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瓶颈困扰长沙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日前,对长沙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采访,发现长沙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000家,而仅有的几个龙头企业大多处在发展初期,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及产权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该市龙头企业收购市内农副产品总产值占农业总值的比重还不到20%。长沙市主管农业的副书记余合泉表示,四大瓶颈困扰着长沙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余合泉说,首先,长沙市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对农业和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相比较,差距甚大。杭州市与长沙市人口接近,2004年,长沙市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350家,而杭州却有2685家,是长沙市的7.6倍;杭州市总固定资产、总产值、利润、税收、GDP、人口总数、人均产值分别是长沙市的23.68倍、12.08倍、11.63倍、13.41倍、2.27倍、1.48倍、1.06倍、11.22倍。
其次,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目前,长沙市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只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80%至90%的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约是农林牧渔业产值的1.5倍,与发达国家平均3倍以上的水平还有差距。总体上看,长沙市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多次加工增值能力差,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规模以上企业中几乎没有出口创汇型产品。
再次,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一是科技投入倒挂。长沙市农产品加工业研发投入低,70%以上的农业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一直重视不够,用于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经费的比例与发达国家刚好相反。如: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都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提高了农产品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产品加工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不够,绝大部分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0.5%。多数企业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二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企业必须在农产品收获季节购进大量原料,需要集中收购的流动资金量大。而当前市场不太规范,客户拖欠货款多。加之农产品加工业属微利行业,企业自身积累少,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银行对规模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抵押物不足,几乎不愿授信。因此,许多产品质量好、发展前景大的企业,如:黄金圆粉丝、五福堂御蛇酒等企业因资金问题而不能扩大生产。
最后,农产品加工与原材料生产基地各自为政,连结不够紧密。目前,长沙绝大多数农产品龙头企业所需原料大都来自长沙市外,本地原材料只占10%左右。一方面,基地建设跟不上,如:湖南谊信创汇农业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蔬菜和乳猪出口的农业创汇企业,具有良好的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的优势。该公司2003年与外商签订了160万头乳猪、2万头肉猪、3.6万吨保鲜蔬菜和5000吨速冻蔬菜订单,由于原料制约,不能按时供货,公司赔付了80多万美元的违约金。另一方面,本地原材料品质不优,难以达到质量要求。如:旺旺食品、加加酱油和沐林食品的产品都有广大市场,原材料需求量也相当大,但由于本地产原材料品质达不到加工技术要求,主要原料需全部从北方调进。由于加工与产地原材料脱节,产业链难以延伸,龙头企业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