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育秧,谁来“吃螃蟹”?
“手把青秧插满田,腰酸腿疼哪有闲,低头便见水中田,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攸县农民插秧时即兴创作的一首打油诗。
4月22日,在攸县新市镇长茹村上演了一幕“人机PK”。这边田里,撒满捆成小捆的秧苗,10个农民一字排开,准备用手栽插秧苗;那边田里,有人正往插秧机里装载秧苗,他要驾驶机器与10个人比个高低。
一声令下,人动、机走。一会儿,人前、机后,绿了一大片。但20分钟之后,就看出苗头了,人那是机器的对手呀!
有人直起腰在稻田里喊开了:“没必要搞得这么累,有插秧机啊,咱们还是‘投降’吧。”但多数人不愿服输,表示要“决战到底”!
两个小时后,“PK”结果:插秧机栽插了0.33公顷,而10个农民仅移栽了0.13公顷。也就是说,一台插秧机顶25个人。参赛农民感慨:腰也酸了,眼也直了,不服输不行呀。
【现状】5年,全市仅推广40台
“2004年,我市引进插秧机,目前共推广了40台,其中今年新增9台。去年完成水稻机插面积330公顷,仅为水稻全年种植面积的1.3‰。”株洲市农机局负责人介绍情况时,眼中有藏不住的遗憾。
据了解,现在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大致分机耕、机插、机收三个环节。去年,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率为49%。
用拖拉机、旋耕机、机滚船等农机具犁田整地,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至去年底,全市拥有水田耕整机4.89万台,机械耕作面积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86%。
机收的发展步伐也很快。经过五六年的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已遍布株洲市农村各个角落。到去年,全市收割机发展到3236台,机收面积达12万公顷,水稻机械化收割率达48%。
插秧机的推广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去年,全市设立机械插秧示范点18个,投入扶持资金10万元,但效果并不明显。
【分析】育秧,成推广最大障碍
发展插秧机究竟有没有必要?据在攸县、茶陵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村组的外出务工人数占到了35%至55%,在家种田的多为中老年人,一半以上超过了60岁,而使用插秧机可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
农机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用手移栽,插一亩地需两个人合作,花上一天时间,所有费用不少于240元;而用插秧机栽插一亩水稻仅需24分钟,费用仅40元。
据水稻专家说,机插秧的主要特点是浅和匀。插得浅,禾苗分蘖多,返青快,不易倒伏。插得匀,禾苗通风透光好,籽粒饱满,病虫害发生轻,产量高。据实地测产,机插水稻平均增产10%。用机械插秧还可大量节省秧田。如果用手工移栽,1公顷秧苗仅能插9公顷大田,而机插秧1公顷秧苗可插100公顷大田。
优势显而易见,但为何历经4年推广,仍只有几百公顷的采用面积?农机专家解释说:插秧机是个好东西,但有个“坏脾气”,不是啥样的秧都能插,这样就限制了它的推广。机插秧苗和人工插的秧苗是不一样的,机插秧要在“软盘”里面培育,用双膜覆盖,难度肯定大一些。
【建言】商业化育秧或是捷径
尽管机插是一种被农业、农机部门称为“新而不难”的技术,但要习惯了大田育秧、人工栽插的农民“改弦更张”,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株洲市农机局负责人说,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民梦寐以求的,现在的机耕、机收水平越来越高,机插成为最后的冲刺,决不能在“最后的100米”卡壳。
他认为,插秧机推广的难点在育秧。首要的工作是把机插秧苗培育技术作为全市的农技推广项目来抓,加大培训力度。
针对不少农户不清楚机械插秧和人工插秧的优劣,宁愿多花钱请人工也不尝试使用机插这种情况,这就要多办点示范,让更多农民体会机插水稻省钱、省田、高产的好处。
“引导农机大户开展工厂化、商业化集中育秧,实行跨区作业,统一供秧、统一机插。”市农机局负责人认为,这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但需要有胆识的农民做出表率。”
据悉,为加快插秧机的推广,今年,省、市有关部门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对插秧机实行“累加补贴”,补贴幅度在70%以上。株洲市农民今年每购买一台1.4万元左右的插秧机,最高可获各级财政补贴资金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