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崽未生就被订 湘东乡里新鲜“猪事”多
元旦前夕,记者从长沙回了一趟湘东茶陵县乡下老家。刚好碰上母亲到镇上集市赶集归来,她一见面打听长沙的肉价,然后啧啧说,乡下肉价涨到26元一公斤,一点不比长沙便宜。
说起肉价和养猪,母亲滔滔不绝。比如,村里一位建了养猪场的邻居,今年一次从财政领到了5万元的母猪补贴。对比前些年时常出现的“卖猪难”,村邻们不由感叹“现在国家的政策真好”。
让记者最感新鲜的是,母亲提到因为母猪奇缺,猪崽俏得不行。邻村有一户人家一头母猪怀了猪崽,还未出生,就被外村两户养猪的人家高价掏现金预订了。
“肉价怎么不涨呢?!大家都不养猪了。”母亲细细地数了数,全村一百来户人家,除了那位二十年来一直办养猪场的乡邻,喂猪的只剩4户。
记得十六年前,记者考上大学时,全村几乎没有一户不养猪。庄户人家吃饭靠种粮,孩子的学费、人情往来等家庭开支主要靠喂猪换钱。
“猪肉这么贵,政策这么好,为什么大家养猪不来劲呢?”记者问。
“猪崽价格现在这么贵,大家怕就怕喂大后,肉价又掉下来。” 母亲回答。一家一户喂猪事杂,一般要上10个月出栏,还怕生病,是辛苦活、精细活。母亲说,现在村里年青人基本上都在外打工,留在家里多是中老年人,像耕田、水稻收割等主要农活都让机械取代,大部分人有时间宁愿闲着,也不愿揽养猪这个活。
父亲在旁插话说:“肉价再涨,钱大部分还是被屠夫和饲料商这‘两头’赚走了,中间这环节养猪的农民,‘两头’受卡,赚不了多少,所以大家还是不怎么来神。” 村民们的猪栏基本废了,鸡笼也大多空了。
为了捎些土鸡蛋给孙子,母亲到集镇上挑,还发动记者两位嫁到邻村的堂姐找邻居筹,好不容易才买到60个土鸡蛋。六年前,记者的孩子刚出生时,不出村,就能够收集上百个土鸡蛋。
置身乡间,记者从一桩桩新鲜“猪事”里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巨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大潮不断卷起,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改变千百年农产品生产者的角色,转化为农产品的消费者。不难窥见,他们对工业产品、服务业的消费能力也将加速提升,成为带动内需的强大力量——这种变化对农产品供给而言,无疑是挑战,对社会发展来说,则是机遇与进步。
“好在年青人在外打工,能够赚回钱,肉贵一点,大家也能买得起。“返往长沙的路上,记者不断回想母亲这句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