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双带”活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器”
今年以来,衡东县紧紧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双带”活动。这项活动已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衡东县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党员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氛围浓厚,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到目前为止,全县具有“双带”能力的农村党员3263名,“双带”示范户1582户、示范村32个,带动12000多户群众共同致富。
石湾镇贺家村党员秦建立夫妇主动参加市县的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10次,运用所学技术建起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年收入达10万余元;甘溪镇东冲村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掌握了葡萄栽培技术,建成占地350余亩的优良葡萄基地,现已开始投产,年产值达100多万元;霞流镇拜朝村段雪云、段国雄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网箱养鱼、养鸭等技术,并充分利用大源渡库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新增网箱养鱼100多口,养鸭1万多羽,年收入达20多万元;霞流镇李花村阳焱生办的达冠皮蛋加工厂,通过网上发布信息,签订订单10多份,成交量达500多万枚。
衡东还结合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双带”活动。大源渡库区的网箱养鱼、珍珠养殖基地,现有网箱养鱼户360户、网箱4500余口,年纯收入可达500多万元,珍珠养殖水面1500亩,年收入达800多万元;石滩乡大丰村的禽鸡养殖基地,饲养1万羽鸡以上的有30多户,5000羽以上的有70多户,贩运鸡车3台,经纪人员80人,年纯收入可达300多万元;霞流鸭蛋黄加工基地,连续5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周边饲养户达500多户;白莲镇的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开垦了“万亩良种板栗基地”,年产板栗200万公斤,年产值上千万元,等等。杨林的柑桔和旱黄瓜,高塘的西瓜,高湖的百合,吴集的干萝卜丝、干豆角,三樟的湘莲、黄辣椒,甘溪和荣桓的花生、黄豆,莫井和夏浦的藤茶,杨梓坪和草市的马齿苋,大浦和栗木的优质稻米等,呈现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目前,全县有“双带”能力的示范村32个、示范基地49个,在基地示范辐射下,培植农村主导支柱产业,达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逐步迈上台阶。
广大党员自己富了不忘带领群众致富,在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石湾镇的党员文冬林先后为公路建设、学校改建等捐款100余万元;大浦镇堰桥村支书汤小奇投资20多万元建立了牲猪养殖场,年产值200多万元,并带领全村群众饲养良种牲猪,养殖50头以上的达105户、饲养良种母猪的57户,全村人平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成为大浦镇的首富村;霞流镇李花村党员龙金平创办的衡金优质农产品有限公司,以蛋鸭收购加工销售为主,该公司去年底拥有固定资产5600多万元,厂房面积1万多平方米,固定工人200多人,加工鲜蛋8000多万枚以上,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赢利50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李花村有216户养鸭,占全村户数的73.2%,年养鸭量达20多万羽,规模以上的蛋品加工户达18户,年累计加工鲜蛋1.5亿枚,仅鸭业一项全村创产值1亿多元,人平获利6000多元,成为湖南有名的蛋鸭养殖和加工专业村;寒水村支部书记谭仲云,98年在寒水市场创办第一个木材加工厂,年纯利润超过5万元,他致富不忘带富,带领全村群众发展木材加工厂12家,形成寒水木材加工一条街,每年销售收入100多万,纯利润20多万元;南湾乡桃源村党支部书记杨根云,利用山区地理、气候的特点,成功引进浏阳反季节香菇种植项目,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了一条出路,带领当地群众大规模种植香菇,田地产值由原来的1000多元升至4000多元,去年,该村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双带”活动的开展,为衡东县农村解放思想、找准路子、选准项目、发家致富,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达到了“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树立一个典型,带动一批群众,发展一方经济”的实际效果,拉长了群众的“致富链”,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