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让常德农业:“喜看稻菽千重浪”
在洞庭之西,既是历史名城,更是农业大市的常德在新世纪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澧县城头山文化遗址考证,常德是世界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鱼米之乡”的美誉,曾让无数代常德人引以为傲。这里有700万亩耕地,三分之二以上是洞庭湖淤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湿润。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常德儿女,为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常德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在抓好粮、棉、油、猪、鱼等几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育肉牛、肉羊、乳品、珍珠、家禽、柑橘、杨树、蔬菜、楠竹、烤烟等十大龙型产业,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常德商品粮居全省第一,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依托丰富的稻米资源,近年来,常德市培育出了金健米业、广积米业、天泽米业、湘鲁万福等加工企业近500家,加工产值40多亿元,连接优质稻基地200多万亩,带动农户近100万个。开发出了“金健米”、“广积米”、“荷花香”、“湘鲁糖”等知名品牌10多个。我国“粮食第一股”金健米业2005年优质稻基地扩张到120多个乡镇,近5年为基地农户增收2亿元。
常德发展现代农业,依托传统产业,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农业产业化前景令人欢欣鼓舞。作为传统农业产业,常德棉花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一半,几年时间里培育了广源麻业、杰新纺织、德江棉纺等棉麻加工企业30多家,加工产值20亿元,连接优质棉、麻基地60多万亩,并开发出了“广源麻”、“银星棉”、“德江纱”等品牌20多个。占全省产量三分之一的油菜,培育了油料加工企业50多家,开发了“百味美”、“千诺拉”、“金健油”等10多个知名品牌。澧县成功引进中国最大的低温肉食制品企业——江苏雨润集团,建成了年屠宰生猪60万多头的加工厂;桃源养猪大户李四喜年出栏生猪2万头,带动周边3个村110多个农户养猪。酱板鸭成为了常德知名特产,“童胖子”、“洞庭草鹅”等品牌的出现,石门双佳禽业、桃源三江禽业、临澧清水鸭协会等合作组织的形成,所有这些,一同见证了常德粮、棉、油、猪、禽等传统产业的辉煌。
脚下的路在探寻中延伸,常德农业产业化的图景在不断创造中刷新。5年来,高效养殖业不断发展,向远德、李政军等一大批珍珠养殖面积近万亩和资产过千万的养殖大户不断涌现,洞庭水殖成功研制出珍珠首饰、珍珠日化、珍珠茶饮等系列产品,常德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之乡。一年一度的柑橘节上,石门人跳起欢快的土家舞蹈,端出金灿灿的早熟蜜橘,与四面八方的宾客共享丰收的喜悦。100多万亩的柑橘扛起了常德优质水果产业的大旗。上百万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不仅丰富了常德人自己的餐桌,还让越来越多的人吃得放心,更是让广大菜农实现小康、走向富裕。依托汉寿黑杨之乡的杨树资源,刘国珍创立了国珍木业,2005年创外汇400多万美元,把常德杨树产业的龙头高高扬起。春秋几度,一路风雨,一路辉煌,常德现代农业不断开拓出一片片新的天地。
从常德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的出台,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的实施,常德各级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工作方式由指导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常德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强大助推力。市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引导资金,并增加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召开银企座谈会,密切金融部门和龙头企业的联系,2005年银信部门累计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放贷3.8亿元。各级党委、政府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以帮助实现农业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以奖代投”等方式的扶持下,去年底全市农民专业组织达472家,带动农户38万个,连接基地320万亩,入社会员年收入一般在5万元以上。有关推广农业机械的各项政策的落实,使常德广袤的田野唱起了“铁牛”交响曲。
又一个中央1号文件像一声春雷,在华夏大地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滚滚热潮。今年以来,常德市按照省委“常德要在新农村建设上率先摸索成功经验”的要求,明确了办点、连线、扩面的总体思路,上下协同,迎难而上,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示范片、示范村完成布点,干部下派基本到位,村庄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各界踊跃捐资共建崭新农村。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四年探索,四年奋进;四年坎坷,四年收获。以农业产业化的强力推进为主要标志,常德农业正由传统向现代、常规向优质、分散向集约、经验向科技、单一向综合转变,以种养为主的小农经济向种、养、加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经济迈进。常德幸逢盛世,数百万农耕传人正燃起新的希望,实现农耕文明的崭新跨越,沅澧大地上现代农业的巨轮正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