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强化措施 狠抓粮食生产
鼎城区辖33个乡(镇),62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85.15万,其中农业人口71.56万。现有耕地面积110.48万亩,其中水田101.95万亩。2004年以来,在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激励下,我区的水稻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四增“四增”,到2007年,全区水稻年种植面积173.5万亩(其中:早稻73.7万亩,中、一季稻19.1万亩,晚稻80.7万亩),总产稻谷67.89万吨。2004年、2005年、2007年先后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08年,全区计划水稻种植面积174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其中,早稻74.25万亩、一季稻15.3万亩、晚稻84.45万亩;计划总产稻谷69万吨,比上年增加1.1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10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计划生产优质稻谷45万吨。
二、2008年粮食生产进展情况
4月20日,据区农业局摸底调查,全区早稻已播插74.25万亩,完成了年初的计划任务。调查显示,全区早稻直播面积60万亩以上,占早稻面积的80%左右;旱育抛秧面积10万亩左右,占早稻面积的15%左右;常规育秧面积4万亩左右,占早稻面积的5%左右。全区早稻杂交稻面积8万亩,占早稻面积的10%以上,优质早稻种植面积35万亩,主要品种为湘早籼45号、中鉴99-38、株两优819等。
目前,全区60万亩直播早稻已到2.5—3叶,10万余亩旱育抛秧在4月20日开始抛栽,预计4月26日左右可全部抛栽,另有4万亩三熟制早稻预计在5月上旬移栽完成。从目前的早稻生长情况来看,由于3月下旬以来早稻生产期间天气影响,阴雨天较多,光照偏少,直播早稻的叶色普遍偏淡,呈淡黄色。前河少数乡镇的直播早稻在3月下旬播种,出现了部分烂种现象,烂种率在10~20%左右,但是,由于提前播种时增加了用种量,不会出现缺苗现象;大部分直播早稻在4月上旬播种,烂种和死苗现象较轻,一般在5%左右。
三、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1.抓组织领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区委、区政府加强了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李秋葆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君、副区长刘运华任副组长,负责全区粮食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3月12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将粮食生产的计划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实行粮食生产乡镇长负责制,并制定了干部包干负责制,实行区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和党员包户。3月21日,区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区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各乡镇的乡镇长、农科站长参加了会议。会议明确了“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和总产比上年增加,确保一季稻面积比上年减少,确保耕地不抛荒),进一步强化了干部包干负责制,重点部署了“鼎城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的工作,在全区掀起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高潮。4月25日,鼎城区委区政府再次召开粮食生产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粮食生产面积,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确保耕地不抛荒”责任状。
2.抓宣传发动,积极宣传国家的惠农政策。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区积极宣传国家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宣传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召开会议、印发宣传单、出墙报等形式,宣传国家和省里的补贴标准、补贴政策,及时让农民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3月中旬,各乡镇组织乡镇和村组织干部,逐户开展粮食种植面积的摸底登记、造册,将粮食生产计划落实到了每一个农户、每一丘田。同时,根据农民的种植意向,指导农民开展“压单扩双”,调整种植结构;针对个别外出务工的农户,帮助搞好耕地流转的牵线搭桥,确保耕地不抛荒。特别是3月下旬国务院鼓励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10项新措施出台后,区委派驻各乡镇(场)的工作队代表区委区政府进村入户,进行了广泛宣传,让每一个农户及时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增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全区的早稻良种补贴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
从3月下旬区农业局组织的百户调查来看,调查的100个农户今年计划水稻种植面积954.6亩,其中,早稻347.3亩,比上年增加2.7亩;中(一季)稻233.9亩,比上年减少28.2亩,减10.76%;晚稻373.4亩,比上年增加8.7亩,增2.39%。如灌溪镇唐桥村4组的李友兴,有水田13亩,去年种植早稻5.8亩、一季稻7亩、晚稻6亩,看到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今年,在家庭劳动力较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压单扩双”,今年计划种植早稻9.5亩、一季稻3亩、晚稻10亩,减少一季稻4亩,全年水稻种植面积22.5亩,比上年增加3.7亩。由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加强耕地流转措施得力,今年我区没有耕地抛荒现象,3月下旬调查的100个农户,没有出现耕地抛荒。
2.抓高产创建,增加带动功能。为了全面掀起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我区在黄土店镇建立了一个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品种早稻为株两优819、湘早籼45号等,晚稻为丰源优299;在灌溪镇建立了一个万亩高档优质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品种为天龙4号;在蔡家岗镇建立了一个万亩优质油菜套一季晚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品种为超级稻Y两优1号、两优培九。各乡镇结合本乡镇的水稻生产特点和种植习惯,分别建立了一个1000亩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区农业局在结合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在全区建立了28个试验和示范点片。为了确保示范片建设的效果,每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明确了1名区级领导负责,分别安排了6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蹲点指导。区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用于3个万亩示范片的种子、肥料、农药、育秧软盘等生产资料的补贴。目前,3个万亩示范片的示范区域、种植品种、主推技术已全部落实到户、到丘。预计到4月24日,黄土店镇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早稻可抛栽完成;蔡家岗镇的万亩一季晚稻示范片的Y两优1号、两优培九等超级稻种子已全部备齐,计划在油菜收割后,统一安排在4月中旬播种;灌溪镇的万亩高档优质晚稻天龙4号的3万多公斤种子已调运到镇农科站,该镇优质稻米协会已与全镇的2000多个高档优质稻种植农户签订了1.2万亩的订单生产合同。
3.抓综合服务,促进高产高效。为了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的产量和效益,我区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湘米优化”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提升、高品质棉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为重点,积极整合全区的科技资源,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
一是开展调查调研。今年2月份以来,区农业局每周坚持一次农情、农业业投入品及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状的动态调查,2月下旬和3月下旬,又组织开展了2次种植意向和春季备耕百户调查。通过调查走访,掌握农民的种植意向、科技需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指导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全区的科技入户工程的技术指导员,坚持进村入户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农民的生产动态,及时帮助农民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3月12日、3月18日、3月31日~4月1日、4月19~20日,区农业局先后配合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所、省农业厅、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等单位,在我区开展了4次春季备耕和粮食生产专题调研,我推进我区的粮食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确定主导品种和配套主推技术。3月上旬,区农业局根据我区的实际,以超级稻、优质稻为主,确定了15个水稻主推品种,以测土配方施肥、水稻轻简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无公害生产为重点,确定了10项配套主推技术,并将主推品种的配套主推技术印发到全区各乡镇、村和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
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区农业局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为依托,在全区确定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组织50名技术指导员,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20个科技示范户的上门指导和技术培训,通过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和指导,带动全区农民的粮食生产。3月上中旬,区农业局组织了一个专家培训小组,深入到各乡镇、村进行流动培训,先后在15个乡镇进行现场培训18期次,培训4000多人次。截止4月20日,全区共举办技术培训班70期次,培训科技示范户、村组干部、种粮大户15000多人次,结合培训,发放技术资料、技术手册、技术明白纸4万余份。广大技术人员进村入户上门指导1万余人次。4月1日,邀请全国农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中国水稻研究所廖西元研究员,中国水稻研究所章秀福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等水稻专家,给我区的100多名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农技人员和部分科技示范户代表进行了水稻生产技术培训。4月22日,区政府在韩公渡镇召开了机插秧现场会。结合技术培训,区农业局与区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早稻旱育抛秧、早稻直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电视专题片3期。
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根据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现状,积极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通过常德邦达植保服务公司,组织病虫防治专业机防队,负责对缺劳动力的农户进行农作物病虫防治,今年已在石公桥镇、白合山乡、镇德桥镇、周家店镇、双桥坪镇、长岭岗乡等8个乡镇与农民签订防治面积10多万亩。发展农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优质稻米产业协会,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实行优质稻米订单生产。全区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如灌溪镇优质稻米产业协会,与农民订单种植高档优质稻晚天龙4号1.2万亩,双桥坪镇优质稻推广种植协会与农民签订了两优287、广积4号等优质稻主要问题种植合同1.3万亩。通过订单生产,优质稻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