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08-04-29 00:00  【字体:  

  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事关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如何夯实农村基层基础,牢牢掌握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完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项伟大工作任务,是摆在我们各级党政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最近,我们对新晃侗族自治县23个乡镇296个行政村和13个居委会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该县当前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还处在较低水平。这是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造成的:
一是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资源不足。首先是人才资源不足。全县乡镇(含财政、计生、国土、文化、广播、经管、水利、农技、农机、林业、畜防、公安、司法等站所)核定干职编制885人,实际只到位869人,缺编16人(边远乡镇缺编较多),且年龄、素质等结构也欠合理,35岁以下的仅占34%,多数基层干职不安心基层,加上由于劳力转移农村人才大量外流,村、组干部更青黄不接,全县296个村、13个社区居委会,按每个3名干部计算,应有927名,实际只有916名。村干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328人,占36%,60岁以上的有94人,占10%,小学以下的有83人,占0.9%,高中以上的仅有41人,占0.4%。组干中,75%以上的是抓阄轮流;其次是物质资源不足。乡镇、社区及村级办公条件除少数已得到改善外,其余均还较差,有的还不如居民的住所,可自我支配的财、物也极其有限。23个乡镇中,除少数因矿山、烤烟有些收入外,其余均没有可靠收入(不含向上争取的项目资金)。该县86%的村,因集体山林等财产均已到户,已无集体经济可言,村办公经费还得从财政下拨的补助中支出,有心办事与无钱落实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活力不足。这主要是基层干部待遇低和基层工作机制欠科学造成的。2007年,该县乡镇干部年均报酬(工资加补助)15600元,村干部年均报酬2000元,组干部没有报酬。这远远低于本省及贵州周边地区同类工资水平。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也不够科学。套上级目标管理,从县到乡、村的十多项近300多个考核指标让基层感到压力很大。这种工资待遇与工作任务的失衡,权力无限小与责任无限大的无奈,使基层干部失去了信心。这很不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抓好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目标,按照抓基层、夯基础的工作思路,从如下七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领导。成立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系统方案和措施,并及时有效的组织实施。
二、进一步充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力量。在配置好现有人才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吸收(通过考试考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等社会人才,根据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按编制配足乡镇工作力量,同时理顺条块管理体制(业务指导和人事安排由县职能部门负责,其余管理由乡镇负责,考核由县乡共同进行,规范后的津补贴〔除派出所〕下拨乡镇与工作实绩考核挂钩),提高乡镇政府对站所人员的有效管理;加快村、社区后备干部培养,加强村级工作力量(力争换届后村干文化程度均达初中以上,并每村有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换届时开展行政村服务职能合并试点,推进村级管理服务职业化,提高资源效益);完善激励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尊重组干意见,同时给予一定补贴,并开展评比与表彰),充分调动热心、知理、守法的群众负责组级工作。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在人员的选派上把好素质关,按合法规范,公平透明的原则选拔人才,不能把素质不高不适应基层工作的同志安排到基层,尤其不能安排在基层主要岗位(主要由组织部门按相关原则和程序把关);其次要加强对基层干职新政策、新知识、新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在新时期开展基层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由组织、人事部门按计划落实,应侧重实际能力的培训和岗位实践);再次要在实践中注重及时指导,让他们的言行、思路及工作不脱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四、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条件。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步改善乡镇办公、交通条件(先逐乡镇调查,再根据发展和各自实情做出规划,视财力状况逐步改善),以适应信息化、规范化、人性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大工作力度,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改善村、社区(注意立足发展,统筹规划,力避资源浪费)办公条件。
五、进一步保障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人员的待遇。一要保障经济待遇。乡镇、村、社区干职处于工作的最基层,条件相对较差,工作较辛苦,在规范工资、津补贴发放时、应适当考虑艰苦岗位补贴(具体方案有待测算);二要保障政治待遇。乡镇、村、社区是工作的最基层,是培养干职的最好场所,要发挥好这一优势,让年轻干职都有机会到基层锻炼,让他们与广大的基层群众建立密切的感情,对其中优秀的要提拔重用,甚至破格使用,让他们觉得在基层有干劲、有奔头;三要关心生活需求。人的一生因事业、家庭、年龄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组织要关心基层干职的生活需求,尽力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人员的管理。一要加强素质管理。乡镇、村、社区干职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他们的言行和形象代表的就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形象,只有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人格道德等综合素质的管理,才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不走样,形象不受损。对那些素质不适应的,甚至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要坚决调整直至清除。在这方面,县级及各部门要从严自律,做好表率;二要加强实绩管理。要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目标管理,注重民主测评,加强对乡镇、村、社区干职的实绩管理,尤其要强化其岗位工作和联村工作责任。农村基层工作具有有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带领群众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准确收集、及时反馈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为上级参谋的双重职能,所以,对其实绩管理既要重视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要重视基层情况的掌握和反馈。在这方面,可以津补贴等经济利益和考核提拔等政治利益与其工作实绩有效挂钩,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七、进一步规范基层基础工作的投入。基层工作目标是由办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一系列具体实事来实现的,这就要求上级财政切实保障并规范基层工作的必要投入,让基层有事做、能做事、出成绩。也让基层的同志因此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其从事基层工作的信心。在投入上,要科学规范,追求最大效益。可以事先对全县涉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现状及改善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精确的普查,在此基础上做出实施规划,实行台帐管理,然后视条件成熟、项目主体积极程度及财力等情况有计划的实施(现在的技术手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样可有效避免盲目投入、重复投入、套取资金及在投入争取中的人为损失,从而提高投入效益。

关于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10567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