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做细做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要部署,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立足供给端、延长产业链、打造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储运和流通,依靠精细化加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品相、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
“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与山东、江苏、河南、广东、湖北、四川同列全国农产品加工万亿元俱乐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畜禽、果蔬、油料、茶叶、水产品、棉麻、竹木等八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粮食、畜禽、竹木进入千亿产业行列;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已有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42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国内9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67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41件;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基地面积8700万亩,带动农户950万户,直接安排就业215万人,发放劳动者报酬407亿元。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喜人,但依然存在不够精细的问题: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率低,三产融合不够;品牌建设滞后,多散小现象突出,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竞争力大的品牌;产业链条延伸不长,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等。农产品加工业仍是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一块“短板”。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发展精细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百强”带动和“百企”培育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发展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积极开拓市场,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我省现代农业建设水平。至“十三五”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要努力实现3大目标:产业规模有新增长,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5∶1,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省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突破30%;龙头企业有新发展,着力实施“5288”工程,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过50亿元的20家、过10亿元的80家、过亿元的800家;产业集群有新突破,着力打造粮食、畜禽、果蔬、油料、茶叶等一批千亿产业,重点培育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0个农产品加工大县。
具体来说,要努力打造“六个链条”,构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新优势:一是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新优势。引导加工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加工装备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产地初加工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综合效益提升30%以上。二是构建农产品加工组织链新优势。完善“基地+合作社+企业+网络营销”联动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网上直销。三是构建农产品加工质量链新优势。引导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质量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加强品牌建设,每个重点行业形成3-5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扩大“湘字号”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构建农产品加工创新链新优势。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体制机制,重点围绕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质量安全、新产品开发等重点,开展联合攻关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再创新,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研发能力。五是构建农产品加工服务链新优势。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经营和电子商务;建设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和人才培训平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共性服务。六是构建农产品加工资金链新优势。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条件成熟的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本优势,支持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充分发挥政府担保公司的功能作用,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