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组织“三农”干部赴江浙沪豫鲁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 2019-11-05 10:36  【字体:  

 

微信图片_20191104160821

9月18日至24日、10月22日至28日,邵阳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共分两期组织16人参加了由省农广校、省财政厅农财处联合举办的湖南省“三农”干部走出去培训计划赴江浙沪豫鲁考察学习。其中,市农业农村局1人、市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3人、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1人、县市区农业农村局3人、县区财政局2人、乡镇和村1人、农业企业(合作社)代表5人。全程共参观考察了8个现代农业园区,6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6个主题纪念展馆,开展了8个晚上的小组讨论交流。培训实行流动式教学,主要采取现场参观、现场培训和交流的方式,注重看中学、看中思、看中悟,促进学员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通过两个星期的考察学习,我们感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微信图片_20191104161027

一是要学习他们吃透政策、坚持走下去的精神。蒋巷村、华西村、余村、南街村、刘庄村和三元朱村都是改革开放后继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村庄,大家看后都叹为观止。在这些村,看到他们那么热爱毛主席、那么热爱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化道路。大家觉得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大家来到南街村东方红广场。迎面挺立的毛主席像,广场四周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画像,响亮的歌曲和歌颂社会主义的标语,络绎不绝来参观学习的人们,这一切使我们感到:蒋巷村、华西村、余村、南街村、刘庄村、三元朱村人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行动和坚持,他们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信念和决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领悟学习。

微信图片_20191104161035

二是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幸福生活不是等来的,要来的,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拼搏创造出来的。几十年来,史来贺书记带领刘庄人艰苦奋斗,在当时异常困难的环境下,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后来他又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几十年来,三元朱村的王乐义书记苦心钻研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为了学习先进的技术,三上东北、冒着严寒,废寝忘食,苦学一个月,终于掌握了这门新技术。学到技术之后,并没有将这些技术据为己有,而是将技术推广给了三元朱村以及全国各地想要学习大棚种植的农民。还有华西村原任书记吴仁宝、现任书记吴协恩、蒋巷村书记常德盛等带头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农业人学习。

三是要学习他们大胆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先进理念。传统的农业比较薄弱,由传统的农业向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是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以往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达到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持续”六大指标要求。如果说没有寿光人的大胆观念改变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生产基地难以上规模,就不可能形成今天的“三产并举”良好产业发展体系。寿光在蔬菜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和改进,如,冬暖式大棚的不断改进,种植品种布局中的发展形成专业村,利用农民专业合社对新技术的传播,从路边批发经济大胆建设市场发展至全国较大的物流园,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大胆对村集体土地重新发包有利产业规模做大等都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举措,也才有今天的寿光蔬菜市场的“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形成寿光蔬菜卖全国买全国”的称誉。通过学习和了解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三要素“发展基地、打造品牌、构建渠道”,我们觉得“坚定发展信心、大胆创新思维、注重品牌创建”是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此外,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党员学员还来到南湖革命纪念馆、陈少敏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并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革命传统,发扬拼搏创新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不断发扬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市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供稿单位:邵阳市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

邵阳市组织“三农”干部赴江浙沪豫鲁

1056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