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澧县县委驻村工作组扶持葡萄产业发展纪实
开车从县城出发,沿207国道一路西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颇具现代气息的欧亚种葡萄园,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桩柱托起丛丛葡萄枝蔓,绿叶在风中翻飞,露出诱人的果实,掩映着果农和驻村工作队员劳碌的身影。
结缘葡萄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乡村的田埂上,翠绿的葡萄架下,一位县领导与一位青年农民的对话,成就了一段葡萄情缘,产生了一个高新技术种植产业。
1999年8月,时任澧县县委副书记的燕中炎到小渡口镇检查工作,听说有一个叫王先荣的青年栽大棚草莓,一亩有上万元的收入。燕中炎随即找到他,王先荣坦陈每亩草莓确实能赚1万多元,但他向燕中炎推荐的是比草莓收入更高、前景更广阔、受益时间更长的欧亚种葡萄。当时他在1.5亩土地上成功选育了16个比较适合南方栽种的品种,还一并解决了南方红提不着色的技术难题。在葡萄园里,燕中炎足足待了半天,认真地听、仔细地看,有了由王先荣个人牵头,县政府政策支持、湖南农大技术支撑,尽早建立葡萄科研基地的构想。
在葡萄科研基地建设中,县委驻村工作组白天走访相关农户,晚上召集村组干部分析调整面积的办法。经过1个月的紧张忙碌,终于以返租的形式为王先荣落实了100亩科研基地的实验田。春节过后,200多个优良葡萄品种在葡萄科研基地落了户。王先荣感慨地说:“澧县的葡萄从引进试栽到发展壮大成葡萄产业,每走一步都离不开各级领导、湖南农大的教授和工作组的大力支持。”
点村示范
要使老百姓接受葡萄、靠葡萄致富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需要办点示范,县委驻村工作组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扛在了肩上。
2001年11月,县委驻澧阳镇朱家岗村工作组决定办100亩葡萄示范园。在开会动员时,许多农户有顾虑,投入这么大,能不能赚到钱?县委工作组和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引导,最后仍有4个农户近6亩面积无法集中连片,工作组又动员村干部,以每亩年700元的价格从这4个农户手里租地,才将面积调整落实。
次年6月,葡萄串挂满枝头,许多农户还来不及高兴就被果子的枯萎、脱粒等现象锁紧了眉头。工作组又迅速赴长沙去农大搬来救星,石教授到果园观察后心里有了底,在技术讲座上,一席幽默的话说得大家都笑了,“儿多母苦,造成营养不良,还是计划生育好,大家回去把果子疏一半,病就好了。”像这样的技术讲座隔几天就有一次,技术简单的就工作队员讲,稍微复杂的就请全县葡萄技术负责人王先荣来讲,更复杂的就要请农大的石教授来上课了。
眼看葡萄就要熟了,销售的难题又摆在工作队员的面前,当时澧县的葡萄没有名气,还没有商家上门购销,工作队的同志只好背着葡萄样品,南下广州、北上大连,跑超市、逛地摊、进出水果市场,硬是带回了几十万斤的订单。朱家岗村2组的蔡业贵家庭条件较差,在工作组的帮助下种了4亩葡萄,挂果当年,纯收入近7万元,他说这辈子还没看见过这么多钱。
朱家岗村葡萄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高度肯定,陈君文市长和徐万发副市长分别指示工作组在兔子口村和护国村,先后建起了200亩、160亩标准葡萄示范园。县长彭孟雄的联系点是在澧阳镇白米村,采取集中联片、自主经营、小额支农贷款扶持的方式建起葡萄示范园100亩。
每一个葡萄示范园就是摆放在村头的活广告和培训基地,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
跟进服务
面对全县老百姓种植葡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何正确引导,使其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并造福澧县百姓,县委驻村工作组在跟进服务上又动足了脑筋。
今年,驻新年村工作组积极引建了湖南农大和农康公司的高科技示范园,进行“葡萄产期调控技术技理研究”,通过提前和延后葡萄的产果期,让葡萄一年两次结果,春暖花开和白雪皑皑的季节人们都能吃到澧县葡萄园的鲜果子。
要把产品变商品,葡萄变钞票,销售是关键。工作组协助有关部门和农户准备组建上千人的销售大军。并以协会为龙头,在广州、深圳、厦门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让澧县葡萄园早晨采摘的带着露滴的鲜果,下午就能走上城市人们的餐桌。
工作组还将引进资金和技术,组建葡萄专业市场,葡萄酒堡和葡萄酒厂,延长葡萄产业链。计划2年内建立一个酒堡,5年内建立一个年产7500吨的葡萄酒厂,初步形成鲜葡萄的加工转化能力。
澧县的葡萄质量上来了,产量也增多了,但还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事业的需要就是对工作组的召唤,支持澧县葡萄产业发展壮大就是工作组的责任,如何破解这道道难题,工作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