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一成农民工月收入超1500元
采矿业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
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农民的平均收入要比在家乡务农收入高出很多。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的调查测算,我省城市农民工的月均收入概率取值区间在908至979元。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7%,月收入在500至1000元的占55.0%,月收入在1000至1500元的占26.6%,有10%左右的农民工收入超过1500元。
从性别看,男性月均收入超过1000元,比女性高出近三成多。此外,城市农民工按月领取报酬的比例达78.5%,只有6.2%的人是完成工作任务即领取,3.4%的人待工程完工后领取,按年、半年、季、周或天为期限领取报酬的比重较小。部分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的报酬为工程完工后领取,部分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报酬是完成工作任务后即领取。
长株潭地区和一点一线地区的城市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高出15%和7%。从事采矿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为1400元左右;其次是建筑业,为1100元左右;其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月均收入也超过1000元;月均收入较低的行业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民工每月平均仅能得到700元,是采矿业的一半左右。
超8成人大部分收入寄回家
城市农民工每月生活收支比为2∶1,大部分收入寄(带)回家乡。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劳务收入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其余的基本上寄(带)回家乡,成为留守孩子、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我省城市农民工每月人均支出483元,是月均收入的50%左右。其中,住宿费支出105元,食品费支出265元,文化娱乐支出43元。
我省城市农民工收入有明显的非消费倾向,节余部分多被转移回家乡。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一半的人花去40%以上的收入,三分之一的人花去50%以上的收入,其中十分之一的人花去70%以上的收入,1%左右的人将月收入全部花光。
2005年,城市农民工人均寄(带)回的收入为5422元,占全年收入总额的49.7%。其中,30.9%的人寄(带)回收入在5000元以上,30.6%的农民工寄(带)回收入在3000-5000元,25.7%的农民工寄(带)回收入在3000元以内,仅有12.8%的人没有寄(带)收入回乡。
6成农民工是“举家”外出
调查显示,我省城市农民工以年轻男性为主,男性平均年龄大于女性。我省城市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1.8岁,比全国平均水平大3.2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33.6岁,女性平均年龄28.1岁。其中以已婚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我省男性城市农民工已婚比重占到73.6%,女性为55.0%。但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女性略高于男性。我省城市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其中,男性为9.9年,女性为10.6年,女性文化程度高于男性;从年龄层次看,16-25岁、25-35岁、35-45岁和45岁以上的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1.1年、10.5年、9.4年和8.5年,不同年龄层次的受教育年限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
被调查的农民工多数人常年在外务工。占九成多的城市农民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外出谋生,平均外出年限为6.8年。其中,男性平均外出7.6年,女性平均外出5年———即半数的女性是近5年才开始外出务工。
城市农民工外出就业意图明确理性。被调查农民工中,有42.7%原先在家乡务农,33.2%在读书,15.6%从事其他劳动。外出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家乡收入低;打工补贴家用”;“磨练自己、长见识学技术”;“寻求更适合的发展”;“多挣钱,改善生活”;男性或已婚者多为“补贴家用”和“磨练自己”才外出就业,而女性或未婚者多为“磨练自己”和“寻求更适合的发展”才外出就业。此外,也有1/6左右的人表示是因为务农较辛苦以及对城市生活憧憬才外出谋生;不到4%的人由于从众心理,因“同乡都出来了,自己才出来的”。
其中,举家迁移或家庭劳动力全数外出就业的占到六成多。其中,有18.0%的农民工举家外出,39.9%家中全部劳动力外出。
链接:
农民九成现金来自打工
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的抽样调查表明,前三季度湖南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达92.1%。
调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70.09元,同比增加205.76元,增长8%,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同比回落了8.8个百分点,与上半年相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农村住户处处长贺友斌介绍,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主要是生猪价格下降、牧业收入大幅度减少所致,但农民收入还保持了继续增长,主要原因是我省农村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前三季度湖南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102.95元,同比增加189.47元,增加20.7%,增幅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其对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92.1%。
近六成人想在城市发展或定居
对政府的期望。23.8%的农民工希望政府在住房和医疗保障方面给予帮助,14.6%的人希望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政府能给予帮助,8.8%的人希望能降低各种费用,9.2%的人希望政府能提供劳动技能培训,16.3%的人期盼能和本地人享有同样户口,6.7%的人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力度、解决好子女就学难、提供招工信息和统一的劳务市场等。
在城市发展和定居成为大多数人的希望。调查显示,57.8%的城市农民工想在城市谋求发展或定居,24.8%的农民工想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工首先会想到与用人单位自行协商解决。这部分人的比重占到30.5%;其次是寻求法律援助,然后是找亲友帮忙,比重分别为18.1%和16.1%;另外,还有13.8%的农民工选择自己忍了或是向有关部门举报。
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城市农民工中,有88.8%的人认为职业技能培训对找工作很有帮助或有一定帮助,认为没有帮助和帮助不大的占11.2%。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城市农民工中,有22.2%的人表示想参加但没钱,17.9%的人认为培训费用太高,23.7%的人认为没必要参加,22.1%的人不知道哪里有职业技能培训。
九成多工地食堂水源卫生达标
本报12月13日讯吃饭用的碗筷和准备下锅的菜料就摆放在煤堆旁,切菜用的砧板竟是一块工地施工用的木板……
今天上午10点,记者跟随长沙卫监人员来到杨家山附近的智友综合楼工程项目工地。穿过数十张凌乱的民工床,卫监人员来到了据称是“食堂”的房子,该房子的屋顶裸露,一面墙上仅用木板围着。正在卫监人员检查时,“厨房”外上空突然掉落大块水泥沙石,扬起一层灰尘。卫监人员表示:“没有任何的‘三防’设施,农民工吃饭跟小孩子‘玩家家’差不多。”
卫监人员发现,这个每天要供应10多个农民工就餐的“食堂”,既没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也没有健康证。
长沙市卫监所近日对全市建筑工地食堂进行了全面检查,并于今天公布了检查结果。此次共检查了83个建筑工地的140个工地食堂,抽查了271名工地食堂工作人员,176人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占64.94%;68个食堂建立了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占48.57%;128个食堂使用符合卫生标准及要求的水源,占91.13%。
长沙市卫监所监督一科科长石军表示:“检查情况表明长沙城区工地食堂基本可以,今年截止目前尚未有一起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同时,石军指出,长沙市建筑工地食堂仍存在较大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须多部门联合协作才能真正管理好建筑工地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