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县2008年一季度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一季度,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动力,认真落实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工作主题,强化工作措施,全力以赴打好春耕备耕生产总体战,全县农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一季度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对农业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社会各界对农业的关心支持,特别是通过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强势宣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对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前景充满信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购买春耕物质的积极性提高。据农资经营部门反映,今年农民购种时间比往年早,购种量足,目前水稻种子基本上到户;购肥积极性比往年高,目前已有30%以上的水稻肥到户,改变了以往只是到了播种施肥时期才去购种、购肥的习惯。二是农民春管的积极性提高。尽管今年1月13日以来农业生产遭受了50年一遇的长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但全县夏粮成收面积达4.1万亩,比上年增加0.3万亩,油菜成收面积10.5万亩,比上年增加6.5万亩。两夏作物管理加强,油菜普施硼肥,但单产低于去年;夏粮长势良好,与去年大体持平,预计两夏作物总产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尽管茶叶、柑桔因受冻严重,恢复长势需要较长时间,但农民对茶叶、柑桔的投入和培管力度明显大于往年。目前完成茶叶春培面积4万亩、低改面积3000余亩;对3万亩柑桔普遍进行了整枝修剪,防病治虫,除草除杂,增施了春肥。三是农民春播春种的积极性提高。全县积极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早稻生产紧锣密鼓,随处可看到农民翻耕播种的热闹场面。目前全县双季稻生产大面积恢复,早稻计划面积已落实80%以上,特别是五条主要公路沿线早稻生产实现了重大突破,预计今年早稻生产面积将达到30万亩,比去年实际增加50%以上。茶园新扩步伐加快,茶苗移栽抓紧进行,至3月底实际移栽面积约1000亩。蔬菜生产争农时、抢季节,补种补苗基本完成,初步统计全县补种1500亩,补苗1000多万株。
2、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显现。全县各级各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生产发展步入了依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快车道。一是加大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县紧紧把握农民对农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积极组织广大农技干部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提供服务,特别是大力推行了课堂建在基地上的做法,针对冻害作物和结合春季作物管理,走进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开展了“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技术指导。初步统计,共编写印发“测土配方施肥、水稻高产强化栽培、作物防冻减灾”等各类技术资料10多万份,接受科技咨询50多次,举办技术培训100多场,田间指导1600余次,培训农民3万余人。二是加大了良种推广力度。大力开展新品种的引进、展示和筛选,加快传统劣质低产品种的淘汰步伐,全面推行农业生产主推品种制度,一季度主推湘早143、中优早12号、金优402等早稻良种13个,主推福鼎大白、储叶齐、南风蜜桔等经济作物优良品种20个,全县早稻良种覆盖率达95%,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8%,新植茶园和新栽水果全部实现了良种化。三是加强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配套组装。按照农业技术集成实施的新思路,加快了各类技术的配套组装,一季度重点推广了6项先进集成技术,其中水稻高产强化栽培技术10万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5万亩,农作物轻简栽培技术8万亩,柑桔标准化管理技术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14万亩。四是突出了新技术办点示范。粮食生产方面,在石牛江镇增塘至小坡头12个村创办了一个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正在实施一整套高产技术方案,预计粮食亩产将达到900公斤以上。茶叶生产方面,继续在鸬鹚渡镇、马迹塘镇创建优质高产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全县茶叶生产实现高增长高效益。蔬菜水果生产方面,选择桃花江镇、牛田镇创办科技示范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目前大样板大示范推动大面积生产的预期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3、产业化经营稳歩推进。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监管,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对带动作用不强的龙头企业进行了淘汰,一季度重点扶持了德辉粮业、丰收米业、浩茗茶业、雪峰山茶业等10家龙头企业,提高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积极性高涨,目前已有8个左右标志正在申报之中。
4、农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粮食生产提到了讲政治的高度,茶叶发展摆到了主导产业的位置,蔬菜生产列入了民生工程的范围,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一是部门助农形成合力。全县各涉农部门紧紧围绕春耕备耕生产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工作,为广大农村恢复生产,减少灾害损失,特别是抓好当前春耕生产,营造了浓厚的助农扶农氛围。县农业局始终站在服务农业第一线,充分发挥了服务农业的主力军作用。农资部门着力抓好了物质备耕。总体来看,一季度农资市场较为平稳,备耕物质贮备充足。据调查,一季度全县共调运和储备杂交种子50万斤、农膜100吨、肥料2万吨、农药60吨。物价部门加强了农资价格调控。全县农资价格基本上控制在省物价局规定的最高限价范围之内。县财政局加强政策备耕,多层次宣传中央关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支农惠农政策,及时发放各种粮食补贴,最大限度从政策层面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县发改局、县农机局急农民之所急,多方调运柴油,缓解了农用机械用油紧张的局势。县水利局加快冬修水利工程扫尾,积极修复冰灾损毁工程,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水利条件。县粮食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二是部门联动保驾护航。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业、技术、工商、质监等部门本着“管好市场、为农服务”的宗旨,推行了农资门店违法经营黑名单公示制,联合开展了农资打假春季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非法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农资市场,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一季度农业开局良好的原因分析
一是政策的拉动作用。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进一步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县乡两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奖励扶持力度,激发了广大农民投身农业生产的热情。今年年初,县政府及时兑现了2007年100万元茶叶发展专项经费,并将茶叶生产纳入了退耕还林后续扶持政策的落实范围,并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预算了2008年茶叶发展的专项经费。同时提高了粮食大县奖励资金用于粮食生产的比例。全县大部分乡镇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了粮食生产专项经费。
二是措施的推动作用。工作措施过硬得力,是今年一季度农业生产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加大:一是对农业生产工作的领导力度加大。县乡两级重新调整了粮食茶叶生产领导小组,明确组长由行政一把手担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粮食生产实行了党政领导包干负责制,硬性规定在主要公路沿线和重点区域每个乡镇党政领导都必须负责一个村的粮食生产,尤其是要完成双季稻生产的任务指标。二是对干部的惩处力度加大。县政府将粮食和茶叶生产纳入了全县绩效考核的范围,并加大了考核分值。2007年粮食生产只占100分制考核总分中的0.1分,2008年提高到了占100分制考核总分中1分的考核份量。2007年茶叶生产未列入全县绩效考核内容,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削减绩效考核内容的前提下,将茶叶生产列入了绩效考核的范畴,并占考核总分百分之一的比重。各乡镇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工作列入了责任追究的内容,纳入了绩效考核的范围,与驻村干部、村干部奖惩实行了挂钩。马迹塘镇推行了农技干部早稻生产责任押金制和干部工资比例挂钩制,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按比例发放工资和按比例扣除责任押金。鲊埠回族乡针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任务落实难度大的实际,制定了确保种植任务全面完成的责任追究方案。三是对土地抛荒的治理力度加大。2008年,针对土地抛荒,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新政策,明确规定:对土地一年抛荒的,每亩收取500元抛荒费,二年(含二年)以上抛荒的,每亩收取1000元抛荒费;在村辖区内出现耕地连片2亩以上,或零星抛荒面积20亩以上,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给予政纪处分,在乡镇辖区内出现耕地连片5亩以上,或零星抛荒面积200亩以上,对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给予政纪处分。与此同时,县人民政府完善了政策性补贴资金的管理,明确了“谁耕种谁受惠,不耕种不受惠”的原则,对土地全年抛荒的取消政策性补贴,对土地季节性抛荒的减半发放政策性补贴。此外,大部分乡镇也明确了遏制土地抛荒的制约措施,严格界定了政策性补贴资金的发放范围和对象,规定对工作不力导致土地抛荒严重的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给予政纪处分。四是对春耕生产的督导检查力度加大。县政府加大了粮食茶叶生产工作的督查力度,规定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局对粮食茶叶生产实行跟踪督查,及时下发督查通报,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工作平衡发展。与此同时,大部分乡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粮食生产工作督查小组,加强了对干部工作到位情况和各村落实计划面积的督查。
三是市场的牵动作用。受猪肉市场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扬,农业生产的效益空间拓宽,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一季度农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发展不平衡。总体来看,全县各级各部门春耕生产是抓得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为个别地方个别领导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视不够,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具体。
2、农田设施损毁老化影响正常生产。桃益线、桃高线、修山电站区域因项目建设农田基本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方水利设施老化,维护滞后,导致排灌不畅。个别地方农田灌溉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
3、农资涨价等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受能源、原材料、运输费用涨价等因素影响,各地普遍反映化肥、农药、农膜等价格上涨较多。据大户反映,土地租金、劳动力、农机维修费用都不同程度增加。
4、农村缺少青壮劳动力现象较为突出。全县农村50%以上的青壮劳力外出,在家务农的劳动力紧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下一阶段农业工作的初步打算
1、进一步突出粮食生产。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对前段粮食生产工作来一次回头看,找出存在的差距,务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干部责任,切实做到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强化,责任再明确,务必确保主要公路沿线全部实现双季稻化,务必确保早稻生产面积有大幅度增加。
2、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和服务。要以技术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大力推广各项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要大力支持扶持各类农业合作和专业服务组织,在农机、植保等重点生产环节开展“五统一”服务,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困难,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大力扶持耕作、播种、栽插、植保、收割、烘干等机械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3、进一步推动土地季节性流转。要加大工作力度,组织乡村两级干部,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大力扶持农民承包季节性荒地种植水稻和其它作物,不断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切实做好协调工作,组织开展代耕、代育、代管、代收等生产服务,解决劳动力短缺农户的实际困难。
4、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有关扶持政策,千方百计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市场、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扶持壮大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5、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哄抬农资市场价格的行为,做好农资价格的调控工作;进一步净化农资市场,严格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打击坑农害农的不法分子,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