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农业局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11-07-11 00:00  【字体:  

多措并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常德市农业局

 

今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食用农产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动的精神,立足实际,紧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个主题,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没有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加强产地环境监管。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监控。通过36个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点,对水质、空气、土壤进行监控与送样检测,及时掌握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二是加强产地环境改善。推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35万亩,专业化防治区域减少农药用量2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75.5万亩,发展绿肥102万亩。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新建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1个,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技术,示范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建设稻田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系统4套。加强农业部循环农业节能减排示范村和循环农业示范片建设,在柳叶湖、津市市建设两个高标准的循环农业示范区,积极探索产业循环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既节约了资源,又减轻了环境污染。三是开展产地安全分类管理试点。对武陵区水稻、蔬菜、水果三大作物产地,按适宜生产区、警戒生产区、禁止生产区划分,实行分类管理。

二、大力加强投入品监管。牵头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2576家次;整顿市场195个次;立案查处137起,结案75起;抽样送检种子、肥料和农药193批次,曝光未经审定的水稻、棉花和西瓜种子73个,没收不合格种子2739公斤,查封、责令企业召回不合格肥料975吨,查获标识标签不全或过期的农药5163(2940公斤),收缴甲胺磷高毒禁用农药23(11.5公斤)。启动农药三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高毒农药购买实名登记制、农药产品入市检查制)管理,已对4000多家农药经营户开展了农药经营条件审查和健全经营台账指导,公示合格农药产品300多个,责令退市农药产品50多个。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厅市合作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围绕水稻、蔬菜、柑橘、葡萄、茶叶、生猪、家禽、水产八大主导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批)专业合作社、一套标准、一套检测体系、一个(批)品牌、一批标准园区的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一是重点推进园区建设。按照办点示范、逐步推进的思路,今年重点是办好22个市级园区示范。目前,各个示范园区标识牌已按照全市统一规格与模式建好,并制作了固定的宣传牌。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大为改观,沟渠路和周边水源的清洁、杂草杂物的清除,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农民生产生活垃圾的清理已基本到位,杀虫灯、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箱、有机肥堆沤池等配套设施在建设中,部分园区检测室已建设完成。二是重点推进技术规范制(修)订。采取分产业制(修)订市级技术规范的办法,组织技术力量制(修)订水稻、蔬菜、茶叶、柑橘、葡萄产业技术规范58项。生猪、家禽、水产品产业生产技术规范正在制修订当中。三是重点推进技术培训。按照市县分级培训原则,市级已举办标准化技术骨干等培训班11期,培训1200多人次。其中55—28日,举办了水稻、蔬菜、茶叶、柑橘、葡萄、生猪、家禽、水产八大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八期,对各县市区农业局、畜牧水产局分管标准化工作的副局长、市县标准化示范园区所在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农技、畜牧水产站长,市县级示范园区技术负责人,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代表等进行了培训。县级对示范区农民培训已全面展开,共举办培训班76期,培训农民3398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生产档案167400份。四是重点推进实施主体建设。今年规范和发展市级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组织56家,每个产业都形成了一批专业合作组织,每个园区都发展了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要求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大力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在巩固武陵区、鼎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试点县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所在乡镇,以乡镇农综站为基础,组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立了监督巡查、检测、执法等制度,建立了检测室,配备了农残速测仪、冰箱、天平、电脑等仪器及办公设备,明确了2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每个村(居)明确了一位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每个组明确了组长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形成了乡村组三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加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了市级以定量为主、以快速检测为辅,县乡以快速检测为主、定量为辅,园区基地以快速检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市共设立监测点57个,其中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农贸市场和超市17个。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月监测制,对水果大市场销售的水果实行周监测制。三是加强检测员队伍建设。611—12日,举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培训班,对市级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产品质检技术人员和部分县市区检测站新进检测人员共35人进行了培训,重点培训了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技术、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原理及常见方法等内容,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进行了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考核,培训人员经考核合格后将由省农业厅发证上岗。四是加强检验检测。前段,全市共检测蔬菜107613批次、合格率99.9%,检测水果507批次、合格率99.8%五一节前开展监督抽查,共抽样检测255批次,其中蔬菜215批次,水果40批次,全部合格;配合部、省例行监测三次,结果均在允许范围之内。

五、大力开展三品一标专项检查行动。为维护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的权威性及品牌公信力,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5月份,组织全市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对全市三品一标生产和销售企业进行了三品一标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37家、大型超市16家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检查大米、面粉(条)、食用油、调味品、果脯、茶叶、副食品等7类产品、75批次,对涉嫌冒用三品一标标志的1个产品(河北沧州永胜食品有限公司的洪之盛牌阿胶贡枣),依法进行了调查取证。

六、大力探索推进机制建设。一是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市级成立了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市食安办、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20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对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状。二是建立了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及部、省要求,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了政府负总责、农业部门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起,市财政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奖励资金,并纳入了预算。今年,市财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奖励资金由前几年每年200万元增加到了1000万元。各县市区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今年县市区财政安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均在300万元以上。四是建立了督促检查机制。全市实行了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小结、年度考核评比。今年已开展工作5次、专题调度3次。

七、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纳入了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识;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提高广大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组织了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负责人的培训,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全市共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156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咨询326场次,在常德日报、常德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宣传65次。61,我市在城区步行街举办了严厉打击食用农产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动宣传一条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常德市农业局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10566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