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农业在产业化轨道上“昂首”前行
1、种、养殖产业带在延伸
据统计,去年衡阳市新增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27个,新增基地面积9.56万亩;新增年出栏5000头、出笼1万羽的养殖基地11个。建成100万亩高中档优质稻基地,比上年增加15%;初步形成了沿国道107、322线为主要区域的优势产业带,种猪生产、规模养殖、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等行业年产值达到7.6亿元家禽产业;全市出笼家离8730羽,同比增长5.6%;黄花菜、藠头、槟榔芋等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席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形成了100万亩双低油菜、200万亩油菜的油料优势产区。
目前,全市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240万亩,规模养植小区38个,参加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农户达36.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4%。规模养殖户出栏出笼的牲畜、家禽占全市总产量的65%。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每年可增加纯收入200元以上。
2、农业龙头舞起来
衡阳市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整合有限资源,握紧拳头办大事,集中资金保重点。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全市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现有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79家。全市7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总额达1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市级龙头企业的发展,使传统的粮油、棉花、畜禽、席草、黄花、茶叶加工有较大突破。如大米加工,优质精米生产能力达到13万吨,普米加工能力达到43万吨;禽蛋加工,仅衡东县霞流镇的年加工能力就接近4亿枚,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饲料加工,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5家。原来规模较小的地方特产发展成了大产业,如黄花菜、藠头、茶叶、禽蛋、草席等,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已经形成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全市初步形成了粮食、家禽、黄花、油类、席草等产业链。
3、合作组织挑大梁
农民生产与市场如何对接?全市出现了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几种模式,通过合作组织引导农户有序进入市场。
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各种农业经合组织采用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利润返还和股金分红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户有序进入市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
衡东县霞流镇的生猪养殖户,围绕爱平养殖有限公司组成养殖协会,通过协会引进优质品种,签订收购合同,带动周边乡镇大力发展订单养殖,去年协会出栏生猪12万头,实现产值近亿元。耒阳市绿海米业在完成技术改造后,生产能力由过去的5万吨提高到13万吨,去年在6个乡镇建立高档优质稻基地10.5万亩,对基地农户实行全面保护价收购,带动了耒阳市优质稻生产。衡南巨东勤业农牧有限公司走“公司+农户”的发展之路,对养鸡农户实行种苗供应、统一防疫、肉鸡销售服务,在衡南、常宁的8个乡镇发展养鸡专业户760户,去年上半年已出笼湘黄鸡168万羽,农户每只鸡获利两元左右。
目前,全市农产品的订单率达到了40%,其中80%以上的“订单”生产是由农业经合组织完成的。这些组织积极开发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在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弥补政府功能不足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衡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