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帮助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突破瓶颈制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5日在亚太农村及农业信贷协会举行的研讨会上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中国经济需求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加大农业经济制度改革同时必须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
吴晓灵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面临两大制约因素,一是目前农村财政在教育、医疗、清洁水、道路、电、通讯等基本公共用品方面供应严重不足,约束了商业性金融的发展,并挤占了金融资源。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完全由市场自发配置资源难以完成,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因此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区分国家必需的财政投入和国家予以补偿的财政投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帮助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突破瓶颈制约。
吴晓灵说,对农村教育、卫生、公共道路建设可以由各级财政分级投入,对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无偿投入。农业开发、技术进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回收慢、风险大,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必须依靠政策金融。因此,除中央和地方财政无偿投入部分之外,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财政支出,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弥补,用少量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