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正芳菲
长沙绿世界的水培蔬菜翠绿欲滴;春华蘑菇基地内,杏鲍菇、鸡腿菇“白云朵朵似云来”;岳麓山下的兰圃,数十种蝴蝶兰粉红艳丽;江永香柚示范园引种的橘、柚、柠檬一片金黄;鱼类原种场新培育的锦鲤一抹火红……以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示范园里标准化耕作,智能化调气控温,俨然“第一车间”的产业工人。
过去一年,我省现代农业不仅好看,而且也有实绩为证。预计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291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亿公斤;柑橘、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总面积与上年持平,价格上扬效益好。生猪出栏7900万头,比上年略减,但年末存栏数增加100多万头;牛羊、家禽、水产品增长势头良好。农村二、三产业活跃,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左右。
产业化声威越来越壮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产业化,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靠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过去一年,我省的大宗农产品———稻谷、生猪和柑橘产业化经营大步向前。
谋求与“水稻第一省”相匹配的稻谷加工、粮食物流中心,我省提出“大粮食、大流通、大品牌”的战略。省粮食局集中扶持隆平米业,整合数十家小型米业龙头,借水稻育种的第一品牌,打造湘米名牌;长沙跻身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新建成的网上交易大厅与郑州、武汉粮食拍卖市场联网,构筑起粮食物流的大通道。
产业链对生产促进作用明显。拥有天龙、银利来等数十家大米加工企业的永州市,保持了双季稻、优质稻面积稳中有增,“天龙1号”等优质稻订单面积达140多万亩。长株潭作为经济最发达地区,依靠物流的拉动,全省“大粮仓”的地位稳如泰山。
与粮食平稳增产相比,生猪表现为恢复性发展。可喜的是,规模化养猪上了规模。
一度由于疫病的风险,不少散养户退出养猪业。过去一年在肉价上涨和政策引导下,3万多个规模养猪户和养殖小区迅速崛起。湘潭市的青竹、摇泉等养猪专业村,一家一户的农民自发成立养猪协会,组织起来进市场。协会与加工龙头企业洽谈签约,实行仔猪、饲料、防疫、销售“四统一”,专业兽医配到村,防疫体系入到户。去年,湘潭市生猪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100亿元。全省推广这种“企业+基地+协会+农民”的模式,规模养猪户出栏生猪所占比重达到四成以上。
三大农产品中,柑橘产业的发展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2007年,全省柑橘采摘面积达到481万亩,总产量255万吨,双双居全国第一。更可喜的是,我省对柑橘的加工,在全国也堪称“强者”。作为产业的“总发动机”———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手熙可、金果等省内柑橘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国内领先成果。柑橘酶法去皮脱囊衣技术被熙可食品等龙头企业采用,橘瓣罐头加工节水50%%,并实现全过程绿色环保。
现在,省内熙可食品、李文食品加工的橘瓣罐头,台湾佳美落户沅江生产橘汁,即将投产的汇源果汁扎根怀化,足以消化全省一半以上的鲜橘,为柑橘产业过百亿元奠定了加工优势。
标准化打响特色品牌
现代农业要做大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是重要抓手。
过去一年,我省加快推进标准化,大做特色文章,一大批传统特色农产品迅速形成经济优势。
我省特色农产品可谓琳琅满目。湘阴藠头、湘潭莲子、临武鸭、祁东黄花菜、湘黄鸡、武冈铜鹅等……个个皆有特色。
但这些久经流传、特色浓郁的农产品,曾经“养在深闺人难识”,或“星星点灯”,说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没什么,生产不成规模。近几年,我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这一状况有所改观。过去一年,省里更加重视从标准化抓起,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营理念,在挖掘特色优势,放大特色效应的同时,突出标准化促产业发展。
省里制订藠头、湘莲、黄花菜等150多个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种养技术规程,在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示范推广。以标准普及引导农民按“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乡。重点扶持100多家龙头企业,执行加工标准,实行种养标准与加工标准对接。
在湘阴县白泥湖乡楠竹村,藠头种植加工标准得到普及。站在藠头地里,藠农袁小雄告诉记者,藠头从选种、播种密度、施肥、防病、收获时间,都有精确规定,细化后有80多条标准。农民与村里的加工龙头———楠竹山华鑫农副产品开发公司签订了合同,只有按标准种植的“白鸡腿”藠头,才被收购进行标准化加工。一系列标准的执行,楠竹山牌藠头出口日本,每吨高出普通藠头300美元。
推进农业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大提速。全省建立50多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示范面积450多万亩。2007年新增认证绿色食品400个,其中多数是“湘味”浓厚的特色农产品。
大批特色农产品贴着绿色食品标志,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参加农博盛会,打响了特色品牌,加速向全国名牌农产品迈进。
公共财政提升装备农业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过去一年,我省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省里多方面加大投入,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洒向田野,照亮了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
农业装备的重要载体———土地实现了旱涝保收。一年内,全省投入近30亿元,完成40多万处水利工程,全面治理病险水库。在罕见的旱灾面前,欧阳海、六都寨灌区和大多数水利设施发挥效用保丰收;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专项投入10多亿元,建成连片万亩以上项目区100个,打造“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田园化样板,100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良田。
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协调促进。以超级稻、工程鲫、高抗棉、双低油菜等为标志,我省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农产品良种化率达到80%%以上。以农机化为主的工程技术历来是“短腿”。过去一年,这条“短腿”迅速拉长,农业开始步入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协调促进的新时代。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达970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5亿多元购置先进农机具。随着3万多台新型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拖拉机投入使用,传统种养业装备“鸟枪换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油菜收获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智能化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等领域全面突破。
农业装备在“硬件”上大大改观,而“软件”———农民的素质也明显提升。全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育100多万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群“持证”农民,运用种养加新技术,担当农村经纪人,从事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