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棉要过这道坎
短绒率是指棉花含短绒棉的比例,它是棉花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厂家对棉花中的短绒棉要清理,提高了纺织企业的成本;清理出的短绒棉不能纺细纱,只能做棉纤、地毯,价格不及成品的1/3。
我省棉花专家鲍光时介绍,此次修改标准,主要对以前忽略的短绒率有了限制。新标准规定,短绒率以7%划线,超过部分按百分比对棉花实行扣重。例如,进口棉花短绒率为17%,那么要扣除一成的重量,一吨只按900公斤计价。鲍光时认为,此次新修改的棉花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纺织企业“解难”。
我国每年从美、澳进口棉花1000多万担。由于劳动力成本高,美、澳的棉花全部实行机械化收获,经过打包、松花、清理等多道工序,棉花的短绒率高。因此,面对我国新修改的棉花标准,美、澳心怀不满。不过,早在今年1月,我国就提交了新修改的棉花标准。美、澳半年后才发难,显然是底气不足。毕竟,我国的国产棉也面临同一道新门坎。
我省棉界人士担忧的是,短绒率恰恰是湘产棉花的“软肋”。去年,根据农业部的抽样检测,我省棉花短绒率为10.5%,在各棉花主产省(区)中比例最高。据专家称,抽检的棉花都是优质棉,就全省平均来看,短绒率可能更高。
近三年来,我省棉花品质呈直线下降趋势。2000年以前,我省棉花的短绒率一直控制在5%以下。那时,大多数棉农种的都是“湘杂棉2号”,品种比较单一,采摘期较为集中,棉花品质综合测评位居全国省、区前三名。短短几年内,随着棉花经营的全面放开,我省棉花品种越来越多,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下的就有10多个;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不同品种成熟期不一致。对于成熟较晚的品种,棉农担心秋雨烂桃,大肆采摘“剥桃棉”、“笑口棉”,棉花半成熟,强度不够易断裂,轧花后短绒率大大提高。与我省相反,近3年来,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统一使用进口棉种,充分成熟采摘,棉花一致性好,短绒率低,品质迅速赶超我省。
作为长江流域的主产棉省,我省棉花种植面积近5年来一直稳定在230万亩左右,年产棉花接近400万担,省内销售的只不过150万担左右。去年由于石油涨价,化纤成本高,纺织品企业用棉增加,导致棉花走俏。但从眼下的形势来看,我省棉花如果不降低短绒率,外省企业势必会因成本高而拒绝使用湘棉。
怎样降低我省棉花的短绒率?省经济作物局分管棉花的副处长袁正乔称,我省将用三至五年时间,努力打造湘棉的竞争力。首先,全省主推“湘杂棉4号”、“农杂62”,尽快统一品种,以品种的一致性促进棉花品质的改良;其次,建设澧县、桃源、汉寿等7个长绒棉基地县(市),辐射示范全省棉区,指导棉农科学栽培,合理采摘,从生产环节的标准化改良湘棉品质,大大降低短绒率;此外,大力扶持棉纺企业办基地,棉农分级采摘分级出售,收购价也不再搞“一口清”,实行优质优价,保证农民真正得实惠。
眼下又近棉花采摘时。今年我省棉花多灾害:早期多阴雨天气,移栽迟发,收获期延迟半月左右;加上部分种子发芽率不高,造成多次补种,棉花成熟的一致性差。中间又受洪水影响,20万亩棉田受灾减产失收。专家托笔者捎话:为了提高湘棉的一致性,降低短绒率,棉农要科学把握采摘良机,棉桃开裂后5-7天采摘最好,要杜绝采摘“剥桃棉”、“笑口棉”,从提高品质着手,争取棉花生产的最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