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道县“阳光工程”着力培训非农产业农民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07-06-01 00:00  【字体:  


  日前,笔者来到永州道县“阳光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寿雁镇文化技能培训中心,刚进门就看见一大群参训农民正围坐在20余台针织机旁操作实习,时不时响起的欢快笑声在针织机唰唰声的伴奏下显得格外优扬。这是该县立足实际,依托“阳光工程”着力培训非农产业农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真实场景。

  近年来,针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技能缺乏难以转移就业的客观现状,该县加大了“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围绕就业抓培训,围绕需求抓供给,着力把纯粹农民培训成农闲时能“洗脚进城”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新型农民。

  一是成立了专抓班子。县里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劳动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单位配合抓。

  二是高标准认定培训基地。根据《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该县高标准认定永州工贸学校、道县农广校、寿雁镇文化技能培训中心、道县农机驾校等单位为“阳光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开设了针织、电衣车、模具、电工、汽驾等农民易学易懂的专业。同时,对培训基地引入进退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培训质量不达标者将取消培训资格。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该县探索出了“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等多种培训模式,如与道县永发制鞋厂联合培训农民制鞋工、与寿雁镇政府联合举办针织培训班、道县农广校与道县开创电脑学校联合举办电脑培训班,较好地解决了师资、就业等关键问题,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启动321招生机制。为破解因宣传不到位而导致学员招生难的制约瓶颈,该县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及村干部的参与作用,启动了招生321机制,即在招收学员过程中,要求各乡镇领导成员每人每年动员3名农民,一般干部每人每年动员2名农民,村三大柱头每人每年动员1名农民参加各类技能培训。

  相关措施的贯彻执行,有力地推动了该县“阳光工程”培训非农产业农民的进程。据悉, 2006年至今,该县“阳光工程”共招生培训针织、模具、电工、汽驾等各类专业学员2758人,其中2006年招生培训2005人,占省“阳光工程”办下达任务的100.2%,成功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1857人,转移就业率达到了92.6%;今年1—5月共招生培训753人,转移就业率也达到了85%以上。

永州道县“阳光工程”着力培训非农产业农民

1057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