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加工“龙头”劲舞岳阳
一根楠竹,制作成工艺扇后,其“身价”攀升近千倍;一担棉花,从农民手中卖出后,不久就成为俏销欧美市场的巾、被;生猪出栏时节,农民再也不用劳神费力进行远距离贩运,制作火腿肠、冷鲜肉等的加工企业在“家门口”敞开收购……据粗略统计,截至9月底,岳阳市已拥有1173家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它们一年要“吃”掉该市75%以上的农产品,吸纳近8万农民就业,为全市农民年人均带来1100多元的收入。
近年来,岳阳市通过招商引资和扶优扶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到目前为止,全市年销售收入过500万的规模加工企业达到264家,其中过亿元的2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已增长到57亿元。一批“龙头”的崛起,使全市的大宗农产品基本能实现就地转化;粮棉油麻、蔬菜茶叶、猪牛水产、竹木林纸四大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涌现了一批产业品牌。在上市公司“正虹科技”的带动下,屈原管理区已形成年产饲料百万吨、年产生猪百万头、年屠宰生猪百万头的规模,该区GDP的80%以上、财政收入的70%和农民收入的80%均来自这一产业。该市的藠头产业年加工产值4.5亿,吸纳从业人员6000多人,出口量占到全国的一半。
产业化的大步推进,使该市种养结构向着规模、特色、无公害化方向发展,全市单品种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种植板块达80多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230万亩,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150个;养殖业在“加华牛业”、“正虹海原”等一批企业的带动下迅速崛起,猪、牛、羊等养殖业产值已超过种植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产业化的大步推进,有力地推动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去年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10.8亿元,今年头9个月同比又增长了两位数;30多万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每年就近销出农产品近100亿,为产业链服务的8万多农村劳动力,人均年获收入8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