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高效特色农业生机勃勃
南县地处洞庭腹地,曾被誉为“鱼米之乡”,过去,该县70%的耕地生产粮棉,品种单一,曾一度陷进了种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为此,该县大刀阔斧调整粮棉为主的单一的种植结构,逐渐将以粮食、棉花为主的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比重调整为16:84,并建立了125万亩优质粮油复种面积、12。5万亩大葱等蔬菜面积、2.2万亩特种养殖等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南县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同时,打造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专业市场,激发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该县在长沙、武汉、西安、广州等十几家大中城市设立交易窗口,年交易量达12万吨。该县游港乡太和村村民秦红光去年种植7亩大葱,年底一黑龙江客商一口价以7万元全部包销。仅大葱一项,去年该县42000亩大葱,年产值就达2.1亿元。
浪拨湖乡两太村10组村民姜子云在外闯荡多年,市场意识强。曾在湖北、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大面积种植韭花,2003年获利1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再加之政府提供无偿贷款等措施引导与扶持,仅两太村就达到1100亩,年产值达200多万元,亩平3500元。全乡种植面积扩种至7000亩,近400户,仅韭花一项,就可为当地农民增收5200万元。高效农业的丰厚利润,极大的诱发了农民和扩种热情。目前,各乡各镇都推出了自己的主打品牌。浪拨湖乡的韭化、游港乡的大葱、下柴市乡的冬瓜、武圣宫镇的榨菜、河口乡的韭菜、北河口乡、乌嘴乡、三仙湖镇等乡镇的特种养殖等在全国各地市场都“响”开了。
下半年,全县将新扩建大棚1860个,扩建无公害蔬菜基地12万亩。至年底,如不发生意外,全县仅蔬菜产业一项,就可增收至少2.2个亿.到那时,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历史性的突破3000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