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农业综合开发5年投入1.55亿元,年增粮食5.58万吨
年底算账,喜上眉梢。去年12月31日,株洲市攸县鸭塘铺乡西洋垅村农民夏德光在记账本上写下结论:“全年纯收入1.62万元,人均4050元;其中生产粮食4264公斤,纯收入5620元......”夏德光说,他家去年的粮食产量,是2000年的2.4倍。这得益于该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
西洋垅村地处干旱死角,农民种田全靠自备水泵取水,支出大,产量低,水稻亩产仅400公斤。2001年,鸭塘铺乡成为该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各级财政在该村投入30多万元,帮助村民修建一座水轮泵站,支持村民开挖山塘、防渗水渠4000多米。次年,全村水田实现自流灌溉,一年可种两季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往日的低产田被改造成“吨粮田”。村民捐资建起纪念碑,刻下“一江春水灌西洋,党恩党情永不忘”的碑文。
“十五”期间,该市投入资金1.55亿元,在5个县(市)30多个乡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44万公顷。工程竣工后,每年增加粮食产量5.58万吨,带动农民增收0.78亿元。
该市约有耕地16万公顷,其中水田14万公顷,年播种水稻22万公顷左右,年产稻谷约160万吨。“九五”期间,受分散经营、投入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作用降低,作物产量下滑,相继成为中低产田,农民收入难以增长。
进入“十五”,该市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机遇,集中各级财政的项目资金,以“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为原则,将大量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各项目区加快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促进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
据统计,5年来,该市30多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疏浚、防渗渠道1172公里,新建、加固水库36座,修筑拦河坝82处,整修、硬化机耕路436公里。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图在湘东大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