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的油茶林又绿了
2月24日,笔者来到号称“油茶大县”的祁阳县潘市镇基地,只见山峦起伏的层层梯土上,油茶树似绿带飘绕。正在林中锄草的钢铁村村民邓晓明,探出头来打招呼。他负责2000亩油茶林的管理。这是金浩公司委托给他的“差事”,他感到很满意。他说,以前,家里有20亩油茶林,荒的荒了,摘不了几个茶籽,换不了几个钱。如今,自己的油茶山租给了金浩公司,每年领回租费1000元。金浩公司又请他看管油茶林,每月付给他750元工钱。两项收入加起来,使他成了万元户。
回首山林分包到户之时,祁阳的油茶林也曾枯木逢春,绿满山野,一个一个的村办榨油厂红火得不得了。然而,好景不长,土法榨油多杂质,色泽乌黑口感差。土茶油卖不起价,农民便不把油茶林当“宝贝”,只有采摘茶籽才上山,平时牛群践踏,杂草丛生。渐渐地,许多山头上的油茶林荒芜了,少数地方甚至砍掉油茶,栽上了果树。
油茶长在山区,吸晨风,饮清露,是纯天然的木本油料。以祁阳为中心,湘南分布着250多万亩油茶林,占到全省的60%,而我省的油茶林在全国又占了六成的份额。眼看着50万亩油茶林陷入绝境,祁阳的领导坐不住了,老百姓心里更是着急。
1996年,由刘翔浩、刘友家兄弟创建的金浩植物油公司,改土法榨油为精炼茶油,日加工能力达30吨,且生产的茶油无杂质,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这给人们呈现出一缕希望的曙光。
一个“油茶低改工程”推出来了!由金浩公司每年拿出5%的利润,帮助村民搞油茶低改。林业部门派技术干部进村,举办培训班,每个村培训一批示范户,传授示范芽苗嫁接、劣株换冠、蜜蜂授粉、深挖垦覆、整形修枝等技术。经过5年低改,全县20万亩低产油茶林,平均每亩产茶油从4公斤提高到8.5公斤。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农民增收上千万元。
油茶产业发展了,金浩公司也随之壮大。公司从西安粮油学院等高校聘请6位专家攻关,已研制出了世界首个茶籽色拉油。他们开发的精炼纯茶油、营养茶油等10多个主打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公司年产值达到了1.46亿元,坐上了国内精纯茶油加工的头把交椅。前两年,金浩公司又在毛竹、观音滩两个镇建品改基地,与农民签订合同,从浏阳引种150万蔸油茶树苗,远远近近栽了数十个山头。去年,金浩公司还与潘市镇达成协议,由村集体向村民反租油茶林,公司再从村里统一承租50年,农民每亩年获租金50元;公司就近聘请40个大户作为管理员,月薪750元。在赤一、鲁冲、钢铁、仙人坪等村,金浩公司已建立起统一经营的油茶品改基地2.6万亩。据粗略估算,山林租金、管理大户的工资,加上农民采摘油茶籽的工钱,每年金浩公司付给农民的现金近400万元。
油茶林绿了,农民们富了,油茶山流淌着金色的梦想。
[align=center][b]做好“加法”[/b][/align]
祁阳油茶荒了又绿,又一次有力地证明,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必须做好“加法”的文章,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已走过了短缺经济的时代,其竞争主要是质量品牌的竞争。对我省来说,粮、棉、油、猪、果、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颇具优势,然而,加工“短腿”已成为发挥比较优势的障碍。如果没有加工支撑,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品牌做不大,生产势必受影响,即使是优势资源也会“荒芜”。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级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扶持更多的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一个地方加工业发达了,不仅直接带来农产品的增值,而且能提供信息、资金、订单,引领农民更好地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