,将全县主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品”种植基地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监管范围。乡镇监管站每周定期巡查一次,节假日期间不定期巡查,每两天到基地抽样检测一次,重点查处违法使用甲胺磷等五种高毒禁用农药行为和农药残留超标行为,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依法查处。督促落实生产主体责任。县农业局统一规范生产经营档案文本,内容包括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生产操作情况、产品销售情况等,严格进行生产档案备案管理,督促生产企业、标准化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产品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生产档案,详细记载农事操作情况,督促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农产品生产档案由农户自己填写,农民专业合作社安排专人填写,要求生产经营者保证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技术明白纸、操作卡、相关技术资料和技术人员指导进行农作物栽培管理等六项承诺,先后对近300家生产和经营单位派出人员指导,全县生产企业生产档案建档率达到90%,农户建档率达到50%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刊之八

1058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