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纪实
六大产业支柱彰显
道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按照"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经过近两年的产业化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即优质稻、优质果、优质菜、优质旱杂稻、优质烟、优质红瓜子。尤以优质果、优质菜、优质红瓜子蜚声海内外。
道县是湖南省9个稻田改制项目重点示范县之一。为此,全县专门抽调30余名技术骨干常驻改制重点村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大力推广高产、稳定、抗病力强的优质稻品种。去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稻谷总面积的40%以上,优质稻总产量为5800万吨,产值7500万元,比常规稻亩均增收328元。优质果当属道州柑桔。目前,柑桔以脐橙、冰糖橙为主,种植面积为3万亩,并拥有千亩以上基地3个,被国家列为湘南脐橙优质产业带。小水果中奈李、布朗李居半成以上,均以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面积为1万亩。全县大宗水果产量约40万吨,产值5000万元以上。
"天然温室"菜满园。道县享有"湖南蔬菜第一县"的美誉。自1996年以来,道县把蔬菜生产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全县年种植蔬菜18万亩,年总产21.6万吨,产值2.6亿元。目前,该县无公害瓜菜种植面积约1.8万亩,产值近0.6亿元,"月岩牌"山野菜、紫心红薯已漂洋过海,成为欧美人渴望的美味佳肴。
道州红瓜子,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甘醇和,香脆可口,并具有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有利病利尿助消化之功效,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畅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现仅清塘镇红瓜子基地,年种植面积就达4000亩,年总产220吨,产值26万元。
目前,全县近80%的农户逐步由"稻谷+稻草"的传统农业,向"粮蔬型、粮渔型、粮禽型、粮果型"的高效农业模式转变。
种草养畜风景靓丽
道县是一个典型的"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的丘陵山区县。为此,道县的决策者把目光聚焦在秸秆和丰富的山地资源上来。为保证生态环境和草林植被不受破坏,又使草食牲畜得以迅猛发展,该县突出把种草养牛项目建设作为全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工作来抓,因地制宜办示范、全力全策搞引导,在清塘镇万亩大洞建立了种草养牛科技示范园。示范园规划总面积2.4万亩,采取"后盾单位出资供肥,承包大户投工投劳,业务部门技术服务"的经营模式。截至去年底,示范园一期投入建设资金24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100万元),种植优质牧草5000亩,发展大户13户,饲养肉牛2000余头,实现产值300万元。由于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县广大农民掀起了种草养畜、种草养鱼的热潮。据统计,2002年全县共开发改良草地10万亩,人工种植优良牧草2万亩(其中鱼草0.5万亩)。牛、羊、鹅、鱼饲养量分别比去年增长10%、9.5%、29.3%和22%,仅清塘镇全年就新增养牛大户34户,发展存栏肉牛2.4万头,较上年增长31.6%。而且该县还荣获了农业部、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省12大农业工程"亚华杯"竞赛活动首批参赛项目中,获得"种草养畜工作奖"。
目前,全县养牛总量24万头,去年出栏达7.1万头,为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按全县农村总人口算,人均增收就有150元。
桉树生产再现亮点
道县土地总面积366.3万亩,森林覆盖率61.34%,为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为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该县结合实际,狠抓以桉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为确保全县桉树生产的顺利开展,该县首先办点示范,宣传到位。林业部门率先在全县高标准地建起了36个桉树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3.2万亩。其次是在技术指导上服务到位。林业部门抽调技术骨干48人,分成8个组,分组分片包干,负责桉树种植的规划设计、作业设计和整地、种植、施肥。第三是落实机制,投入到位。为迅速掀起工业原料林的植造高潮,该县鼓励多主体投入开发,形成能人承包开发、个体联合开发、股份合作开发、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组或农户联营开发等各种投入机制。联合开发或股份合作开发采取"集体出土地、部门出资金、联合经营、按股分红"的经营模式,保证了工业原料林基本建设的投入到位,吸引了广大业主积极参与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截至3月底,该县已完成桉树种植面积62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已有14户,面积达7290亩。据林业部门测算,每亩桉树5--6年成林后,可产林木10个立方米,按每立方米400元计,每亩最低可创造产值4000元,亩纯收入近3000元。
农业风光无限,工业又谱新篇。开放的潇水明珠,古城道州,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到道县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