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定点扶贫暨扶贫工作20周年回顾座谈会在湘西州召开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司长吴忠、农业部农机化司巡视员马世青、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巡视员谢洪钧,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杜祖森、省农业厅巡视员匡杰峰,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省委副秘书长罗海艳、省农业厅副厅长欧代明、省扶贫办副主任殷池应,湘西州领导王承荣、王秀忠、向后兴、向兴仁、胡章胜、罗天明和农业部、湖北省、湖南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坚主持会议;恩施州政府州长周先旺、湘西州州长杜崇烟作专题汇报;湘西州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龙颂江致欢迎辞。
1986年以来,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州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20年来,农业部先后派出18批78名优秀干部进驻该州,坚持按照“解决温饱问题、稳定脱贫致富、逐步实现小康”的“三步走”发展思路,开展对口扶贫工作。期间,农业部先后为湘西州安排开发项目204个,总投资2.12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使一大批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全州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8.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3.87亿元,增长13.9倍;财政收入增加到12.05亿元,增长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766元,增长4.7倍;农村贫困面由1985年的84%下降到2005年的30%。
农业部定点扶贫初期,突出科教兴粮,先后实施了以“品种革命”、“白色革命”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温饱工程”。组织推广杂交稻、超级稻、杂交玉米等农作物良种,主要农作物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广应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水稻“双两大”和旱育秧等实用技术,实施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口粮田等工程建设。1996年我州结束了长期外调口粮的历史,实现了丰年有余、正常年景下州内粮食供求平稳、灾年能自给的粮食生产目标。
20年来,农业部在湘西州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仅1994—1997年,全州就投入2452万元资金建设了50个商品粮基地乡镇,使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25万亩,人均达0.47亩。实施了集雨节水高效农业等项目,保靖、古丈、永顺等县集雨节水旱作农业项目区农户平均增收800元以上。实施了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累计建设沼气池10.3万口,入户率达19.8%。在这些项目带动下,全州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部支持湘西州“念山水经,打优势仗,唱特色戏,走致富路”,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批特色产业迅速成长。一是狠抓了以椪柑为主的水果种植业。全州水果生产基地面积达105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5.5亿元。二是狠抓了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2005年全州出栏生猪139万头、牛13.6万头、山羊85万只,农户人均养殖业纯收入达659元,比1985年增长3.47倍。三是狠抓了以优质烤烟为主的高效经作业。建成烤烟基地乡镇53个,2005年发展优质烤烟23万亩,收购烟叶48万担,为烟农增加收入3亿元。四是狠抓了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全州中药材已发展到20余万亩。这些特色优势产业正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仅“四大支柱产业”每年增加我州农民纯收入近20亿元。
20年来,农业部以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扶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极帮助该州发展基础教育,援建3所希望小学,捐赠了近百万元的电脑设备、科普图书、声像资料和学习用具。先后实施了农业科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累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多万人,年劳务收入近20亿元。帮助湘西州引进推广超级稻等优良农作物品种近200个,每年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200多万亩,全州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5%以上。“十五”以来,农业部加大了植物保护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农技支援体系的扶持建设力度,建成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215个,农技推广机构301个,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10个,使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贡献率由1985年的20%左右提高到40%以上。
张宝文回顾了农业部20年来对武陵山区的扶贫工作情况,深入分析了当前扶贫工作的新的形势,对下一步农业部的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强调,各帮扶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深入帮扶县、深入农村,要想事、谋事、干事,一切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来开展扶贫工作。要在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下一阶段的扶贫,一要集中力量发优势特色产业,整合各个渠道争取来的资金,争取用5年的时间,把柑桔、茶叶、魔芋、山羊等四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二要切实抓好规划的实施。一是加大对定点扶贫地区资金和项目的倾斜,逐步落实扶贫建设项目。二是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和评审工作,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来组织好项目,使项目真正发挥效益。三是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良种良法的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高效的栽培技术。四是加强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五是各扶贫单位要发挥自身优势,多为扶贫地区办实事。六是大力开展干部双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