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鼎城区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从23日闭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常德鼎城区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同时受表彰的还有该区韩公渡镇流花口村村民刘宝胜,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2004年和2005年,该区曾两次获此殊荣。
据该区农业部门统计,今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181.4万亩,比上年增长1.3%,单产388.7公斤,比上年增长4.7%,总产70.5万吨,比上年增长6%,为国家提供商品粮40.5万吨,比上年增长11%,实现了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四增”。今年,该区着力“五抓”,促进了粮食生产全面丰收。
一是抓组织引导,提高种粮热情
该区把宣传和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作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点,及时、足额核发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支农补贴资金5600余万元。通过采取“压单扩双”,组织耕地流转,遏制耕地抛荒等措施,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今年全区水稻播面达到173.5万亩,比上年增长1.1%,复种指数达1.79,创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该区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实行粮食生产乡(镇)长负责制,加强粮食生产工作督查,确保农民种粮政策到位、服务到田、实惠到户。
二是抓科技推广,提高生产水平
该区农业部门以项目实施为切入点,狠抓农业科技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今年,该区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超级稻示范推广、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湘米优化”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提升等粮食生产项目。创办了蔡家岗镇高桥村、蒿子港镇太岳村、灌溪镇汤家坪村等粮食高产高效示范点(片)8个,示范面积近5000亩,培育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技术讲座110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8万份,组织全区200余名农技人员长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大力推广了13个水稻优质稻、超级稻主导品种和轻简栽培、无公害生产、机械化生产等10项配套主推技术,全区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80%以上,仅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三项技术就为农民亩节本增效61.5元。
三是抓订单生产,提高市场效益
该区把发展订单生产作为粮食增效的重要抓手,大力扶持和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协会,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全区组建了灌溪镇优质稻米产业协会、双桥坪镇优质稻推广种植协会、中河口镇优质农产品合作社等优质稻米合作经济组织8个,有天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精为天米业、连丰粮油饲料有限公司等省、市级稻米加工企业。金健米业、广积米业等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在鼎城也建立了生产基地。今年,全区优质稻订单面积达45万亩,订单收购优质稻谷15万吨,为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16元。
四是抓质量监管,提高产品品质
该区对全区的51.25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进行规划布局,以优质稻米生产重点,大力推广水稻无公害栽培,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印发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000份。加强禁用、限用农药监管和农业环境保护力度,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3次,组织市场检查110余次,立案12件,登记上报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1203件,协调农业投入品纠纷46起,涉案金额40多万元。通过对粮食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全区稻谷品质得到大幅提升,该区也成为金健米业、广积米业等多家国家、省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原料生产的首选基地。
五是抓基础建设,提高产出能力
该区进一步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区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措农田基本建设资金3500余万元,组织全区农民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用工200多万个,维修排灌机埠、整修沟渠、维修山塘水库7000多处,提高了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实施耕地地力提升行动,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全区去年冬种绿肥12.5万亩、油菜42.5万亩、蔬菜12.3万亩,今年推广秸秆还田172.8万亩次,改造中低产田2400亩,耕地质量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