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耀湘西
在湘西的土家苗寨,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科技人员,他们在产业基地、在加工企业、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湘西的特色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技术支撑,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2005年试点以来,入驻湘西的科技特派员伴随着湘西特色产业一起成长,见证了湘西农业产业开发艰辛的创业历程。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05年至2007年,湘西州共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387名,入驻全州8个县市、149个乡镇(企业)、808个村、43所卫生院开展工作。两年多来,科技特派员共实施项目165个;培训农民和农村医卫人员21.87万人次;特派员牵头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8个,与当地农民创建利益共同体69个,培植龙头企业21家;新增项目投入1.44亿元,利润4294.4万元;项目示范基地农民收入增幅达15%-24%,受益人口达100余万人;科技特派员个人获利447.8万元,实现了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互利双赢。
(一)
湘西州叉尾鮰产业的发展壮大,完全是湘西特色资源优势与科技特派员技术优势相结合的产物。
沅水流经的湘西州,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可利用养殖水面20多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的良好条件,蕴含巨大潜力。过去,由于缺少技术,实行人放天养,产量低,效益差。
科技特派员的到来,给湘西州水产养殖带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用专家的眼光描绘了湘西渔业发展蓝图,将优势资源变成了优势产业,将产业优势转化为优势经济。在科技特派员的参与推动下,湘西州第一家水产养殖加工龙头企业湘西金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一个年加工1万吨的现代化鱼片加工厂,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在吉首吉庄工业园区崛起。2006年10月鱼片加工厂正式投产,3个月内加工鱼片300多吨,全部出口美国、欧盟,创汇100多万美元,带动了全州渔业新增产值1500万元,增加收入500多万元。科技特派员参与下的叉尾鮰产业化建设初显效益。
2007年,州委、州政府以金凤凰公司为龙头,以州畜牧局和州移民局为协调服务部门,组织了一支由省、州、县市17名水产养殖特派员组成的技术团队,在全州建立了八大叉尾鮰养殖基地,实行鱼种、鱼药、饲料、技术服务、产品回收“五统一”,使全州斑点叉尾鮰养殖获得了极大发展。2007年全州投放斑点叉尾鮰鱼苗25万公斤600万尾,新增网箱近4000口,金凤凰公司与基地签订了收购6000吨叉尾鮰定单合同。预计增加渔业产值4000万元,收入1600万元。加工出口鱼片100个标准柜,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创利税2000万元,解决就业500人,库区养殖成为湘西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科技特派员参与下的水产养殖产业化建设的初步成功,为湘西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科技特派员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成规,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完善。
于是,一个符合湘西实际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模式豁然而出:“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技术团队+产业基地+农户+责任部门”+“一个项目”的“6+1”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模式,被广泛运用到湘西州的茶叶、烟草、无公害蔬菜、椪柑、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发上,围绕这些产业建设,全州共选派了23名烟草科技特派员、57名果树科技特派员、8名蔬菜科技特派员,选派了37家法人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了特派员技术、项目资金、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方面优势,推动了湘西优质烤烟、湘西椪柑、湘西茶叶、湘西猕猴桃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了一批新产业。
永顺县法人科技特派员永顺金顺植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毛坝丰富的莓茶资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与农户签订合同,由公司提供苗木、负责种植和采摘技术、实行统一收购,发展壮大莓茶产业,老百姓每亩莓茶收入可达2000至3000元,仅此一项,当地3000多户农户年人均可增收500元,昔日不值钱的莓茶成为家家户户的“摇钱树”。省派科技特派员李健权利用后援单位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积极挖掘湘西茶产业潜力,促进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牵手保靖县政府,实行技术与资源的结合,达成了保靖黄金茶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合作协议,计划通过3至5年,发展高效茶园3万亩,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创利税1200万元以上,茶农种植黄金茶亩产值达到7000元以上,将保靖黄金茶打造成省内、国内知名品牌。
(三)
科技特派员入驻后,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组织专业协会,让农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专业协会的优势。两年来,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181项、新品种278项,培训农民20万人次,组织专业协会58个,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2007年4月,在外跑项目的省派水产科技特派员周工建接到古丈县罗依溪镇栖凤湖渔民的紧急求助电话:网箱养鱼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他连夜从常德赶到栖凤湖,认真察看每一口网箱,查出原因,确诊病因,开好处方,认真向渔民传授治疗用药技巧,周工建为该镇渔民挽回损失100多万元。省科技特派员熊继东在古丈县古阳镇致力于免耕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每亩节约栽秧用水1000立方米,可增收节支70余元,采用水稻免耕的头季亩产能达500公斤,再生季至少200公斤,增产率达50%以上。使农民充分领略到了技术的力量。
科技特派员帮助农民组建了农村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以协会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营销,提高了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驻保靖县碗米坡镇的州派科技特派员彭英海,牵头成立了网箱养鱼合作社,入社会员达98户,采取“公司+经济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户”的模式,养殖户以其网箱、船只、商品鱼等资产入注合作社,没有养殖场地的农户可以资金入股,每股1万元,年底分红2000元,不承担养殖风险。保靖县派科技特派员李芝友以酉水蜂业产销专业合作社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养蜂技术专长和营销经验,积极为养蜂户提供技术和营销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该合作社规模由2006年的332户养蜂社员户、养蜂1400箱,发展到现在的773户、养蜂3700余箱,预计每箱蜂可净收600元。
(四)
“既要让农民富起来,又要让科技特派员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湘西州在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利益共享、双向选择、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科技特派员与农民、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探索了自主创业、技术合作、专业组织、承租返聘等多种科技特派员服务和利益结合的模式。据统计,科技特派员与农村大户、龙头企业建立了利益共同体69个,年收入上万元的有159人,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科技特派员达到了17人。
省派驻吉首科技特派员丁德明承包了80亩水塘,建立了州内第一个叉尾鮰鱼种苗繁殖基地,既解决了全州库区鱼苗供应紧张的问题,自己年获得收益15万元。麻韶霖、刘超、白洪清等科技特派员受聘于企业,以技术为支撑与龙头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特派员不但通过技术入股获得一定利益,而且被公司任命为副总经理。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群众的需要、基层的探索、实践的创新,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实践。两年来,州、县市、乡镇各级党委、政府都成立有科技特派员协调工作领导工作机构和专门班子,先后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39项,共投入资金3323万元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州委、州政府明确了科技特派员“三保留一补贴、三可以三不予、三优先一奖励”等优惠政策,为科技人员创业搭建了平台。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在推进科技成果在广大农村的转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出了绚丽多彩的花朵,结出了诱人的科技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