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00吨粳米订单 让洞庭湖区再现粳稻生产
6月中旬,阵雨刚过,千山红农场碧空如洗,全国种粮标兵、沅江市种田大户卢青年在田里精心播种“武育粳3号”,期待一个更加丰硕的金秋。
今年,洞庭湖区再现粳稻生产,仅卢青年一户便在千山红农场种上1000亩粳稻。“这些粳稻可谓‘名花有主’。”卢青年拿出订单对记者说,宁波市振海区粮贸局以高于最低收购价20%的价格收购。
在去年底的上海经贸洽谈会上,宁波市振海区粮贸局的代表专门拜访湖南省农业厅外经中心负责人,出于对“水稻第一省”的仰慕,向我省发出2000吨粳米的订单,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20%。
区区2000吨粳米,却让省内水稻同行发愁。作为“水稻第一省”,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稻谷鉴定表明,自西汉时起,我省就有籼、粳、粘、糯等四种水稻。上世纪60年代,“早籼晚粳”就是我省水稻增产的重要经验。如今,尽管我省年产稻谷240亿公斤左右,粳米却难寻觅,订单自然落空。
由于经济发展,浙江成为继广东后的第二个缺粮大省,仅宁波市每年粮食缺口就达10亿公斤。浙江人习惯食用粳稻,多从东北进口粳米。然而,东北粳稻受水资源制约,发展潜力已不大,加之石油涨价,运费提高,长江流域粳米生产商机凸现。
有需求就有市场。今年初,省农业厅引来宁波客商,与益阳市签下2000亩粳稻的订单。省农业厅从浙江引进“浙粳22”、“浙粳27”,在长沙县试种,我省水稻开始从单一籼稻向籼粳稻结合转化。
国内著名水稻专家黄发松日前致函本报,建议适当发展粳稻生产。他说,湖南曾有99个粳稻品种用于生产,“农垦58”曾是晚粳中种植年限长,栽培面积大的当家品种。
省内粮油专家李克勤称,我省湖区、丘陵区温光条件好,比山区更宜于发展粳稻。我省发展粳稻,从光温条件相近的江浙引种比从东北引种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