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用节约型理念促粮食生产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4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沿着节约型发展路子,接连夺得面积、产量连年同步增长。去年全省水稻播种6300多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90亿公斤,在前两年连续丰收的基础上增产4.5亿公斤,农民节支增收47亿元。今年,全省计划在去年基础上再增5亿公斤。
短缺经济时期,各地为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稻田化肥、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加剧了“面源污染”,降低了粮食品质。近5年,省里提出,用节约型理念引领水稻生产,着力降低“面源污染”,探索可持续增产之路。经过几年摸索,农业专家组装测土配方施肥、稻鸭共生、频振灯杀虫、沼气肥还田等节支增效系列技术。去年起,这套成熟技术开始在全省推广。各级财政安排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全省选择30个水稻种植过100万亩的粮食大县(市、区),全面进行示范。省、市、县成立专家组,分别创办10000亩、5000亩、1000亩核心示范片。各示范县还开通专家服务热线,层层举办培训班,确保节支增效技术真正入户。
据专家验收,全省去年在稻田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节支增效技术3900万亩,节约化肥34.5万吨,每亩少打农药3次,共节约成本5亿元。30个主产粮县示范区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缓解。化肥农药没多施,稻谷产量没少增。去年,节支增效系列技术助农增产稻谷16亿公斤;节支、增收两项合计,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近100元。
金健、广积、口口香、银利来等湘米龙头企业聘请农技人员,指导基地农民推广节支增效技术,纷纷开发出“生态米”,价格高销路畅;超级稻广适品种配套节支增效技术,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去年全省600万亩超级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告别大肥大水,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实现比普通稻增产20%。目前,洞庭湖区、衡阳盆地、长株潭等主产粮区,农民使用节约型技术已尝到甜头,今年入户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