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采取四大措施促进玉米产业化开发
为了切实抓好玉米产业化开发,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粮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娄底市积极采取四大措施,推动玉米产业向前发展。
1、领导重视,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奖励机制。年初娄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由各县市抓农业的书记或市县长、农业局局长、20个玉米生产重点乡镇书记参加的全市玉米产业化开发工作会议。会上将玉米生产纳入了目标管理。7月8日该市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由市、县人民政府抓农业的市县长、农业局局长、财政局主管农财的副局长参加的杂交玉米产业化开发现场观摩会,重点考察了双峰县梓门桥、涟源石马山、新化县西河镇玉米高产示范样板。各县市先后召开了玉米生产专门会议,并成立了杂交玉米产业化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奖励机制。涟源市人民政府从粮食发展基金中拿出15.4万奖励了新品种覆盖率80%以上,新技术应用率80%以上,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的斗笠山镇、石马山镇、桥头河镇、伏口镇、七星街镇等五个镇(每个镇2万元)与新品种覆盖率100%,新技术应用率90%以上,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的石马山镇川门村、渡头塘镇涟溪村等26个村(每个村2000—3000元)。冷水江市人民政府从财政拿出1.5万元奖励了连片示范1000亩的梓龙乡(奖励5000元)与示范200亩以上的同心乡谭家村、三尖镇上清村(每个村奖5000元)。
2、积极开展宣传发动与技术培训。为普及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各县市农技推广部门利用《走入乡村》、《农民之友》等电视专题栏目开展玉米技术讲座32期(次),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7次,培训技术骨干与科技示范户9800人(次),印发《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杂交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资料56.58万份,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技术指导(咨询)292次。
3、增加投入,建立高标准示范样板。为完成娄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杂交玉米指导性计划指标,实现玉米面积、单产、总产的同步增长,各县市区都增加了对玉米生产的专项投入,强化了办点示范工作。新化县严格按照省农业厅粮油处旱粮项目县要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玉米产业化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资江河东、河西两个2万亩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带,县人民政府从财政拿出1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县农业局与西河镇人民政府共同向示范农户免费提供杂交玉米良种1.5万公斤(各承担50%种子费)。涟源市人民政府建立了石马山镇2000亩杂交玉米新品种示范片与伏口镇2000亩玉米避灾减灾技术示范片。同时要求每个乡镇都办一个300亩以上的玉米示范样板。示范样板坚持五到位:领导到位,办点人员到位,目标任务到位,技术培训到位,物质供应和服务到位。全市共办县级示范样板19个1.95万亩,平均亩产471公斤,蹲点技术干部47人,办乡级示范样板94个5.19万亩,平均亩产446公斤,办点人员266人。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68.5万元,免费供应杂交玉米良种21.5吨,免费供应玉米配方肥148吨。
4、全面推广避灾减灾高产栽培技术。为提高玉米单产,避开苗期低温寒潮与灌浆结实期规律性夏秋干旱为害,各地在因地制宜选用良种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免耕直播、种子包衣、塑料软盘育苗、高寒山区地膜全期覆盖、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秸秆还田等新技术。据统计,全市共推广软盘育苗移栽2.9万亩,种子包衣技术46.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5.22万亩,化学除草23.71万亩,秸秆还田8.2万亩,秸秆氨化养牛羊3.7万头,地膜全期覆盖栽培技术1.52万亩,稻田玉米4.019万亩,玉米套红薯11.9万亩,玉米套花生4.9万亩,玉米套大豆等3.9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