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秸秆可成“田间宝藏”
——省农业农村厅就秸秆综合利用有关政策答记者问
眼下,早稻收获在即,当金黄的稻谷装袋归仓后,秸秆的去向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个曾经的难题,如今正在经历一场“大变身”。
近日,我省先后出台《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简称《若干规定》)和《湖南省关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简称《若干措施》),大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7月2日,记者就秸秆综合利用有关政策问题采访了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处处长彭晋勇,为大家解读湖南如何将秸秆变成“田间宝藏”。
问:秸秆到底有哪些作用?
彭晋勇:小秸秆、大文章,从肥料到饲料,从工艺品到建筑材料,秸秆的作用有很多,还可以进行生物质发电,制作成新型建筑材料,实现秸秆代木、代塑等。总之,秸秆利用得好,可以“七十二变”。当前,我省正大力推进以肥料化利用为主导,饲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为辅助,基料化利用和原料化利用协同发展的多元高值化利用模式,力争到今年底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问:如何推进秸秆科学还田?
彭晋勇:根据《若干措施》,我省将分区域、分作物推广秸秆碎混、翻埋、堆沤腐熟等秸秆还田技术,形成适应机械化、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的还田技术。
在技术模式上进行优化,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条件和农作物种植特点,实行秸秆低茬收割、粉碎还田(灭茬粉碎)、深翻覆盖等技术,解决水稻秸秆离田难的问题。提升机械化还田水平,通过加大秸秆还田农机具推广力度,支持水稻收割农机加装粉碎装置,鼓励秸秆机械设备购置更新。强化扶持政策引导,设立秸秆还田作业补贴,对秸秆还田的种植户或农机服务组织给予资金支持;多渠道广泛宣传秸秆科学还田的重要意义、技术要点和政策支持等,提高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知度和积极性。
问:秸秆如何收储?
彭晋勇:我省农作物秸秆以水稻为主,结合我省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分为环湖区、丘陵区和山地区、环湖平原区3类地区,分区推进秸秆收储工作。在秸秆产生量集中、离田需求量大的环湖平原区,以大型机械化作业、大型仓储加工点为主,打造规模化秸秆收储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万吨级秸秆收储、加工中心;在其他地区,围绕秸秆产业化利用需要,建立辐射一定范围的收储点,尽可能减少运输距离。同时,积极培育本省收储队伍,建立跨省作业协调机制,引进省外专业收储队伍,提高收储效能。
问:目前,我省有哪些秸秆综合利用主体,下一步如何培育?
彭晋勇: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在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方面培育了一批经营主体。下一步,将立足湖南地理特征、种植结构、产业基础,构建“三区一圈”特色布局,优化利用路径。在洞庭湖平原区,依托水稻、油菜主产区优势,推进饲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在湘中丘陵区,围绕养殖、水果等产业,推广秸秆饲料化、养殖垫料和秸秆沼肥联产等循环利用;在湘西和湘南山区,发展秸秆养畜、秸秆栽培食用菌等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在长株潭地区,培育秸秆原料化加工企业,搭建秸秆高值化利用产业基地。
问:有哪些政策措施对农机装备优化配备?
彭晋勇:聚焦秸秆利用全程机械化,我省就农机装备配备推出了3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强化政策激励,提升群众参与度。将秸秆捡拾、打捆、加工等秸秆作业农机纳入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实行“应补尽补、优机优补”,对技术创新性强、适用性广的机具和秸秆还田、离田等关键作业环节实施差异化补贴。
二是开展供需对接,提升保障能力。协调农机具生产企业、经销商与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开展供需对接,指导各区县根据秸秆还田面积调配机具。支持推进作业机具安装北斗定位终端,实现“一机一档”全程追溯。组织调动省内牵引式打捆机、自走式打捆机、水稻收获打捆一体机积极开展打捆作业服务。
三是培育作业组织,提升作业质效。鼓励各县(市、区)利用农机购置、作业补贴等政策,支持秸秆收储加工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成立专业化秸秆打捆服务组织。明确机具要求、作业质量标准,开展实操培训,推动秸秆打捆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问:在科技创新和财政奖补方面有哪些利好政策?
彭晋勇:在科技支撑方面,通过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重点向秸秆快腐、节肥和土壤提质还田技术等方面倾斜,推动开发出可发酵糖、低聚木糖、生物基多元醇等高值产品。在财政奖补政策方面,今年省财政安排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5.023亿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全链条、各环节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