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身杂交水稻研究获重大突破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03-09-11 00:00  【字体:  

  由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制种专家、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所长刘文炳研究员主持的光身杂交水稻研究获重大突破,历经十余年艰苦攻关,育成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不育系、光香保持系、光香恢复系,并选育出“三系”光身杂交早稻组合光香优菲7号、光香优13、光香优德87等。这一研究成果最近通过专家评审,填补了我国光身杂交稻研究领域的空白。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光香优菲7号、光香优13两个光身杂交早稻组合的米质指标,12项中有10项达到国标和部标一级优质米标准,有1项达到国标一级、部标二级标准;光香优菲7号、光香优13的垩白率分别仅有0.9%和0.7%,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8.7%和17.8%。基本上可以认为,这是目前籼型杂交早稻组合中最优质的组合。新育成的光身杂交稻具有泰国香米相同的香味,米质可与国际名牌稻米KDML105媲美。

  据了解,光香优菲7号、光香优13两个组合,已在福建试种,其产量分别曾达到519.6公斤/667平方米和622.2公斤/平方米。

  目前,人们将普通栽培稻中颖壳、叶片无毛的类型,泛称为光身稻。普通栽培稻中的光身稻属粳亚种内的一类生态群,是籼粳分化不彻底的热带粳稻。美国的水稻品种为适应机械化的需要,也是光壳无毛的(称它光身稻),因其米质较好,还具有高光效等特性,在我国的常规品种选育中已得到成功利用。利用光身稻搭桥,可以拉近籼稻和粳稻的遗传距离,有望育成米质优、产量高的光身杂交稻组合。

  刘文炳研究员主持的这项光身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以遗传改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美国光身稻茎秆粗壮、长粒形、无垩白、充实度饱满、抗光氧化、光合效率较高等特性,与籼爪交和籼稻杂交,经过十余年艰苦攻关,育成育性稳定、米质特优的“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不育系、光香保持系、光香恢复系。并以此创造崭新的种质资源,选育出既具有光身稻特性,又具有中国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配合力以及国际水稻所品种的株叶型的“三合一”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组合,即光香优菲7号、光香优13、光香优德87等。

  “三系”光身杂交稻选育与利用研究项目,最近通过国内11位遗传育种权威专家评审,并经福建省科技情报所“科技查新”,确认“未见相同的报道”,属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光身杂交稻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国超级稻研究首席专家闵绍楷研究员认为:“该项目在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上有创新,在杂交稻育种中却未见有光身稻选育和利用成功的前人报道。”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认为:“利用美国光身稻能在品质上有大的突破。预计对我国稻米尤其是杂交稻的结构性调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员原助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联合国粮农组织杂交水稻特约顾问尹华奇认为:“‘三系’超高产优质光身杂交稻技术,填补了我国杂交稻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

  据介绍,“三系”光身杂交稻选育成功,具有四大创新点:一是率先在我国育成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及其配套亲本;二是创造出崭新的水稻宝贵种质资源,为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三是具有抗光氧化等特性,解决了早稻选育米质差的难题;四是光身杂交稻优高兼备,实现米质产量双突破,较好地解决了优质与高产、高产与多抗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三系”光身杂交稻的选育成功,可望实现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在米质、产量、抗性和适应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有利于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综合技术在美国等国家的推广利用,对于增强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和稻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解决国内农民卖粮难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种粮效益,均有着长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光身杂交水稻研究获重大突破

1057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