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坚守耕地红线 保障粮食安全
今年以来,双峰县洪山殿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整治耕地抛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打好春耕生产这场硬仗。开春以来,该镇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辛勤劳作、农业机械来回穿梭的农耕繁忙景象,截至4月中旬,全镇累计整治耕地抛荒3500余亩,整治率已达90%。
一、摸清抛荒底子,奠定整治基础
该镇以联村工作组牵头、村支两委全体参与,逐组、逐户、逐丘块、逐角落彻底清查抛荒田,并现场手机拍照留存为证作为验收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到户、到丘块抛荒台帐。由镇纪委牵头、镇农技站参与,对各村上报抛荒台帐进行抽查并现场核对,坚持防止虚报和漏报。
二、压实各方责任,掀起春耕热潮
该镇党委政府以“早”字当先、“细”字为要、“严”字当头,坚持“方案摆在前、摸底干在前、人员沉到位、宣传入到心”四步走,狠抓耕地抛荒整治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出台了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明确“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联村工作组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的责任机制,确保“耕者有其田、有田必耕种、不耕有人管、抛荒必追责”。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对抛荒地块实地察看,每周进行调度,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对未按时完成抛荒地整治的实行交办,交办一周后仍未完成的,实行督办,并列入专项考核、一抓到底。各村党组织负责人、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投身耕地抛荒整治中,涌现了朱文海、黄立军、毛正光、熊志兵、谢佰余等先进典型。与此同时,着力营造种地光荣、抛荒可耻的氛围,在主要路口树立大型宣传标语6块,发放《关于严禁耕地抛荒发展粮食生产的通告》10000余份,宣传车每日开展巡回广播,各村书写宣传标语3000余条,并通过“村村响”、屋场会、党员会等方式,宣讲政策、营造氛围。
三、强化制度设计,完善奖惩机制
该镇设立耕地抛荒整治保证金制度,根据整治实效予以奖励或处罚。针对联村工作组,在联村工作经费中放具保证金5000元,按实际完成抛荒整治面积比例返回,并奖励40元/亩;对于未治理到位的,不管申报与否,处罚100元/亩,扣完为止。针对村(社区),按100元/亩放具保证金,按验收合格的面积比例返还保证金,并奖励村支两委干部60元/亩;对于未治理到位的,不管申报与否,处罚100元/亩,扣完为止。对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整治不到位、存在连片抛荒2亩以上的村,该镇将核减相关经费,停止相关项目安排,并由镇纪委对联村工作组、村党组织书记、包组干部启动问责程序,追究责任。各村(社区)化压力为动力,早动员、早行动,前塘村统一用挖机、犁田机平整抛荒地、清理杂树杂草,整治面积320多亩,整改完毕后,再交付村民耕作。新湖村克服原有3家煤矿采掘影响,通过召开户主会议,统一组织抛荒整治,已完成整治面积280多亩。
四、加大扶持力度,培育规模种植
该镇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上级对粮食生产的奖补政策,对抛荒地整治并复种经镇验收合格的,镇财政奖补200元/亩,充分调动农户和种粮大户的复耕积极性。精准发放补贴,取消弃耕抛荒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耕地抛荒一年以上的,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组织代耕,代耕者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树立鲜明导向,在年度农村工作大会上,该镇表彰粮食生产先进村8个、粮食生产先进个人4名,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加强土地流转,各村今年新流转土地达1200多亩,新引进和培育种粮大户6个,全镇粮食种植面积30亩以上大户达30户。加快示范片区建设,今年全镇重点建设高档优质稻连片种植示范片,打造1个1000亩示范区、3个400亩以上的示范区和1个300亩以上的再生稻示范基地,示范片建设由镇主要领导挂帅,春耕工作有序推进。
五、探索复耕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作为全县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该镇外出务工、经商人
员较多,务农劳力严重不足,致使耕地抛荒较为严重。为保障彻底消灭抛荒田,该镇以村为主,组织挖机统一翻耕。翻耕后,为防止翻耕后无人耕种再抛荒的恶性循环,该镇积极探索复耕模式,一是由村组织统一流转后,引进种粮大户耕种,签订中、长期流转合同,并免田租2-3年;二是交由责任田户主本人耕种,并且建立协约,如以后再抛荒的,本次翻耕费用由本户主承担;三是对无劳动力或全家外出的少数农户的抛荒田,且未流转至种粮大户的,由村委会蔸底代为耕种。下步,该镇将引导各村尝试建立整治耕地抛荒村规民约,凡出现抛荒的,耕地地力补助发放给代为耕种者;连续2年抛荒的,坚决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中止承包合同,并重新发包。
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水平
该镇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各村(社区)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累计修建机耕道7.6公里、整修水渠3.5公里、整修河堤0.8公里、清淤山塘15口,全镇掀起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高潮。加强农业技术指导,镇主办粮食生产主题培训班,邀请县农业局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党政班子成员和农技农机部门深入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育秧水平,扶持贤才果蔬建设智能工厂化集中育秧大棚,建设钢架温棚6个,每棚供秧能力可达50亩以上,有效防范早春湿冷天气烂种烂秧的风险。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引导各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购进犁田机、插秧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30多台,在上级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镇财政给予额外适当补贴。