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写“农”生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16-03-24 00:00  【字体:  

“搞农技推广干几年不难,难的是干一辈子!你看,我和泥巴打了38年交道,黑头发都变成白头发了”。3月21日,记者采访湖南省涟源市三甲乡农技站站长李初喜时,他风趣地说。近几年,三甲乡粮食生产连续四年获得涟源市政府嘉奖,作为农技站长,李初喜自然“功不可没”。

1977年,李初喜从财溪“五七”农校农学班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农”生之路。当时,正值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做好全乡植保工作是一个新课题。作为乡植保员的李初喜,坚持在农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观察记载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积极与市植保站密切合作,采取积极综合防治措施,从而确保三甲乡历年以来,没有因为病虫害受到大的损失,据估计,三甲乡两万五千亩耕地每年因此增收300万元以上。

自1980年开始,李初喜在该乡秀峰村进行以保护利用蜘蛛治虫害的综合防治示范,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在全乡大面积开展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粮食因此每年增产13%,农药用量降低1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982年,涟源市人民政府授予李初喜“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一等奖。

农业发展关键问题是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抱着对全乡农民认真负责的态度,大多数新技术、新品种,李初喜都是在自己的3.5亩田里做试验,然后再在全乡36个村中选定几个农户做示范,示范成功后,才在全乡大面积推广。截止到目前,李初喜配合涟源市农业局粮油股推广杂交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累计达到320个(项)。1988年娄底市政府授予李初喜个人“杂交早稻推广三等奖”,1995年,省农业厅授予“农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

为确保全乡粮食生产的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李初喜自2010年开始,持续在三甲乡开展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选定秀峰、墨溪、田井等20个村连片水稻面积11696亩,采取抛秧、双机双插、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2012年,省农业厅委托湘潭市雨湖区农业局专家组进行测产验收,早稻平均亩产483.9公斤,晚稻平均亩产534.4公斤。分别比涟源市平均亩产高出95公斤、69公斤。2013年,晚稻平均亩产535.2公斤。2014年,早稻平均亩产523.7公斤。采用加权平均,亩增产89.12公斤。按《全国农林牧渔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方法》,亩新增纯收益247.36元。高产示范片每年新增纯收益289万元。李初喜也因突出的工作业绩受到市政府嘉奖,并被涟源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2012年,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和整治耕地抛荒,李初喜连哄带磨把23岁大学毕业在外面当白领的儿子李达长“劝”回家里搞农业生产,推荐儿子和儿媳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训,成立家庭农场,并协助儿子组建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推行“五代一包”生产经营模式,经营面积达到2200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五代一包”模式也得到了省农业厅乃至国家农业部的高度肯定。

最近,年近花甲的李初喜几次向三甲乡党委政府提出了辞职申请,但农技站长这个岗位职务虽小,担子重,暂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李初喜现继续坚持在他的黄土地上书写“农”生之生活。

黄土地上写“农”生

1057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