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04-02-13 00:00  【字体:  

  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精神解读——访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陈晓华

  问: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其中有什么新意?

  陈晓华: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仍然是阶段性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不优,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一定问题。

  我理解,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中央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重要部署。目前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局部性调整,而是对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全面性调整;不是简单地种多种少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要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要实现农民增收这个基本任务,关键要靠战略性结构调整;要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战略性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

  问: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粮食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地方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

  陈晓华:的确,去年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第五年减产,过去6年中,中部地区8个粮食主产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73%,只相当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2/3,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粮食生产存在着一定矛盾。但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不能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压粮扩经”,也不能把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对立起来。《意见》明确提出,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但如何才能协调好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粮食生产问题紧密相关,不让种粮农民经济上得实惠,农民就没有种粮积极性。《意见》提出了在粮食优势产区扩大良种补贴范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实际上抓住了结构调整和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连接点。农民种粮能赚钱,种粮积极性自然会调动起来,粮食生产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在农业调整结构的思路上,既要积极,更要稳妥。

  问:近年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凸显活力。《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何还是强调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陈晓华:目前农民近50%的收入来自农业,只有农业收入提高了,才能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受到市场和资源双重制约,但农业可利用资源还大有空间。我国苹果产量为世界之首,但年出口不足产量的2%;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在90%以上,我国只有45%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到3倍,而我国只有80%左右。这些都说明目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还没有做到充分有效,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是在深层次上做文章,在质量效益上下功夫,提高农业整体素质。

  问: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重点,也是难点,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具体着力点在哪些方面?

  陈晓华: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号文件提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政策措施,通过良种补贴引导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体现了农业生产布局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从总体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建立健全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的具体要求,把农产品安全标准放在突出位置,明确了政策取向,规定了相关制度,非常有针对性,这不仅是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扩大出口,也是为了适应当前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质量、营养、健康、安全要求提高的新情况;提出了完善经营方式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鼓励养殖业规模发展,建立饲养小区,适应了产业健康发展的需求。

  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长期得实惠。依靠龙头企业带领广大农民进入大市场,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是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全面提高农业附加值。

  问:《意见》有关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措施传递了什么信息?

  陈晓华:《意见》不仅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一些扶持政策,力度大,范围广,让农户和经营者直接受益。在结构调整的扶持方式上,注意把政策扶持和推动改革相结合。要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允许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主体申请国家有关科技推广项目。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结构调整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农村经济就没有活力。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057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