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大手笔”推动农业发展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财政在农业方面支出的“大手笔”不断,显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促进粮食生产的坚定决心。把中央扶持农业一系列政策落实到位,更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
农业是弱势产业,不但受市场影响,更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日益严峻的“三农”形势也表明,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农业政策还不够直接,不够有力,农民真正享受到的实惠还不够。在耕地减少和粮食生产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对种粮农民积极性的保护就显得尤为迫切。
从今年起,国家开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将在5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国务院近日又作出决定,免征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农业税。国家财政资金在继续实行大豆、小麦良种补贴试点基础上,把良种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到水稻,并明确每亩的补贴资金。这些措施都是中央对于“三农”问题“少取、多予”政策的具体落实,落入农民口袋的也将是“真金白银”。
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而要真正产生积极影响,关键是尽快抓紧落实。贯彻得越早,落实得越及时,政策发挥的作用会越大,效果也越好。粮食直补是省长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省长负责制下,相关的粮食主产省区的相关部门必须将中央借款资金,连同地方财政正常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资金,在3月底或4月上旬拨付到县级财政部门的专户。非粮食主产省区的财政部门也应比照主产省区的办法,并尽可能在春播之前兑付部分直补资金,全部补贴资金要在上半年基本兑现到农户。
当“真金白银”真正落入农民的口袋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定会回升。有关部门应该努力借助这一政策“东风”,积极引导农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因地制宜扩大水稻面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配套实用技术,发挥农业机械作用,提高春播质量。同时,要做好种子、化肥等农资供应工作,切实控制农资价格,规范农资市场秩序,防止国家政策的优惠变相流失。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决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植树木,杜绝耕地撂荒现象。
中央已经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地各部门更需要大局在胸,积极主动地引导农民、扶持农民、服务农民,进一步形成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合力,确保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