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精深产业链,强湖南农业品牌
作为“鱼米之乡”,湖南的水稻、生猪、油料、蔬菜、茶叶、淡水产品、柑橘、中药材等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但受加工短板制约,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
如何让高产量带来高效益,让农业大省加快迈向农业强省?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建设,以壮大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让作物变商品,一品强一链,一链富一片,逐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从地里到货架——
精深加工产值倍增
8月,新米上市。长沙市望城区铜官大道上,益海嘉里(湖南)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简称“益海嘉里”)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米糠香味。在这里,稻谷可以“七十二变”。
“稻谷初加工后获得大米,米糠等副产物再进行精深加工,便可获得米糠毛油。”益海嘉里经理陈卫东说,以前,公司每加工100斤稻谷最多出60斤大米,还有40斤的稻壳和米糠等副产物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水稻中64%的营养成分藏在米糠中,且米糠含油率高,被誉为“油脂软黄金”。
大米加工市场透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精深加工市场前景广阔,利润可观。与其在市场红海中“拼刺刀”,不如换个赛道,走精深加工之路。
今年1月,益海嘉里投入近亿元建成的米糠油生产线投产,日可加工800吨米糠,同步产出120吨左右的米糠毛油。米糠毛油经过精炼,包装成不同规格的稻米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淘宝商城中,5升的米糠毛油售价80元左右,比大米售价还要高。上半年该公司营收6.2亿元,增幅51%。
“湖南是全国粮仓,但总体存在明显的‘重米轻加’现象。”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黄敏说,全省精白米占稻谷初加工产品90%以上,但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
稻谷精深加工,湖南有天然优势。以米糠榨油和大米精深加工为例,米糠榨油最大的难点是确保米糠新鲜,湖南是全国最大的水稻主产区,米糠供应充足,米糠新鲜不成问题;湖南早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早稻直链淀粉含量高,最适合做米粉。
“湖南要向江苏学习。”黄敏说,江苏水稻总产量不及湖南,但在精深加工方面走在湖南前面。在江苏,稻谷加工成优质大米,稻壳作为生物质能燃料被用来发电,稻壳灰被用来提取活性炭、多晶硅等,米糠用来榨油……一粒谷“榨”出了黄金效益。
湖南稻谷加工企业正在努力探索,将每一粒谷吃干榨净。鑫三香常德米粉集团整合城区14家米粉企业,建成亚洲最大鲜食米粉生产基地,日产米粉百万斤;精为天公司年生产胚芽食品1.5万吨,是全国唯一拥有胚芽糙米企业标准和国家专利的企业;东祥油脂公司从米糠深加工中制成米糠粕、米糠油、米糠蜡等7个产品,年产值30亿元左右。
市场引路,政策铺路。湖南大力推进“粮去壳”“猪变肉”“菜去帮”“果去皮”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企业开展“粮变粉”“肉变肠”“菜变肴”“果变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效益链。
今年1至7月,全省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营收5155.7亿元,同比增长4.8%。
从一产到三产——
全链条壮大综合产值
畜禽业关系着全省农业大盘。湖南生猪出栏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利润率低、风险大、效益不高,不少养猪企业承压运营。
新五丰是中南五省最大生猪养殖企业之一,年生猪出栏量占湖南省的近十分之一。“猪价跌一毛钱,我们就要损失1000多万元。”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伟称。
纵观新五丰产业布局,“中间强、两端弱”的特点突出——养殖规模大,但前端育种、后端深加工销售薄弱。母猪产仔率和料肉比均处于行业中游水平,从源头上决定了新五丰生猪养殖成本不低。2024年新五丰71亿元营收中,七成以上依靠利润不高的活猪销售。
“生猪产业链是否可以引进国际肉联厂,把产业链再延长一点?”去年9月,省委书记沈晓明在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要求。
全产业链运营成为破局关键。今年,湖南农业集团(新五丰)与法国最大生猪养殖企业科普利信集团就生猪育种、肉品深加工达成合作。由此,新五丰每年可节约饲料成本超1.2亿元、降低人工成本3000万元。此外,新五丰猪肉深加工后变身法式香肠、火腿、培根等产品,一头猪的身价涨了5至10倍。
“比学赶超,河南的生猪产业链发展思路值得借鉴。”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武深树表示。
同为中部农业大省,河南以牧原和双汇两大超级龙头企业,奠定其在全国生猪产业的领先地位。牧原集团生猪出栏量占全国1/10,双汇是国内最大肉类精深加工企业,两家企业养殖、加工“强强联合”,加上河南位于玉米主产区,饲料成本低,河南一头猪产出的效益远高于湖南。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湖南生猪产业在全国大盘中更进一步。大力发展屠宰加工,2024年,湖南生猪规模以上集中屠宰量首次超越河南,位居全国第四。发挥靠近港澳大市场的优势,拓展肉制品外销市场,今年上半年,湖南猪肉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全国三分之一出口猪肉来自湖南。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里,“泡”着湖南的茶叶。在长沙茶颜悦色太平街店,一款“弗兰茶”产品热卖,原材料为吉首绿茶、古丈红茶、桑植白茶、安化黑茶。
而过去,不少本土企业“舍近求远”,在湖南采购原材料的比例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产业上下游协同不足。”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处长曾球表示,一些农产品因为品种不适配、规模小单价高、标准化程度低等原因,无法适销对路。
近年来,湖南从两端发力,一方面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养殖,扩大优质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加强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在湖南建厂发展加工。
一链强一业。茶颜悦色从新消费的前端向产业链深处延伸。9月初,其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研发生产基地试投产,经过精深加工的奶茶、茶粉、茶包、茶酒、茶咖、茶零食等多种产品,能供应茶颜悦色1000多家门店的核心物料需求,预计5年内实现年产值25亿元。
从链条到集群——
特色产业致富一方
在益阳市南县顺祥食品有限公司,一只只小龙虾进入车间后,变成虾尾、虾仁、虾蛋白粉等多种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我们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小龙虾预制菜生产车间,虾仁罐头、小龙虾调味品车间即将动工建设。”顺祥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群泽告诉记者,以往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市场销路,不敢大规模发展加工。
这不是顺祥食品一家企业遇到的难题。湖南小龙虾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养殖粗放、深加工率低、品牌不响,高产量没有带来高效益。而在一江之隔的湖北,小龙虾引爆870亿元大产业。
“湖北潜江小龙虾产业打出一套‘组合拳’,在小龙虾育种、养殖、深加工、品牌打造、文旅消费等多方面,号称‘没有一只虾能从潜江全身而退’。”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冬武介绍。湖北将小龙虾开发出甲壳素衍生品等60余种产品,小龙虾年加工量占全国六成以上,加工企业数量是湖南5倍以上。湖北还掌握了优质虾苗“芯片”,湖南的优质种苗引进依赖湖北。
如何破局?王冬武认为,学习湖北经验,湖南要抢抓产业集群建设这个机会“弯道超车”。
2024年,“洞庭湖小龙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项目获批建设,湖南集中财力和资源扶持南县、长沙市望城区、华容县等9个主产区,全链条补短板,引导各地有序竞争、协同作战,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项目实施一年,小龙虾加工量翻了一倍。”刘群泽称,公司实现了小龙虾全链条开发利用,产业规模全国第三,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1亿元。南县稻虾综合产值在2024年一年间从155亿元跃升至180亿元。
按照“建设一批集群、提升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湖南瞄准特色产业、优势产区、重点企业、链条短板,成功创建1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
平江县聚集食品加工企业700多家,带动20万人从业,崛起“中国辣味休闲食品之都”。浏阳市、武冈市的休闲食品业产值均已突破100亿元。业界形成了“休闲食品看湖南”的说法。
从链条到集群、从行业到地区……湖南梯次培育国家、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建设,农业大省逐步迈向农业强省。
以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为战略支柱,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链工作专班副召集人、专班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祝云武
湖南是全国“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的重要生产基地,粮食、生猪、茶叶、油茶、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享誉全国。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你若不加工,等于在打工。湖南农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的产业地位,近年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居全国第7位,创建了11个国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涉农上市企业21家,居中部第1。
湖南农产品加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大原料小加工”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精深加工不足、头部企业不多、品牌多而不强、要素保障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做成一个大产业的重大举措。2023年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将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纳入全省13条重点产业链,启动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
产业倍增,乘势跃升。2024年湖南农产品加工业组建高规格工作专班,聚焦粮食、畜禽、蔬菜等10个细分产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狠抓招商引资、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量质齐升、动能充沛”的良好态势,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营收9338亿元,居中部地区之首。
当下,湖南正因时因势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十五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湖南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
破解湖南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发展难题,需立足全省资源优势、聚焦产业链短板、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制度供给,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走绿色化转型、标准化建设、特色化发展、科技化升级、品牌化引领、市场化开拓之路,推动其成为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