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旱农业:从对抗到适应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03-08-20 00:00  【字体:  

  小雨轻轻飘落,禾苗拔节生长。一个半月以来,农民余国清起早摸黑抗旱,两亩晚稻终于保住了。站在自家的田埂上,这位宁远县禾亭镇蒋家塘村的普通村民,浑身疲惫满腹辛酸。

  掰着手指,他算着抗旱保苗的代价。“2亩晚稻从1公里外的井里抽水,平均每3天一次,光柴油钱就花了150多元,抽水机修理过两次,花了40多元。”照眼下的苗势,就算亩产500公斤,也要略亏。

  老余家是村里极少数保住了苗的农户。据村干部介绍,大多数农户眼见天旱,任由秧苗老在秧田,都放弃插晚稻了。眼下天气转凉,蒸发量锐减。村民指望着补种度过来年春荒,但开坼的丘块不装水,没有几场透雨,难以种下秋冬作物,村民们急在心里。

  湖湘大地,一个“水”一个“旱”,农民遭受多少苦和累!今年湘南、湘中,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000多万亩,水稻、牧草、花木干得死的死、蔫的蔫,稻农、牧农、花农均因此损失惨重。大旱对我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强力挑战。

  省农业厅副厅长欧代明奔波抗旱一线,颇多感慨:今后农业发展还是要转变思路。如何变?总的来说,就是要念活地理经济学,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

  我省旱灾发生有着基本的时空规律。一般而言,湘北不易发生旱灾。湘东的耒永丘陵、湘中的衡邵走廊、娄涟地带经常受旱,湘南、湘西北大部分地区容易受旱。各地的旱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在这些易旱地区,适应性生产就是要改种、改制、改法(抗旱的方式和方法),推广抗旱新技术。

  先说改种。今后一段时间里,农业科研要突出重点,培育抗旱节水型农作物新品种。受旱地区推广的农作物品种,要与当地的雨季相吻合,与环境水分供应相协调,具有抗旱的基因型特征。如水稻中加进抗旱的基因,就能像旱作一样生长,既节水又耐旱。在湘中、湘南的受旱地区,不少人工草场也受旱严重,30万亩牧草几乎绝收。其中原因有许多,草种不耐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从国外引进的矮象、黑麦等草种,产量虽高,但耐旱性较差,宜于湘北种植。

  我省土生土长的扁穗牛鞭草、刺槐等草种,产量略低但耐旱,常旱地区可大量推广;易旱地区可将引进的高产草种和本地耐旱草种搭配种植。

  再说改制。结合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业带建设,受旱地区要改变农作物布局。立足避旱夺丰收,改良耕种制度,探索新的栽种模式。湘南地区现在普遍种一季烤烟加晚稻,翻耕耗水量大,盛夏易干旱,常常缺水插田,农民可改种“早熟玉米+秋菜、秋粮”,错开大旱月份。耒永丘陵、衡邵走廊等易旱地区,“天水田”尽量不种水稻,改种当地的优势农产品,如辣椒、百合、黄花等。

  三说改法。结合抗旱保收,各级农业部门要推广一系列新技术。花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今年的旱灾中就暴露出问题。一场降雨过后,浏阳柏加的“花木长廊”还是一片焦黄。“万松园”的花农们拉开遮阳网,忙着给存活的苗木施肥。据他们说,不少专业户由于不懂生化调控抗旱技术,导致花木长廊损失近半。受旱地区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壤类型,实施少耕、免耕、适度休闲等耕种措施,蓄水保墒;推广旱地龙、抗旱剂等生化调控技术和秸秆覆盖技术,抑制蒸发,提高土壤的贮水效率。

  目前,我省抗旱能力在30天以下的水田还有近1000万亩。今年的大旱,笔者在湘南、湘北听到,不少农民都埋怨老天爷。而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的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郑若良却说:“只要紧紧抓住改种改制,推广抗旱新技术,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旱魔就难以这样肆虐。”

避旱农业:从对抗到适应

1057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