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管并重护良田——对话王介勇、唐满平、张怀江
嘉宾
王介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唐满平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农垦处处长
张怀江 河北任县合利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韩松妍
新年伊始,各地正抢抓农闲的空档期,加快推进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项目,力争在春耕生产前投入使用。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护航粮食稳产、粮农增收?如何压实管护责任?本期对话邀请王介勇、唐满平、张怀江等专家、地方负责人和从业者展开交流讨论。
高标准农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高标准”具体体现在哪里?
王介勇:2018年以来,我国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资金,理顺责任,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成效显著。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累计建成面积约占全国的70%,保障了1万亿斤以上稳定的粮食产能。
高标准农田相较于一般农田,其“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田质量高。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那些集中分布、土壤肥沃的优质耕地率先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农田土地平整、肥力高、设施配套完善,是耕地中质量最优的土地。二是粮食产量高。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可提高10%~20%,部分建成后可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高标准农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利用效率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成后高标准农田因设施配套完善和耕作条件改善,可节水20%~30%、节肥10%以上。四是抗灾能力高。高标准农田建成了完善的灌排体系和农田防护林网,实现旱涝保收,切实增强了抵御干旱、洪涝及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现代化水平高。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农田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水平高。一些地方还开展了“数字农田”示范,提升农田生产精准化、智慧化水平。
唐满平:湖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湖南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397万亩,为湖南省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统筹规划布局、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据统计,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提升约100公斤,亩均可节本增效约200元。
张怀江:任县合利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物等粮食作物。当时政府经常到村里宣传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把田间道路也给我们建设好了。2018年,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与了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工程,政府免费给我安装了一套灌溉系统,效果还不错。去年秋天,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农业农村局帮我维修了机井,换了新水泵、新泵管、新电缆,安装了地下管道、配了喷枪,还教我们怎么使用。现在,合作社承包的1300亩土地已经全部覆盖了节水喷灌设施,整个过程我没有投入一分钱,全部是国家免费给建设的。
主持人: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护航粮食稳产,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助农增收?
王介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冲突加剧、极端气候增多、灾害疫情频发,许多国家面临粮食短缺、市场供应乏力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粮食安全形势,高标准农田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为国家粮食稳定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我国粮食供给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超出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高标准农田让我们能够“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稳定了粮食产能,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抵御灾害能力强,农田质量高,降低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自然灾害风险。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粮食生产布局优化,塑造了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生产带,形成了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粮食生产格局,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四是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监管,确保“良田粮用”,有效遏制农田“非粮化”等不合理利用方式,保障了粮食尤其是口粮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
张怀江: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我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劳动强度减轻了。过去,我采用防渗管道搭配水龙带的方式进行人工移动式喷灌,不仅费时费工,还又脏又累,大田十天半个月都浇不透。现在一周就能浇完,1300亩地只需要5~7人管理就够了,省水又省工。我自己算了一下,仅人工费一项,每亩地就能节省15块钱,而且亩产从不到1000斤增长到1300斤,这为我们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大助力。
建管并重是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举措
主持人: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在把控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环节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王介勇: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建管并重是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举措。从地方实践经验来看,统筹把控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注意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流程管理。应推进全流程强化项目实施监管,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严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环节质量关,确保施工质量。
二是注意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问题,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应加强项目立项预算、材料采购、验收审计等环节的规范管理,重点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做到资金专款专用,防范风险。
三是注意提高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积极性。应完善农田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保障管护资金,压实管护责任。激发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唐满平:我认为,把控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根基。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位推动工作开展,省级层面将中央预算内高标准农田投资及建设任务进行统筹,用好考核“指挥棒”积极促动高标准农田任务落地落实。
二是要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健全项目、资金管理等制度办法,推行“政府监督、专业监理、群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工程质量。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拨付进度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能影响到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湖南上下贯通系统抓好“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不达标、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整治工作,对资金拨付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督查和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是要严格项目验收。湖南通过制定《农田建设项目验收规程》,规范竣工验收工作,落实工程质量主体责任,严格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及单元工程、单项工程验收程序,强化对质量结果的约束。项目竣工后,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织财政、审计、监理、施工单位共同对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工程数量和质量。
四是要落实建后管护。2020—2023年湖南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管护资金,2024年,允许县(市、区)按照不超过年度财政资金总额的1.5%据实从省级资金中列支管护经费,引导市县同步建立管护资金长效机制。此外,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将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和“两区”纳入全省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实行“一张图”管理,强化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
主持人: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有哪些区域性差别?如何分区分类施策?
王介勇: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保障能力以及建设总体进度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问题和建设条件特征,分区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目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黄淮海、青藏、长江中下游7个类型区。东北区,针对黑土地退化、冬干春旱、水土流失等问题,重点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强黑土地保护,防治黑土地退化。黄淮海区,针对春旱、地下水超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重点提高灌溉保证率、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改善耕地质量。长江中下游区,针对土壤酸化与潜育化、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季节性干旱等问题,重点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和土壤改良能力。东南区,针对洪涝灾害频发、土壤酸化等问题,重点加强排涝设施建设,防治土壤酸化。西南区,针对耕地碎片化、工程性缺水、水土流失易发等问题,重点提高梯田化率和道路通达度、增加土体厚度。西北区,针对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沟坡防护、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并建设农田节水设施。青藏区,针对高原严寒、耕地土层薄、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等情况,重点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防寒保温。
加快制定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应细化不同区域高标准建设方案与建设标准。针对不同地区农田建设与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区划,明确不同类型区建设重点内容、工程方案与建设标准。同时,按照“耕地-水源-土壤-气候-管理”协同推进的思路,分区分类厘清耕地质量时空演变规律,攻克土壤退化阻控、地力培育和作物持续丰产高效等核心技术,创新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与技术体系。
唐满平:以湖南的情况为例,湖南是土壤酸化较为严重的省份。在酸化耕地治理建设方面,分别在13个县(市、区)开展了为期三年的退化(酸化)耕地治理试点,通过集成应用酸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试点县的土壤酸化现象得到遏制,耕地质量等级明显提升。
一是统筹谋划,“一盘棋”推进。按照“集中资金、统筹资源、重点示范、整村推进”的思路,统筹制定酸化耕地治理和重点县建设实施三年总体方案,做到既治当前,又利长远。
二是精准摸排,“一张图”引领。各地根据土壤酸化现状精准调查摸排,制作空间数据形成实施地块图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兼顾”的原则定位实施地块,分区示范、靶向发力、挂图作战、压茬推进。
三是集成力量,“一股劲”攻坚。组建省级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专家指导组,实行专家包片技术指导,集中攻坚、集成技术,打造万亩、千亩集中连片核心示范“样板田”。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等项目,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制定酸化治理相关规程,总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的“石灰质+”综合治理技术模式。
四是巩固成效,“一张网”监管。制定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项目管理办法,对全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按照“核验面积不少于当年实施面积的50%,监测点抽检不少于总数的10%”的要求,严格开展核验及监测点抽检,确保实施效果不打折扣。
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
主持人: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在构建长效管护机制方面,我们探索出了哪些经验?压实管护责任,您有哪些建议?
张怀江:任泽区农业农村局在培训中明确告诉我们,国家配备的各类设备我们都可永久使用,关键在于日常做好维护保养。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可随时联系村里,或直接向农业农村局反馈,他们会迅速安排专业人员上门维修。作为一名农民,我衷心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以我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已有节水灌溉设施,但我还希望能在水泵周边增设施肥罐,实现水肥一体化,这样灌溉施肥将更加便捷高效。
王介勇:建后管护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可持续利用的核心环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管一体化,构建长效管护机制,是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改革的努力方向。各地也不断探索实践,围绕“谁来管”“谁出钱”“怎么管”的问题,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模式。
比如,受益主体自主保护模式,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主体,承担管护责任,通过农业水价补贴、设立管护基金等方式保证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管护的积极性。集体组织网格化管护模式,落实集体经济组织管护的主体责任,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整合农业农村部门在基层日常巡查重点工作,将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农田设施网格化管理。保险机构市场化管理模式,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保险,将田间道路、灌排系统、农田防护、变配电等工程的损毁修复和日常管护纳入保险范围,建立金融保险机构全程参与项目设计、施工建设和建后管护的建管合一的管护模式。
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农田管护的责任仍需进一步压实。建议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控:
一是压实责任提质效。明确管护责任,对验收合格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设置专职管护员,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参与的管护体系,细化压实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责任,着力实现建后管护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落实资金增保障。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省、市、县三级共同分担机制并纳入专户管理,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结余资金、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费、投工投劳等多种渠道筹措管护经费。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中提取1%~2%作为项目的建后管护资金,允许将乡村振兴奖补资金作为管护资金的重要补充,允许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耕地保护资金中列支一部分作为管护经费。
三是激励经营主体发挥作用。积极调动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管护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主体投入资金,在直接受益的农田因地制宜兴办农田水利,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升社会主体经营效益。激励经营主体加强对周边农田水利的管护,使农田水利更好地服务于承包主体经营管理和农业农村发展。
主持人:在您看来,应如何保障种粮主体的权益,提高种粮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的积极性?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
唐满平:农户、种粮大户等种粮主体作为农田的直接受益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其参与程度对于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至关重要。为鼓励种粮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湖南省从规划设计、建设投资、管护利用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的主体作用。湖南省印发了《关于鼓励种粮大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的通知》,对试点工作作出明确规定。项目实行常态化申报,为简化申报程序,由参与试点种粮大户按要求申请,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可由种粮大户或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征求当地群众、村组、乡镇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对初步设计组织评审后向社会公示评审结果,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立项。项目经财政评审后,由种粮大户自主组织实施。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奖补,并由种粮大户作为管护责任人落实耕地流转期限内的管护主体责任。从设计、实施到管护给予种粮大户充分的自主权和政策保障。这既提高了农户的参与度,又提升了农田的管护利用率,取得了较好成效。
王介勇: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升高标准农田质量,应重点推进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国已开展第一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提供了可行路径。下一步,为探索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有效实现方式,可筹划开展两方面的试点示范引领:一方面,坚持整区域推进与样板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继续加快推进整灌区、整市、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率先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另一方面,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等地区,谋划打造更高水平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为现代化良田建设探索实现路径。
二是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与效能提升。按照“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现有的农田建设应以自然条件优越的优质农田为主、改造提升的中低产田为辅,依靠技术攻关,突破盐碱地等边际和后备耕地“提、改、升”重大基础理论,攻克盐碱地“水-土-盐-气候”等边际和后备耕地土壤重构、格局重塑和规模高效重组等关键技术,建立边际和后备耕地基础地力提升、质量改造和效能提升集成技术体系。
三是创新开展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短板,针对没有水源条件的旱地,以提高旱地土壤的抗旱能力为目标,通过“集蓄补节排”五类工程技术措施,将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和增厚土层作为主要工程措施,尽可能将降水全部蓄纳进土壤,提高土壤抗旱能力。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强化旱地水源工程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确保建设目标准确、建设内容合理、工程措施切实可行,有效推动旱地农田建设,努力解决“卡脖旱”,浇上“救命水”。
主持人: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近几年,农民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尝到“甜头”,不仅实现了农田高产、农民增收,更让农村变得更加宜业宜居。新形势下,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资金的有效使用,又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度,让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还要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压实各方责任,保障农田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为我国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粮食丰产丰收奠定良好基础。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带来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