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10万亩青蒿鼓起蒿农钱袋子
去年以来,青蒿迅速成为我州又一新兴产业,从2005年2.02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9.89万亩,且订单面积达8.93万亩,预计青蒿产量将达到11789.69吨,产值8252.8万元,目前已收获6.08万亩,青蒿产业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订单生产,解决农民卖蒿难。今年的青蒿生产基本上是由各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的,按照“公司+大户+农户”或“公司+政府+农户”模式开发,华吉公司、湖南湘源生化公司、湘西阳光科技公司、青蒿专业合作社等与青蒿种植户签订合同,按合同供种,统一培训,由各乡镇种植大户宣传带动农户种植,所在乡镇政府部门协调。由于有订单作保证,有公司技术指导,有政府政策支持,广大农民种植青蒿积极性空前高涨,青蒿产业迅速发展。据最新调查统计,全州青蒿种植面积达到9.89万亩,其中订单面积8.93万亩,占90.3%。据调查,目前的收购价格在6—8元/公斤,其中湖南湘源生化公司在花垣的收购价为7元/公斤、湘西阳光科技公司在凤凰的收购价为8元/公斤、华吉公司在吉首的收购价为8元/公斤、湘西阳光科技公司在古丈的收购价为7—8元/公斤、武陵阳光公司在泸溪的收购价为6元/公斤。
二、协会带动,青蒿生产渐成规模。在政府引导、扶持下,几个大的青蒿种植县市成立了青蒿种植协会或青蒿专业合作社,其中浦市青蒿协会会员目前覆盖到达岚、石榴坪等邻近乡镇,有会员800多人,协会通过办培训班、现场参观等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在浦市青蒿协会的带动下,泸溪县发展了浦市、达岚等一批青蒿生产重点乡镇和李长喜等一批青蒿种植大户,创办了2个百亩高产栽培示范片。龙山县在青蒿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种植20亩以上的大户有100多户,40亩以上的60多户,100亩以上的20多户,300亩以上的3户。花垣县道二乡道二村1组村民石洪荣,在认真地分析青蒿市场后,果断地与公司签订合同,种植青蒿156亩,为确保种植成功,他主动与县农业局联系,要求技术支持,在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精心培管,青蒿长势普遍较好,平均株高1.65米以上,预计总产21060公斤,可创收147420元,亩平产值945元。
三、拓展市场,实施青蒿产业化经营。发展青蒿,除依托华立、华吉等外地公司以外,注重培育本地生产企业。泸溪县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青蒿原材料紧缺,市场价格坚挺,一度出现哄抢现象,于是由县里扶持,成立了年加工能力达6吨武陵阳光公司。2006年,武陵阳光公司与农户签下了5000多亩的订单收购合同,以每公斤6元的保护价收购,同时把原料基地拓展到邵阳、麻阳等地,通过武陵阳光公司运作,还与上海复兴、瑞士乐华等国际集团公司建立了商贸联系,使青蒿进入上海市场,实现了与国际市场对接。
四、培育产业,青蒿产业前景广阔。目前青蒿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并逐渐凸现其良好的增收效果。吉首市将青蒿产业化种植列入该市农村第四大支柱产业,种植青蒿3.05万亩,比上年增加1.85万亩,其中稻田青蒿5000亩,常年耕地12400亩,退耕还林地13100亩,青蒿产业初具规模,仅此一项,蒿农人均增收将达135元。社塘坡乡十八湾村种植青蒿785亩,全村62户农户中有57户农户种植了青蒿,户平种植青蒿13.8亩,目前青蒿长势好,产量高,预计平均亩产可达100公斤以上,全村人平青蒿收入将达2308元。龙山县青蒿种植大户在全县的青蒿生产中发挥了核心带动作用,带动了一方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让广大农民看到了青蒿的规模效益,300亩以上纯收入预计可达10万元,青蒿的亩纯收入比同季玉米高100元以上。泸溪县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和论证,决定把青蒿培育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制定了“瞄准市场、稳步推进、发展产销一体化”的青蒿产业发展规划,各级各部门干部、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动员群众种植青蒿,狠抓技术服务,由公司与农户签定收购合同,为农民无偿提供生产用种,使全县青蒿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